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曼青

时间:2024-05-06 15:02:55编辑:小简

关曼青的个人简介

关曼青,是岭南著名归侨女画家。1918年农历正月初七在开平县(今开平市)百合乡虾近村出生,在家里排行第四,取名瑞兰。她自幼聪明伶俐,文静好学,深得父母钟爱。她的长相及个性都像母亲,刻苦耐劳,纯朴善良,刚强而宽厚,精明能干,沉默寡言。自小,母亲就教给她各种手艺;稍长,即能裁制衣服。关曼青的童年,是在父母的熏陶下渡过的,她继承了母亲刻苦耐劳的品德,又从父亲的身上汲取了艺术素养。

基本介绍

关曼青,原名关瑞兰,开平百合镇虾边村人,是岭南著名女画家。她自幼聪明伶俐,文静好学。她母亲纯朴善良,精明强干。自小,母亲便教给她制灯、剪纸、裁衣等各种手艺;稍长,即能裁制衣服。父亲关以文,从小喜爱书画,后到南美洲的秘鲁谋生。在国外,曾拜西洋画家为师。

关曼青的父亲关以文,从小就喜欢书画。看牛时,常带着纸笔坐在牛背上写写画画,有“小王冕”之称。后到南美洲的秘鲁寻找出路,在国外,关以文仍坚持习字学昼,曾拜西洋画家为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兴中会(后改为同盟会),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四出筹募革命经费,运用他的绘画艺术和书法宣传革命。孙中山曾书“画笔如生”、“博爱”、“天下为公”等横幅赠给他。关曼青的母亲,贤良能干,刻苦耐劳,还会制灯剪纸。族中谁家添丁,都请她制作花灯。各色彩纸在她手中剪出的花鸟栩栩如生,彩带如锦。哪家有事请她帮忙,从不推辞,甚得翁姑和乡亲们的称赞和敬重。关曼青的父亲忙于革命工作,无暇照顾家庭,她便挑起一家四口的生活负担,天未亮起床到菜园种菜浇水,天色微明即担菜上墟摆卖,卖完菜顺道还到缝衣店取衣料回家缝制,以换取微薄的工钱,夜间还得拖着疲倦的身躯纺线织布,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关以文回到家乡为止。

个人经历

1921年,关曼青随父亲到香港,跟父亲学习绘画写字,专心用功,进步很快,无论墙上或门上,凡可画之处全给画上,客人来到,赞不绝口。1925年,关曼青又随父回到开平家乡,在本村学堂读书,每次期考,均列第一、二名。

1927年,时局急剧变化,身为共产党员的关以文只得逃离家乡,转道香港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办了一间“微笑画社”,以卖字、绘画、课徒为生。不久,关曼青与母亲也到了新加坡。曼青晚上在夜校读书,日间由父亲教习书画。大凡人物、风景、花鸟画,父亲都要女儿临摹。一天,父亲试着把他认为满意的习作,署上“瑞兰女童”的名字,挂在画社出售。岂料不到几天就都被人买走,这时曼青只有十三四岁,“瑞兰女童”的名字已在新加坡不胫而走。14岁那年,关曼青精心绘制了一幅2米多高的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全身立像,赠给新加坡广惠肇医院。画像形神逼真,深受各界好评,报刊纷纷撰文推介,当地华人纷纷前来求画,曼青几乎有求必应。

关曼青16岁时去了香港。在香港期间,她师承著名油画家李铁夫学西洋画,又拜傅若禅为师学国画,还向徐泳青学水彩画。之后,她又进入中国画院深造,学习没骨花鸟画法。短短两年间,已熟练掌握国画技法,所作花鸟、人物、山水画已达较高水准。1935年,她在香港九龙太子道开设了“曼青女子画室”,收授艺徒兼卖书画。

此后两、三年间,关曼青与丈夫辗转于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等地,在当地华侨中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举办美展。还参加新加坡华人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画展,他的国画《木棉》在马六甲展览时获得一等奖。

1938年,关曼青在马来亚槟城创办了一所“现代美术馆”,自任馆长。这期间,她结识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经常登门求教,获益不浅。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关曼青携儿带女从新加坡取道香港,回到广州定居。最先分配到外贸局,接着调到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教美术。1953年又调到科普协会,后来一直在科协宣传科、科技图片社、科技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一干便是20多年。编绘了近百种科技普及宣传挂图、连环图册、计划生育图册等,销行全国,影响深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已年届花甲,组织上把她调到广东省文史馆任馆员,她不顾年迈体弱,到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写生,创作了许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画和多姿多彩的花鸟画,还致力于历史人物画的创作,晚年是她美术创作的高潮,每年均有两三幅佳作问世。代表作《国之瑰宝》第一幅为宋庆龄故居收藏;第二幅在北京故宫展出后选入《全国文史馆馆员书画作品选集》;应翠亨村孙中山纪念馆之请而创作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常年挂在纪念馆接待室;《陈嘉庚像》在新加坡展览时为其家属收藏;《邓小平像》展出多次,被多家报刊发表;所作历史人物画,大部分是应有关部门之请而绘,为各纪念馆珍藏。出版有《关曼青画集》。

关曼青写画追求的不仅是形似,而是神似,在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牢牢把握中西结合的创作原则。她的一生不仅在艺术上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在科学工作岗位上也默默无闻地奉献着。1979年,她获得了“科技贡献奖“,历任广东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永久会员。

进入80年代以来,关曼青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投入人物画创作,每年均有两三幅佳作面世。1981年完成《冼夫人像》两幅:1982年完成《国之瑰宝》(宋庆龄像)三幅;1983年完成《丘逢甲像》两幅;1984年完成《孙中山和宋庆龄在广州》三幅;1985年完成《沈钧儒像》两幅;1986年完成《史良像》两幅;1987年完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两幅;1988完成《陈嘉庚像》两幅;1989年完成《鲁迅像》两幅;1990年完成《林则徐像》两幅,《周恩来与邓颖超》两幅;1991年完成《邓小平像》、《邓大姐与小女孩》共两幅。这些画幅,都是关曼青的精心之作。关曼青一向提倡,为人民而画,给人予以美的享受与教育。她决定要创作的名人画后,便四出搜寻所要描绘的对象的历史资料、人物、性格、品德,再经过反覆研究,才开始构图,一张人物画常常费时半载或两三个月。晚上睡前例必将未完成之作,挂在床尾墙壁上,逐一观看每个细节,有未尽人意之处,便立即修改。她的作品参加展出和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均受好评。《宋庆龄像》为宋庆龄故居收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孙中山和宋庆龄在广州》为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纪念馆收藏;《丘逢甲像》为丘逢甲纪念馆收藏,陈列展出供后人瞻仰。1989年,《陈嘉庚像》在新加坡展出,被陈嘉庚的女婿购藏。

关曼青的画,既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运用西洋画的素描光暗方法来表现人家和物的质感,探索出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一条新路。

两鬓飞霜心尚健,精神抖擞创新篇;

丹青为伴无闲日,自得其乐度晚年。

这是关曼青的一首抒怀诗。现已年过古稀的她,依然壮心不已。她仍要振奋精神,以她的翰墨丹青,创作出讴歌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上一篇:洪荣狄

下一篇:吉崎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