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魁的个人简介
郭士魁,北京人,生于1915年,卒于1981年。曾任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郭士魁 - 简介
郭士魁,早年在仁和堂、太和堂药店学徒,后又随名中医赵树屏学习。参加过北平国医学院、北京中医讲习会。1941年毕业后在京行医。建国后,1953年调至中医研究院筹备处。1955年,在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工作,师从冉雪峰学习。1961年,调到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曾任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郭士魁 - 学术思想
郭士魁主张依靠中医理论研究发展中医,提倡中西医结合。他毕生致力于中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研究,发展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的理论,创制了冠心Ⅱ号方、宽胸丸和宽胸气雾剂等名方。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然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但有类似症候的记载,如真心痛、胸痹心痛等。他认为,真心痛以气分虚损为主,因气虚而致血脉瘀阻;胸痹心痛乃本虚标实,不仅正气虚,而且血瘀、痰浊盛。故治疗真心痛重在益气,以参芪为主,佐以活血。治疗胸痹心痛,务必区分虚实标本缓急,以通为补。常选用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等治则。以通为补、以通为主,这是郭士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导思想。按照中医的看法,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心绞痛主要表现为痛,痛因不通,不通主要因为气滞血瘀和胸阳不振,故主要治则是活血化瘀与芳香温通。为了改变中药在治疗冠心病中起效慢、服法繁、价钱贵的缺点,郭士魁与制药专家冉小峰合作,将心痛丸改制成心痛乳剂,用于治疗心绞痛病人,二到三分钟就产生止痛效果。说明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的治则,以及在此治则指导下创立的方剂,是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
郭士魁 - 临床经验
郭士魁认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历来治以宣痹通阳法,常用栝蒌薤白半夏汤等。他观察到冠心病人常有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等症状,中医辨证当为气滞血瘀。因此,对于重度心绞痛中医常规治法疗效不佳的患者,郭士魁试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效果明显。他与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的有关专家共同研制了“冠心Ⅰ号”、“冠心Ⅱ号”,经过临床600多例验证,疗效满意。为了深入研究“冠心Ⅱ号”作用机理,他采用现代药理、生化、病理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冠心Ⅱ号”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改善冠脉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心肌梗塞、抗血栓形成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等多方面的作用。
郭士魁自1958年开始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工作。他带领全科同志,努力从事临床实践,并积极开展科研协作,曾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北京同仁堂药厂、中国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广泛协作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六十年代初就研究并取得了应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冠心病及运用芳香温通药物速效缓解心绞痛的科研成果,对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的治法沿用至今,进一步证实了它的效果和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不断深入研究开发出许多新药。以他为首创制的“冠心Ⅱ号”、“宽胸丸”、“宽胸气雾剂”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等。
郭士魁 - 经验介绍
郭士魁(1915-1981)是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心血管病专家,他精通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颇为丰富,擅长诊治内儿妇科疑难病症,其在心脑血管疑难重症及传统中药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独特的认识及专长,特别是在运用中医“活血化”、“芳香温通”等法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方面颇有建树,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其创制的“冠心Ⅰ号”、“冠心Ⅱ号”、“宽胸丸”、“宽胸气雾剂”、“川芎嗪”等,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部级成果奖多项。发现论文数十篇,现就其治疗心系疑难重证经验,简要归纳介绍如下:
一、 芳香温通法
此法用于心阳不振、寒凝血瘀之胸痹心痛之疾。盖因气味芳香性温味,性温味辛之品,大多善于走窜;芳香开窍之品,又多入手少阴心经,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四肢厥冷、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者为宜。郭老研制有心痛丸(沉香、荜拨、丁香、香附、檀香、白胶香、乳香等)、宽胸丸(良姜、荜拨、细辛、元胡、檀香等)宽胸丸后改为气雾剂-宽胸气雾剂,不但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突出了速效之特点。多用于急救时取效。
二、 宣痹通阳法
常用于胸阳不振,阴乘阳位,以致气机闭塞引起之胸痛笃重、肢冷畏寒、食欲不振、舌苔白腻之心痛之症。若心痛而兼痰饮者,甚者可见咳喘不得卧,瓜萎白半夏汤主之;若偏于气滞,证兼胸胁满闷、脘宇痞满者,宜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如这寒邪内闭,心痛难忍,或痛无休止,背凉肢冷、脉沉者,可用包乌头赤石脂丸。郭老常于其中增以活血之品,其通阳宣痹之效更佳。益气之品常选党参、黄芪、黄精等,病热重者当用红人参;活血常用丹参、赤芍、川芎、鸡血藤、苏木、红花之类。
三、 活血化瘀法
心痛之症,以痛为其主症。其痛或发于左胸前、或发于两乳间。痛处不移,且常反复发作、并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唇暗紫、脉涩,或结代。郭老倡导"活血化瘀"法冶疗本病,并创制了冠心2号方(赤芍、川芎、红花、丹参、降香)。冠心2号的研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的广泛注目。早些年间,已转让日本生产。
四、 益气活血法
气者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心主血脉、全身血脉之所以循环不休、皆赖心气之推动。若心气虚则血行不畅,血行迟滞易发胸痹心痛之疾。共临床表现多见:气短乏力、心胸疼痛,劳则痛甚,舌体胖大,质淡暗,脉沉等,郭老自制之益气活血汤(黄芪、党能、黄精、当归、川芎、赤芍等)冠通汤(党参、丹参、当归、红花、郁金、玄胡等),用于临床、每获良效。当心痛发作之时、服用汤剂多有不便,此时,常予散剂(如参七散;人参、三七;参七血竭散;红人参、三七、血竭等)及时进服,以取速效。
五、 理气活血法
多用于更年期妇女之胸痹心痛患者。缘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妇人经、胎、产、乳依赖于血,故其体血常不足,气偏有余。血不足、肝失柔养、故其气易郁易滞。血随气滞而发心痛胸痹之症。临床表现必兼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善太息,脉弦涩等肝郁气滞之征。郭老常于丹栀逍遥散中益以片姜黄主之,取其行气破血止痛之功。
六、益气养阴、活血通痹法
胸痹心痛证属气阴两虚、血瘀脉闭者用之。其临床表现特点为:心前区疼痛,或胸肯后闷 痛,并向左肩臂放射,心悸气短、倦怠乏力,汗出口干,舌体胖而淡,脉弦细等。常按以益气复脉汤治之(党参或太子参、黄芪、玉竹、麦冬、赤芍、丹参、红花、郁金等)。
七、平肝育阴、活血通脉法
适于平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又发胸痹心痛者,临床证见:胸闷心痛、头痛目眩、耳如蝉鸣、足跟痛、舌质暗红、苔少、脉沉细弦等。郭老配制有育阴通脉汤(首乌、女贞子、旱莲草、黑桑椹、丹参、赤芍、生龙牡等)。若兼气虚者,可增太子参、黄精之属。
八、益气敛阴、固脱复脉法
用于真心痛(急性心肌梗塞)证属气虚阳脱之早期者。患者多表现为:心痛难忍、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皮肤潮湿、或冷汗不止、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常遣红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当归、生黄芪、川穹等益气敛阴、固脱复脉。并可合用主脉散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静脉点滴。
九、温阳救逆、敛阴固脱法
对内闭外脱、心脉阻痹之真心痛之重症(即急性心肌粳塞合并心源性休克)、脉微欲绝者宜用此法,临床表现可见:心痛剧烈、神志不清、面色灰蝉、冷汗如油、四肢逆冷青紫、少尿、舌卷、脉沉伏难觅。郭老常用回阳救逆心煎(红人参、黄精、五味子、山汤、附子、肉桂、干姜、细辛等)口服或饲急救之。亦可配之以苏合香丸。
十、益气温阳、化饮复脉法
适用于心气虚衰、脾肾阳虚、寒饮上泛,心脉痹阻之真心痛症。临症可见:率然心痛难忍、心悸怔忡、咳喘不得卧、咯吐白色泡沫痰、汗出肢冷、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胖淡暗、苔白腻、脉虚无力等症。可用红人参、桂枝、茯苓、白术、半夏、生姜、北五加皮、当归、苏子等煎服。
十一、通腑泻热、化湿宁心法
宜用于真心痛三、五日内,证见舌苔黄厚腻、大便不通者。郭老认为:此以宿色内停、生湿化热之候。主张通祛湿、以利胸阳敷布、心脉流通。如若不通腑气、则湿无以化,热难以清、反可加重胸阳闭阻之苦。常以小陷胸汤、或温胆汤加藿香、兰、酒草之属治之。对体质虚弱而腑气不通者,可用熟草、番泻叶缓泻通其腑,以利湿祛热除。
十二、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法
此法用于气阴两虚、心失所引起之心脉失常者。其证多见:心悸所短、口干乏力,失眠多 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面色不毕、脉细弱兼促、或结代等症。可用宁心复脉汤(党参、丹参、当归、麦门冬、生地、柏子仁、郁主,生龙骨、生牡蛎等)。
十三、养阴清热、宁心复脉法
此法适于阴虚内热证之心脉不鬲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口渴、五心烦热、或午后潮 热、头晕目涩、心悸怔忡、腰膝酸软、盗汗、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兼促,或结代。可予郭老之育阴宁心汤(生地、北沙参、玉竹、党参或太子参、丹参、苦参、柏子仁、甘草、珍珠母、远志等)。
十四、益气温阳、宁心复脉法
心、脾、肾三脏阳虚之心脉不鬲(心肌炎、心律失常)之证宜用此法治之。临床表现常见有:头晕气短、四肢不温、形寒喜暖、腰酸腹胀、甚或昏厥、舌体胖大淡暗、舌边齿痕、脉迟结代等。心电图可见Ⅱ度、或Ⅲ度传导阻滞之改变,可用:党参、生黄芪、桂枝、仙灵脾、补骨脂、柴胡、升麻、鸡血藤、红花等。
十五、温阳利水、活血复脉法
本法适用于阳气虚衰:水湿内停、心阳受遏所引起之心慌气短、面肢体浮肿、四末不温、胸腹胀闷、或便溏、舌体胖大质暗、苔白而涩、脉促结代之症。常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进退主之:党参、白术、桂枝、附子、茯苓、丹参、北五加皮、当归等,痰湿盛者可加用半夏、古菖蒲之类。
十六、益气活血、宽胸理气法
胸脾心涌证属气虚而兼气滞血闭者宜用此法。临床表现多见:胸闷心痛,并向左肩臂放散、甚者胸胁窒、心悸怔忡、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语音不扬、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细结代。郭老常是党参、麦白冬、郁金、当归、艽白、柴胡、降香、苏叶、珍珠母等味。
十七、益气活血、通痹复脉法
用干气虚行血无力、血行滞涩、心脉瘀阻右引起心痛、心悸、心脉不整之症。本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心痛笃重、痛处不移、夜卧不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爪甲色黑、脉统细、或涩、或促而结代。郭老常于冠心Ⅱ号方基础上酌加琥珀、珍珠母、党参、黄芪、莪术、穿山甲、血竭、大黄等。
十八、法湿化痰、活血通痹法
痰浊腑盛、与血搏结、阻痹脉络、心失所养或导致心脉不整之症。临床表现有:胸闷痞满、心痛屡发、心悸不宁、泛恶纳呆、或口淡乏味、苔白滑、或自腻、脉结代。药选:瓜篓、薤白、姜半夏、陈皮、胆南星、泽泻、郁金、川芎、枳壳、生龙骨、生牡蛎等治之。
十九、清热解毒、育阴宁心法
对温邪内运、伤损营阴、心阴亏损之心动悸、脉不整者相宜。其证见身热乏力、口干咽痛、心烦不宁、舌淡红、咽壁红赤、苔薄黄、脉滑数、或结代;方用补心丹、一贯煎化裁:生地、大青叶、连翘、沙参、麦门冬、玄参、红花、苦参、柏子仁、珍珠母等。
二十、舒肝降逆、益肾宁心法
肝肾亏虚合并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引起之心悸不宁者皆宜用之。其临床表现可见:头目晕眩、心悸怔仲、烦躁易怒、胸闷胁胀、嗳气频作、或伴月经不调、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数。可遣旋覆花、代赭石、郁金、瓜篓、薤白、女贞子、仙灵脾、川栋子、五味子等药治之。
郭老治疗心系病症之法颇多,本文公就其部分经验做以简要介绍。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学者及同道多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