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扑安

时间:2024-05-10 02:59:25编辑:小简

胡扑安的个人简介

胡朴安徽泾县人,原名韫玉。辛亥革命前抵沪参加《民立报》等工作,并在国学保存会掌管藏书。加入南社。与诗人柳亚子、弘一法师等创办“文美会”。后任国民大学等校教授。幼习经史,精研经子文字训诂之学,学宗戴震、包世臣,尤长于《易》、《诗》、《说文》及训诂学。胡氏一生著述甚丰,计有六十三种。

基本资料

基本经历:辛亥革命前抵沪参加《民立报》等工作,并在国学保存会掌管藏书。加入南社。与诗人柳亚子、弘一法师等创办“文美会”。后任国民大学等校教授。 幼习经史,精研经子文字训诂之学,学宗戴震、包世臣,尤长于《易》、《诗》、《说文》及训诂学。胡氏一生著述甚丰,计有六十三种。他从事汉语文字和训诂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几十年,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

作品

文学作品:

著有《文字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

《中国文字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

《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

《俗语典》(主编,上海广益书局,1922年)

《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年)

发表的论文:

《中国言语变迁的痕迹》(《时事新报》上海 1928年12月20日)

《汉碑在文字学上之价值》(《时事新报》上海1929年1月17日)

《中国文字之发生与变迁》(《中国学生》1936年第2卷第1~4期合刊)

《声韵略论》(《文风》1936年第3期)

《从文字学上考见中国古代之声韵与语言》(《学林》上海,1941年第9辑)

《文字学之价值》(《学术界》上海,1944年第2卷第5期)

作品介绍

《文字学ABC》一书是一本文字学通俗读物,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这是为研究文字学的人提供的一部基础参考书。其中显示了作者博而能约的能力。

《中国文字学史(上、下)》一书共分四编,材料详实,观点明确,是研究文字学的一部很好的参考书。作者在书中主要叙述和研究了文字学各派著作及作者,阐明文字学学说的源流及系统。他依文字学的演进,将文字学史分为四期:1、秦汉至隋,为文字书时期;2、唐至明,为文字学前期;3、清代,为文字学后期;4、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为古文字学时期。该书的出版是个开创性的工作,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胡朴安与训诂学

《中国训诂学史》一书除了序言外共分6章,即1、尔雅派训诂;2、传注派训诂;3、释名派训诂;4、方言派训诂;5、清代训诂学之方法;6、今后训诂学之趋势。他搜集清代汉学家的训诂方法加以编纂,建立起训诂学的轮廓。他所主编的《俗语典》收条繁富,所寻出典多有新编成语词典所不及的,是一部具有现代专科工具书功能与效应的辞书。《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胡朴安在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言语变迁的痕迹》(《时事新报》上海,1928年12月20日)、《汉碑在文字学上之价值》(《时事新报》上海,1929年1月17日)、《中国文字之发生与变迁》(《中国学生》1936年第2卷第1~4期合刊)、《声韵略论》(《文风》1936年第3期)、《从文字学上考见中国古代之声韵与语言》(《学林》上海,1941年第9辑)、《文字学之价值》(《学术界》上海,1944年第2卷第5期)等论文。

上一篇:过又嘉

下一篇:何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