黄荣海的个人简介
黄荣海1931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历任红22军 特务训练队班长, 红一军团政治部特务员,八路军 115师警卫连 政治指导员,特务营 政治教导员,115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第三军分区五团团长, 东北民主联军 第七师二十一旅副旅长,第六纵队十八师副师长, 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128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兼师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 候补委员。人物简历
黄荣海,1915年9月生,江西万安人。1932年6月入团。1935年12月转党。1931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大专学历。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央苏区红军独立5师战士,红22军战士。1932年10月任红22军保卫局副班长。1933年2月任红22军特务训练队班长。参加了长征。1934年10月任红1军团政治部特务员。1936年3月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学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指导员。1938年2月任115师警卫连指导员,特务营组织干事、教导员。1940年11月任115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直工科科长。1941年春任冀鲁边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任冀鲁边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团副政委,第3军分区教导16团团长。1944年3月任渤海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7师21旅副旅长。10月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8师副师长。1949年5月任4野第43军128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43军128师师长。1950年6月任陆军第43军129师师长,第43军第2副军长兼129师师长。1952年1月任第43军副军长。1月参加中南军区上干大队学习。1955年1月在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8年1月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60年5月任陆军军长。1964年5月-1969年11月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1964年7月-1972年12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第1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68年2月-1972年12月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1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83年5月-1985年6月任广州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3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9-11届中央候补委员。1996年10月13日在广州逝世。
生平
黄荣海1916年9月出生在江西省万安县良口镇涧田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3月,15岁的黄荣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土地革命时期
黄荣海历任中央苏区红军独立五师战士,中央苏区二十二军特务训练队班长,红一军团保卫局特务员,红军大学学员,115师政治部副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境内开始,先后参加了攻打万安、绍武、建宁、太宁、兴国、高天许和直罗镇等数十次战役战斗,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打起仗来经常身先士卒。在红一军团时期,一次派送战俘的任务中,身材高大的战俘逃跑,黄荣海与其拼死搏斗后将其打死,由于搬不动战俘高大的身体,于是把其头颅砍下来带回去交任务,因此被罗瑞卿大将称为“黄猛子”在军中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
黄荣海同志历任八路军115师警卫连指导员,特务营教导员,师政治部科长,冀鲁边军区三分区副司令员,五团团长等职。参加和指挥了沂蒙山区反“扫荡”、肖家坪、施家店、吴官庄、韩村和平型关、广阳、浦滨、信阳等战役战斗。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他认真领会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坚决执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率部多次抗击和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他指挥的部队被根据地人民群众誉为威震敌胆的“黄团”,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黄荣海同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二十一旅副旅长,第六纵队十八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128师师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四平攻坚战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1945年他率先遣部队从山东渡海北上,克服重重困难,巧妙的与美蒋海空军周旋,胜利到达东北,为我军海上机动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军挺进东北战场作出了贡献。1948年3月,他率部配合兄弟部队攻打鞍山市,歼敌一个师。同年10月,他率部在半拉山门、厉家窝棚一线,与兄弟部队一起截断敌廖耀湘兵团精锐部队向沈阳逃窜之退路,创下了共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典范,为全歼廖耀湘兵团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春,他率部进军江南,千里追敌,先后参加了宜春、仁和桥等战役战斗,继而挥师南下,解放广州、湛江,乘胜追歼广西残敌。特别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组织和指挥“渡海先锋营”胜利登陆后,率128师于黄竹、美亭与敌激战,歼灭多我数倍之敌主力。之后,又连续奔袭歼敌,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榆林、三亚,为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黄荣海同志在长达20年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英勇善战,指挥果断,先后参加战役战斗数百次,多次负伤,战绩卓越,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建国后
黄荣海同志历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129师师长,四十三军副军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四十二军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军事顾问等职。曾参加过中南军区高干文化速成班,并在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和战役系学习。黄荣海同志在我军高级军事领导岗位上,认真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建军原则,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积极参与领导部队的战备、训练、管理等工作。在担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其间,经常深入边防海岛调查研究,为加强边海防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在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其间,主管国防战备动员工作,组织动员民兵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发展生产,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成绩。他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方指挥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黄荣海同志一贯对党忠心耿耿,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十年动乱其间,他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同林彪、“四人帮”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67年到1972年底,他奉命兼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广州市革委会主任、市委书记,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护了一批老干部,为稳定局势,维护和恢复正常生产和工作,保障市场供给以及城市建设作出了很大努力。同时,为稳定部队、加强军政团结、密切军民关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黄荣海同志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7年1月离职休养。
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评价
黄荣海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善于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作战和部队建设,具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艺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关心部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他严格要求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黄荣海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开国少将黄荣海及夫人郑景琛祭文
铁血之军 壮志男儿
一身正气永发扬,两袖清风不染尘。一片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
赤胆忠心忍辱负重六十五载孺子牛,戎马一生南征北战百万军中称猛将――
黄荣海是江西省万安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二军特务训练队班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特务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特务营政治教导员,一一五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第三军分区五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二十一旅副旅长,第六纵队十八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128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任陆军第四十三军129师师长,第四十三军第二副军长兼129师师长。1952年1月任第四十三军副军长。1955年1月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战役系学习。1958年1月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60年5月任陆军第四十二军军长。1964年5月-1969年11月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1964年7月-1972年12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68年2月-1972年12月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1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83年5月-1985年6月任广州军区顾问。中共9-11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黄荣海是我党我军忠诚的战士,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勤劳奉献的一生。在几十年的奋斗生涯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老老实实做事,鞠躬尽瘁,清心寡欲。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严格要求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黄荣海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了自己所钟爱的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倾注了毕生心血,无怨无悔。他虽已离我们而去多年,但那种勤勤恳恳、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记取。他的精神不死长存,与我们同在。
母亲郑景琛农历1918年3月出生在河北省吴桥县一个中农家庭,原名王晨旭.1937年在天津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在这其间受共产党的宣传和教育,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伟大真理.1940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她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投身到抗日革命队伍中,参加了抗日游击区妇救会工作.1941年,由于叛徒出卖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她开展绝食等斗争,面对日本鬼子视死如归,不怕敌人威胁,不为敌人利用,体现了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后经党组织千方百计营救出狱.党组织根据她在狱中的英勇表现正式吸收她为中共党员.从此,母亲改名为郑景琛.寓意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前景更加光明.1944年,担任县妇救会主任的她经党组织介绍与时任渤海军区团长兼分区副司令员的父亲结婚.从此,她跟着丈夫南征北战,从山东到东北,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母亲在部队长期担任文化教员及战地医院协理员等职务,五十年代她被集体转业到地方工作.1955年,父亲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病重入院,为了照顾父亲和不给组织增加负担,她忍痛辞去了公职.成了一名随军家属.但即使这样,她仍然抱着极大的革命热忱,不计个人得失坚持为党工作,长期担任四十二军,广东省军区家属委员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她积极宣传党和部队的方针,政策和优良传统,组织大家学政治,学文化,她不分昼夜地带病为部队家属排忧解难,为部队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广大干部,战士,家属都热情地称她为郑大姐.父亲在军队和地方曾担任过主要领导,为不少老战友,老部下解决了工作,待遇上许多实际问题.而对母亲的工作和待遇问题却没有及时解决,父亲临终前曾含着泪对老伴深表歉意.几十年来,母亲一心一意当好贤内助,对自己工作待遇问题从没有怨言,他们真正体现了一对革命夫妻深厚的战斗情谊.
母亲对革命事业,对党绝对忠诚,经常教育我们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她临终时床边一直珍藏着党员证,党费证.母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我们一定要继承她的遗志和革命精神.我们的好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当每一个日出日落,
当每一朵花开花谢,
您们永远与我们同在。
――黄荣海,郑景琛子女和孙辈
二七年 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