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容赞的个人简介
黄容赞1920年8月1日出生于香山县长洲乡(今中山市西区长洲管理区)。1934年在烟洲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山县立中学。初中毕业正要升入高中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长洲乡抗日工作团及县中的抗日宣传工作。由于他从小喜爱音乐,在抗日工作中发挥所长:组织歌咏队,指挥宣传队大唱抗日歌曲,很快成为一位热心抗日的业余音乐工作者。个人简介
黄容赞1920年8月1日出生于香山县长洲乡(今中山市西区长洲管理区)。1934年在烟洲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山县立中学。初中毕业正要升入高中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长洲乡抗日工作团及县中的抗日宣传工作。由于他从小喜爱音乐,在抗日工作中发挥所长:组织歌咏队,指挥宣传队大唱抗日歌曲,很快成为一位热心抗日的业余音乐工作者。
人物经历
黄容赞自从组织歌咏队,担任指挥后,即勤奋自学音乐理论及作曲技巧,并开始学习钢琴。1938年秋,他成功地为《长洲乡抗日工作团团歌》谱曲(歌词是黄锦棠烈士所作),这是他的处女作。
1940年,黄容赞高中毕业后,撤退入粤北韶关(广东省战时省会所在地),曾在省立文理学院附中、志锐中学任音乐教师。在此期间,他更勤奋自学和声学、对位法等。同时积极进行革命歌曲的创作,作品有:合唱曲《反法西斯进行曲》、《五四进行曲》革命抒情独唱歌曲《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词)、《我们有一切》(周立波词)等。
1943年,黄容赞到达重庆,考入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作曲与指挥。师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化高足陈田鹤,从此,由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转为专业音乐工作者。所创作的歌曲,也从歌曲写作,转为以器乐创作为主。作曲手法受西方现代派影响,代表作品有:《钢琴独奏曲》、《一个垂死青年灵魂的安息》、《变奏曲》、《回旋曲》等。
1948年,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到香港中华音乐院、香岛中学任教。并且参加港人为迎接解放华南而创作的《华南进行曲》曲集工作。不久,他进入粤赣湘边区,参加边纵部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广州解放后,他在广州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0年华南文艺学院成立后,他出任音乐部教授,担任作曲、指挥的教学课程。并担任中华交响乐团代理指挥(该团原在南京、后迁广州,解放后被接管;再调往北京,成为现今中央乐团的最初班底)。曾指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多首交响曲,在广州公开演出。1950年春,为纪念聂耳举行音乐会,他在中山纪念堂,指挥广州解放后第一次千人大合唱,1951年又为广州第一次演出《黄河大合唱》担任指挥工作。
1953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后,华南文艺学院并往武汉成立中南音专(即今武汉音乐学院),黄容赞担任该院作曲、指挥课程的教授工作。1956―1958年,他先后在苏联作曲专家阿拉波夫、古诺夫班上,深造配器法与作曲。后又从事创作大型交响乐作品活动,作曲风格返回现实主义手法,1959年完成《第一交响曲》(由湖北艺术学院演出)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其间,他前后创作数百首为配合当时政治运动的群众歌曲。器乐曲方面,他以钢琴独奏曲《狮舞第1号》、《狮舞第2号》而享誉乐坛。这两首乐曲,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舞狮为题材,选用广东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作品构思新颖,形象生动,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发挥了钢琴的特性,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此外,还有《f小调回旋曲》、《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均以结构严谨,内涵深刻,格调高雅,旋律优美,和声丰满的特色成为代表作。
1979年,黄容赞调往广州音乐学院(即今星海音乐学院)任教,担任作曲系主任。代表作品有;独唱曲的《雪》、《珠江啊,祖国的一串明珠》;管弦乐《第二交响曲》、《珠江》、《游园谐诙曲》;民乐合奏《高歌勇进》;舞伴奏合唱《八十书怀》等。他还从事音乐教育的研究,写作有各种音乐论文数十篇,其中有《器乐创作漫笔》、《音乐文化要注意生态平衡》等一批论著。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音乐理论与音乐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探讨,在音乐理论界颇具影响。
黄容赞副教授毕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音乐人才。他于1985年离休,如今虽然从教育第一线退了下来,但他仍勤笔耕耘不辍,最近又投入了钢琴独奏曲《神秘的殿堂》(暂名)等作品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