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的个人简介
姬十三本名嵇晓华(1977年―),CEO,神经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科学松鼠会创始人。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4月,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已发展为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创办果壳网,打造优秀的科技知识社区,并借此平台推动“万有青年烩”、“菠萝科学奖”等跨界对话项目,获挚信资本等知名VC机构投资。姬十三倡导“让科学流行起来”、“科技有意思”,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曾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时尚先生年度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2014年12月10日,姬十三获得网易年度“最有态度教育人物”奖项。
人物简介
姬十三本名嵇晓华,1977年出生于浙江舟山,果壳网创始人、CEO,神经生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姬十三父母都是医院工人。从2004年开始向媒体投稿,他的文笔以幽默见长,擅长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好玩的故事讲出来。
成为专栏作家后,有人把姬十三当作科学文艺青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生――容易较真,更讲究事情的逻辑性,只是因为爱写东西,看一些小说杂文,在理科生里面显得文艺一点。
2007年,在写了三年的科学专栏后,姬十三面临对未来生活的重要选择。他想酝酿更大的动作,发起科学松鼠会。
姬十三在复旦大学读完神经生物学博士,从上海来到北京,见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写作者。
姬十三想加强大家的联络,他想到的方式也只是网上论坛。姬十三说这就是一个社区型组织的优势所在。4月底的时候松鼠会的群博就上线了。松鼠会的成员本身都是科学作家,或在媒体任科学记者、科学编辑,博客的内容便是每个人贡献一点做出来的。取名叫松鼠会,是因为他们将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
果壳网对姬十三而言,没有科学支撑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弱势群体。但这种信念很显然得不到传统公益圈的认可。到最后只剩下一种方法。松鼠会只能去注册一家公司,尽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赢利的打算。在中国,这种迂回曲折的途径,是许多草根NGO的选择。大多数原本试图注册NGO的组织,最后都以工商注册公司的名义生存。
姬十三一直把科学松鼠会当成NGO来做,他觉得传播科学是一种公益活动。“松鼠会的构架决定了不能满足一些更大的期望,NGO组织有优势的地方,比如大家都特别愿意出力,能够团结很多人的力量。劣势在于负责的人很少,做大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商业组织起步比较难,一旦上了轨道,会获得比较大的资金支持,空间会更大。不同模式适合做不同的事情,NGO适合做一些传统公益,帮助弱势群体填补社会空白,商业适合做一些大的事情。”
当时正好有几家VC在谈,把想法梳理了一段时间后,果壳网在2010年10月开始起步,上海挚信资本半年时间先后注入两笔百万美元级投资。
果壳网在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名下运作,姬十三兼任该公司CEO和科学松鼠会理事长,但他基本不再过问松鼠会的日常事务,后者成为NGO组织哈赛中心的一个公益科学传播项目。
粉碎机“谣言粉碎机”是一个专门辟谣的网络科普栏目,背后有一群热爱大众科普的年轻人。
谣言指明对象,u2018粉碎u2019和u2018终结u2019一样都是很有动感的动词,整个名字听起来还带有点暴力美感。”搞这样一个栏目是姬十三的主意。“也许你能想到谣言是不久前的金庸u2018被去世u2019、u2018NASA宣布有外星人u2019,可对于我们做科学传播的人来说,身边时刻存在着各种不科学的说法,或者谣言。”徐来对本刊记者说。
“流言终结者”是一档电视节目,每一集都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验证一种流言是否真实。
果壳网2010年11月,姬十三创立泛科技网站果壳网,聚集各行各业有趣、有味、有志的青年人,学习、分享、讨论各类知识。“谣言粉碎机”等主题品牌以科技视角解读社会事件,获得极大好评。
果壳网的名字来自于莎翁巨作主角哈姆雷特的感慨:“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霍金曾以此为题著书《果壳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那些时光。果壳网的创办者采用了这个名字,意在“网络是我们的果壳,然而这里所谈论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果壳网的创意素来被业界称奇,好创意需要好的执行力,相对他的团队执行力也堪称完美。团队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科学背景的人只是一部分,姬十三认为各种各样的人在一起,才会出现一个有活力的团队。在北京的工作氛围是这样的:大家正开着会,聊到精彩处大家就会特别兴奋,群情激扬,一个事情一个决定就这样被拍板下来。有时团队成员也会互相争执,甚至大吵,但只会针对事件观点本身,两个人在各抒已见争执中,也有人会突然领悟,说,哦,你说的对。相视一笑后就回去工作了。姬十三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哪怕员工也会和他发生争执,“只要他说的对,我觉得就可以。”
菠萝奖对“菠萝科学奖”的最早想法,来自一本好玩的书――《泡沫》。这是一本科学幽默杂志合集,美国“搞笑诺贝尔奖”的创办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博士也是此书主编。姬十三当时看到,喜欢得不行,在书页空白处写下:将来我也办一个中文版的搞笑诺贝尔吧。
菠萝科学奖的诞生,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1年10月,美国搞笑诺贝尔奖颁奖,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果壳网CEO姬十三发了条微博,“我一直想做一个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有什么机构支持不?”,浙江科技馆馆长李瑞宏看到后马上回了条私信,“我愿意……”6个月后,“菠萝科学奖”呱呱坠地。
正如去年首届菠萝奖典礼上,有人模拟伽利略写来一封信说:“它想向所有人证明,你已经做成了一件事情,也想向你证明,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充满好奇,你们其实从不孤单。”
于是,菠萝科学奖的宗旨就有了个坚决的定位:科学传播。
青年烩万有青年烩是果壳网的线下活动,2011年9月18日举办第一期,一年多来,在北京每月举办一次,在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城市不定期举办。
在和团队成员多次头脑风暴后,定下了活动的调子:给青年人提供知识、技能分享交流的平台。不谈心得体会、不谈个人感受,讲知识,讲方法论。“我们想要请七八个讲者,涉及不同的领域,每人讲7分钟,并不是深入地讲,只是给听众打开一扇知识之门。”李哲说,她是万有青年烩的组织者。
姬十三坦承从TED、MaD等分享活动中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基于团队有丰富的做活动的经验,他说:“我们见过好的活动(视野),也做过好的活动(经验),万有青年烩再做不好,天地不容啊。”万有青年烩的本质是什么?姬十三说,是让草根讲者快速分享他的技能。所以,演讲者大多是内部推荐,在果壳上活跃的网友、果壳的编辑,朋友认识的朋友的朋友,同时也欢迎自荐者。不少要讲庞大话题的自荐者落选了,因为7分钟根本不可能讲清楚。万有青年烩的组织者一定会跟讲者说到方法论,所谓的方法就是掌握到一项技能的规律,知道怎么学。
事实上,万有青年烩活动的组织过程,充分体现了做场好活动的方法论。
姬十三和团队在活动的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7分钟可不是随便定的。“TED是高端演讲,18分钟。所以我们在公益组织哈赛中心设计未来光锥(哈赛中心旗下有科学松鼠会、未来光锥等项目,姬十三为理事长。未来光锥邀请国内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演讲)的时候,设计成20分钟一个人。因为对于学者来说,这是足够他展开又不至于让观众烦的时长。万有青年烩的一个讲者时长是7分钟,这里很少请名人,都是普通网友,7分钟让讲者没有压力,也让观众不容易厌倦,即便讲的不好,也很快就过去了。同时,7分钟让整个活动的节奏变快。”姬十三说。
学习经历
2001年9月―2007年7月(5年10个月), 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1996年9月―2001年7月(4年10个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专业学士;
1990年9月―1996年7月(5年10个月),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中学;
人物成就
2009年获“第八届上海大众科学奖”,被评为“2009年度时尚先生之科学传播人物”;
2010年获科技部评选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4年获得网易2014年度“最有态度教育人物”奖项。
2016年3月16日,姬十三当选2016“全球青年领袖”人物。
人物话语
一句话来形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我觉得果壳网在做一个我想象中的、虚拟的大学,我希望年轻人能在这里分享、学习,和获得知识,同时结交好友。它现在还刚开始,慢慢的,就像一个校园,我希望被我们来建设、成形。
你如何评断果壳网的公信力?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果壳网还算有了不错的公信力,特别是在青年白领、大学生群体,大家会觉得果壳网是一个讲科学,有公信力的品牌。果壳网的品牌是由它的媒体属性带来的。品牌之所以为人记住,是因为它在重要事件发生时产生很强的传播力,有鲜明的个性。
对于未来,你是怎么设定的?
在能想到的未来,还是在做这件事情吧,这些事情还是刚起步,我们希望用互联网来改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得知识的一个效率,我自己是把自己的志向定成这样,我是一个这样的人,去促进知识的传播,和能够去改变知识传播的效率,希望做这样的一个推手。
你在做商业还是公益?
“在09年的时候,所有人都告诉我,你只有去做NGO才能做这件事情,我就试着做NGO。但我发现NGO这条路不通,它不能帮助我把这件事情做起来。那我就不做了,我就只能通过商业的事情来做这件事情。对我来讲,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不是天生就要来做NGO的,我在选择用适合的方式来做这件事情。这个是最重要的。”他并不认为商业是最理想、最合适的方式,但目前看起来,商业是能够让果壳成长的最好的方式,他一分钟都没有在商业和理想之间挣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