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伦的个人简介
古道伦(笔名古道轮),男,汉族,大专文化,54年生人。原藉广东,现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1994年任凉山日报驻甘洛记者站记者从事专职摄影至今。简介
古道伦,系中共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新闻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凉山州新闻学会会员。7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本县田坝民中、斯觉中学、普昌中学和甘洛中学任教。86年调县文教局工作。90年起,先后在县计生委,县公安局,县委宣部工作。1994年任凉山日报驻甘洛记者站记者从事专职摄影至今。
1995年被报社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优秀驻站记者,98年获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新闻文化研究会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99年,自治州摄影家协会为之在甘洛举办第一个县级文化艺术界首次个人影展-----古道轮摄影作品展。2002年8月,县林业局为之举办四川甘洛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影展-----古道轮风光摄影作品展。
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派出编导和记者,赴凉山甘洛拍摄制作专题《古道轮的童年梦》上下集,在中共16大召开前(11月12日――13日)播出。摄影作品先后在国家文化部门,《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举办的影赛中获奖。
人物评价
古道轮从教从政到拿起相机,用第三只眼睛思索人生,解读社会,专注自己身边世界的精彩变化,甘洛的社会发展,自然景观,彝风彝韵,人情世态在他的镜头中充分展现留真传神。他的摄影作品更切合他的人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评判,他的摄影作品情节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朴实自然,淳朴善良为他的表现风格,贴近勤劳勇敢的平民百姓,以情动人。
道轮先生是多面手,即采拍新闻又搞艺术创作,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反映了他的精神境界和创作历程。可贵的是他始终把镜头对准多姿多彩的生活,把摄影视为自己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靠真情实感去产生创作激情,风光,人物,生活小品,都是他撷取的题材。以求包容更大的思想容量和生活容量。许多作品体现着他投注的目光,审美追索和饱含着他对地域风采的真情。
古道轮三个字,让我们想起甘洛历史上的古道热肠,以及远古驿道上踽踽爬行的辙轮,跋涉艰辛又甘于艰辛,真诚而执著,他向艺术又迈出了一大步。广泛深入生活,用心去表现生活是一个艺术追求者创作必须所备,用作品说话(摄影有一名言“脚步不到照片不来”),这里展出的品寓意着作者45年的,对童年的向往,青春的豪气,中年的不倔,对老年的眺望与关爱,把一幅幅凝固的瞬间沉淀在流淌的岁月中。
所获荣誉
古道伦从事摄影后,1995年被报社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优秀驻站记者,1998年获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新闻文化研究会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
1999年,自治州摄影家协会为之在甘洛举办第一个县级文化艺术界首次个人影展―古道轮摄影作品展。2002年8月又举办了四川甘洛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古道轮个展。2002年9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派出编导和记者,赴凉山甘洛采访制作专题《古道轮童年的梦》上下集,在中共16大召开前播放。
摄影作品先后在国家文化部门举办的影赛中获奖:200年作品期盼获文化部中国群文学会金奖。2002年作品《神山吉日堡》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环保总局金奖。
相关评论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与森林相依为命的历史。历史昭示我,镜头永远对准大森林。”11月初,凉山州甘洛县马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冬季,雨雪淅沥。在去海拔4288米的顶峰途中,该县“山民”―――业余摄影家古道伦给作者讲述了一串关于“镜头对准大森林”的故事。《东方时空》座上宾:2002年9月末,古道伦接到中央电视台的信息:“10月1日,镜头对准马鞍山大森林的你,将上《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栏目。”但是,那些日子他正在马鞍山观林海、听涛声。10月初返家后,妻子告诉他:“你钻森林拍照的事,中央电视台已经播放了,分上下两集,播了十几分钟呢!把我都看得流泪啦……”
现在40出头的古道伦,对有幸作客东方时空感慨万端。他说:“我爱北京天安门。”为了上北京,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偷偷拿了家里5元钱,去甘洛赶火车,不料把方向弄反了―――火车朝南方的昆明开。“列车员逮住我说,u2018念你爱天安门心切,不罚你,到下一站下车,回老家好好读书,以后有机会的!u2019”后来,他参加工作了,将这段经历写成《童年回忆》连同几张马鞍山大森林和大熊猫的照片,一同寄给《中国环境报》,见报后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看中,拍成百姓故事。
“我爱摄影起步于1994年。近10年来,矢志拍大森林与大熊猫不可收拾!”月收入不高的他,除了穿衣吃饭,几乎把全部积蓄都用来购买了摄影的“长枪短炮”,拍摄的大森林与大熊猫的照片资料,装了几大箱,在各种传媒发表的摄影作品,数以千计。去年,甘洛县林业局申报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升省级”时,缺少资料,他不仅主动提供珍贵照片,而且自费放大32张24寸巨幅,同林业局一起举办《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影展》。“如今,马鞍山的u2018省级u2019批准了,我还要继续为森林保护作贡献!”古道伦说。
栖林宿洞半个月,在人们看来,一片原始森林、一株苍劲参天古树、一只大熊猫、一羽珍禽乃至一朵珍稀野花的照片,不过“啪啪”按几下快门罢了。其实,那是小看古道伦做森林摄影的艰辛和危险。常常,他为“抓住一个好镜头,要跋山涉水几天几夜,甚至一年两年!”马鞍山保护区面积27981公顷,天然森林覆盖,山峦重叠,云雾缭绕,大熊猫、四川山鹧鸪、连香树、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自然资源“生物基因库”。为了唤醒人们珍爱生态环境、珍爱大森林和大熊猫的意识,古道伦不惜吃尽千般苦,将镜头对准大森林。
古道伦第五次上马鞍山,他自费雇请了两位年轻彝胞,背了50斤白酒、几十斤糌巴面、10多斤压缩饼干和1口高压锅,在武警中队两位战士义务支持下,攀上马鞍山主峰,栖林宿洞半个月。上山第二天午夜,他们才到达预定地点。“用7.5伏的长电筒照明,密林中也伸手不见五指。在巴掌大的一块林地上搭起帐篷后,个个饥渴难忍。”他让彝胞去找水做饭,半个小时后背回一袋水来,不到60℃水就烧开了。就着糌巴面、饮着“开水”、喝着白酒,“酒足饭饱之后入睡,次日黎明才发现,铺垫的树枝野草下,竟有水在流淌,被子浸透了,裤子像从水里捞起来一样。一看取水处,竟是野兽们拉下的团团粪便,人人顿时干呕起来。”到达马鞍山主峰,寻了一处甘甜的山泉,在峥嶙的崖洞里宿营了几天几夜,大森林千奇百怪的古树、山花、群山、日出虽然拍了十几个胶卷,但没拍到大熊猫。白酒喝完了,干粮、生粮吃尽了,“头发胡子长得像野人似的,我们一行只得扛着u2018长枪短炮u2019悻悻下山。”
聚焦山民生活,古道伦说:“马鞍山原始大森林是大自然的馈赠,国宝大熊猫也是大自然的馈赠,原始天成的东西是难再生的。爱护大森林与大熊猫,人与大森林、大熊猫必须和谐相处。”因此,在拍摄大森林时,山民也是他镜头里的主角。一次,古道伦到波波乡调查大熊猫时,放羊的老木苏告诉他:“马鞍山保护区森林中的大熊猫较多,出林觅食的机会常能遇到,但大多在春暖花开时节。”从1997年起,每年四五月,古道伦都要自费请彝胞带路,寻山问路拍摄当地彝汉同胞爱护林兽的镜头。“每进山就是十天半月,海拔三四千米的大山上,白天钻林蹲林找镜头,夜晚烤着篝火也无法入睡。”一次,他们4人在山上守了七八天,干粮吃完了,饿着肚子下山,40公里山路,足足走了12个小时,半夜抵达阿尔乡洛木村,彝胞麻卡拉夫看到我们个个像泥巴人似的,心疼极了,说:“你们爱森林,我也应该爱护你们!”一会儿,4大碗鸡蛋面条就捧到了我们面前。这一组镜头至今他仍保存着。一次,甘洛县阿嘎乡鱼尾村被鹅毛大雪封山,大森林白茫茫一片,大熊猫主食箭竹被大雪湮没。全国人大代表吉木克踏雪护林回村,发现一只大熊猫艰难地走出雪山,到彝寨觅食。担心“国宝”的安危,吉木克一边招呼山民关好家犬,开门迎接大熊猫,一边通报消息给古道伦。闻讯后,他只身冒着风雪赶到现场,精心拍摄了一系列的山民救护挨冻受饿大熊猫的照片,许多媒体争相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