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非

时间:2024-05-02 22:44:26编辑:小简

侯亚非的个人简介

侯亚非,女,1955年4月出生,籍贯山西。北京行政学院教授。

学历背景

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1988年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硕士学位。

社会任职

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

中国人口学会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研究方向

人口与社会发展。

主持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1996年资助项目“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系研究”;

2. 北京社科基金20001年资助项目“北京市人口变动趋势研究”;

3. 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局2002年招标项目“北京市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4. 北京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2002年委托项目“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

5. 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立项、市长重点课题,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资助项目“科学发展观与首都人口问题研究”;

6. 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项目“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聚居社区与城市贫困研究”;

7.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门巴族卷)”;

8. 英国立滋大学2005年委托项目“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资源情况调查”;

9. 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5年招标项目“北京市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发展机会匮乏与保障机制创新”;

10.北京社科基金2006年资助项目“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问卷调查”。

学术论文

1. 托管―国有企业富余职工流动模式探索 1998年第3期 《中国人口科学》;

2. Entrusted Management:A New Solotion to Surplus Emlploymees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1998年第3期美国英文版《Chinese Joum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3. 略论中国教育资源的潜在能力 1999年第3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4. 发展教育产业的讨论与思考 2000年第3期《新视野》;

5.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质量分析 2000年第6期《中国人口科学》;

6. 中国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浅析2001年第2期《市场与人口分析》;

7.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01年第3期《人口研究》;

8. 首都北京人口管理现代化构想 2002年专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9. 论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 2002年第3期《可持续发展研究》;

10.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3-3;

11.北京市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2;

12.国策到国法――中国计划生育历程回顾,《新野》2004-3;

13.北京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北京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课题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1;

14.北京市迁移流动人口区域分布及结构特征 《北京行政学院院报》2005-2;

15.北京市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与展望 《人口与经济》2005-2。

个人著作

①《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②《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其它相关

侯亚非: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的思考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未来几十年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目标,但更替水平左右的低生育水平实际上区分为两种:一是接近或达到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其结果是人口的低增长或接近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另一是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其结果是人口发展的负增长趋势。如果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下且长期持续,必将带来人口的长期下降和人口严重老化等问题。

低生育水平带来的良性效果是缓解了我国庞大的人口增长压力,为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创造了相对良好的人口环境。但同时,低生育也使我们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就目前情况来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北京市人口发展形成了四个突出特征:

第一、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

据推算,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群体,至2000年,北京市独生子女累计达150万。8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独生子女累计约111万人,占同龄人口的52.3%; 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约41万人,占同龄人口的60.2%。由此可见,一方面90年代出生人口总量下降幅度近50%,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群体占同龄人口比重已在1/2以上。

第二、未来二三十年的“双独”婚育高峰

根据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两孩的计划生育政策(简称“双独”政策),未来二三十年政策允许的二孩生育总量将增多。根据《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二孩女方需年满28周岁或两孩间隔4年的政策,政策允许的二孩大约将从201O年前后逐渐增多,8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独生子女将在2020年前后完成二孩生育任务;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将在2030年前后完成二孩生育任务,本世纪前二三十年将形成“双独”婚育高峰期。

第三、持续的低生育水平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掌握的数据,北京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80年代末下降到1.3,1990年降到1.26,2000年进一步降为0.68。若以总和生育率低于1.3为超低生育水平的界标,且已持续10余年,远远低于全国1.8的平均生育水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平均生育水平。

第四、十分严峻的老龄化趋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升至2.5%;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14%,高于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根据我们对未来50年北京市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即使充分考虑几百万流动人口对首都人口年龄结构的迁移替代作用,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上升到20%以上,即将提前10年达到全国2030年人口老龄化的水平,2050年进一步升至40%以上,将超过联合国预测的全国老龄化水平15个百分点,形成严重的人口倒金字塔结构。届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从2000年的17%升至50%左右。

持续的超低生育水平是未来北京市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重要因素。从人口发展规律看,由于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未来二三十年符合政策二孩数量的微增,也不能减少未来50年老年人口的绝对数童。但人口结构与数量具有同样的惯性发展特点。一般说来,生育率下降越快越低,人口的自然结构变化的幅度越大,人口老化速度越快,而且人口结构急剧变化会对人口本身、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负面影响。

时至今日,必须将人口结构的合理化发展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从人口年龄结构发展规律看,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大前提下,“双独”生育政策条件下二孩的生育数量成为改善未来年龄构成的重要因素,虽然它对于年龄结构的调整作用十分缓慢,但从长远考虑有利于改善严重老化的人口结构。

侯亚非主持的课题获“优秀”鉴定等级

2月22日,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北京人口史》(项目编号:06CcLS023)的课题结项鉴定会。课题鉴定小组对课题结项成果进行了认真评审和讨论,课题结项成果鉴定为“优秀”等级。

课题鉴定小组一致认为,《北京市人口史》系统阐述了远古时期至今的北京人口变迁,对北京人口规模、生育、死亡、结构、迁移、分布、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发,内容全面详尽,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独立见解,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北京市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以及建设世界性城市具有现实意义。

该课题由我校社会学教研部教授侯亚非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校刊编辑部研究员高寿仙、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马小红、胡玉萍、尹德挺。本课题成果拟修改后正式付梓出版。

上一篇:戈维达里察

下一篇:贾成(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