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雁北的个人简介
阎景翰,男,汉族。1928年2月4日生于陕西省礼泉县城内西北街。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布衣素食无所求,80载人生站立成风景
一棵树,经风沐雨,会变成一道风景,一些人也能走过岁月沧桑,站立成人生的风景。陕西师大著名教授阎景翰就是其众多学生心中感觉最温馨的风景。前日,在先生八十华诞之际,其从事文学创作、从事教育事业60周年研讨会也在陕西师大举行。而对读者来说,或许更熟悉先生以“侯雁北”为笔名写就的散文。 “教育家”阎景翰 “散文家”侯雁北 “孔孟兼容老庄,尊鲁又投孙犁,翰叔八十才不尽,光前裕后期颐。”这是著名评论家阎纲对阎景翰的评价,也传达着一个做侄子的对叔叔的敬重。 1928年出生于礼泉的阎景翰早在上个世纪就以小说《豆腐坊里》《井》等步入文坛,并获得国家文学奖,苏联记者曾专程来西安采访他,并将报道刊登在《真理报》上。“文革”岁月,当写作难以进行时,先生开始钻研金石篆刻、根雕修饰,以平和面对动荡和苦难。先生晚年再次从事写作,其散文集《童年漫忆》《侯雁北散文》《蓦然回首》意蕴深远厚重,风格清雅简淡,先生写散文时惯用笔名“侯雁北”源于1949年,取《吕氏春秋》中“候雁北、草萌动”之意。 身前一个世纪 身后一个世纪 “一个人,身前一个世纪,身后一个世纪,这犹如一个游人,一脚踩在东半球,一脚踩在西半球,眼望两边世界,这是何等气概,何等胸怀!”这是先生写的《龙始千年》中的一段话,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段话背后深藏的艰辛。其长子、西北大学教授阎琦说:“父亲早年生活贫寒,后来还遭遇很多风波。父亲能健健康康地活到现在,就已经是个奇迹。” “提起父母,手中的笔在纸上跪着爬行。”阎先生的女儿阎居梅以此来形容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她从美国专程发回书面发言:“父亲一生与书为伴,他是最能耐得住寂寞、最能坐冷板凳的人,再苦的日子,书都不离手。”而最让女儿感动的是父亲对母亲的照顾。阎居梅写道:“我们小时候,家里全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生活,上有老,下有4个子女,沉重的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中年以后,遭遇u2018文革u2019,身心备受摧残。子女就业后,生活刚刚有了转机,母亲积劳成疾,瘫痪15年,父亲对母亲悉心照料,学扎针,学按摩,测血压,掏大便,洗洗涮涮,煎药熬汤,寻偏方,求良医……母亲受罪15年,父亲受累15年。” 80岁的先生 73岁的学生 73岁的晁生武作为阎先生的学生,专程从礼泉赶了过来。他说:“我上小学时先生是我的老师,当时我家穷,先生一直惦念着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学生。” 为教60载,阎先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当教学和写作发生冲突后,阎先生总是放弃写作,他说自己不能误人子弟。省作协副主席朱鸿说:“我是先生的学生,当时经常把自己的习稿让先生指正,有次我到先生家,才发现先生的贫寒和窘困,让人很是感慨。” 陕师大出版社总编刘明琦也是先生的学生,他说:“先生做人善良,愈是艰辛,愈是追求至大、至刚、至美。先生一生布衣素食,与世无争,但先生拥书自雄,桃李满门!” 研讨会上出现了最感动人的一幕,来自全省各地的阎老师的学生们一起向老师鞠躬,以谢师恩,并为老师献花,与老师拥抱。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吴克敬被这一场景感动得落泪了:“我是阎老师儿子阎琦的学生,老师用真情教授我们做人的道理。”所有这些就像陕师大教授刘路所言:“师恩浩荡,无以回报,终生难忘。” 独立精神、儒雅气质、卓越才艺和清正人格,是人们对阎景翰先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