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克明

时间:2024-05-02 21:48:31编辑:小简

侯克明的个人简介

侯克明(1959―),汉族,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电影导演、表演、管理、技术、理论研究、教育等专业领域。任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常委,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电影学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人物档案

姓名:侯克明

外文名:Keming Hou

性别: 男

星座: 巨蟹座

籍贯:北京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 1959年

出生地: 中国,北京

职业: 导演

imdb编号: nm8063422

职务、职称:导演系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专业:电影导演、表演、管理、技术、理论研究、教育

工作经历

1976年4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参加工作,后在电影学院学习

1979年至1986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副导演

1986年至今,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2年至1996年任导演系副主任

1995年至1996年任院长助理

1996年至2006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1997年至2002年兼任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法人代表

1996年至2003年兼任北京电影学院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

2000年至2002年兼任动画学院院长

教育背景

1979年1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76班

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84干部专修班

1992年7月至1993年1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部进修英语

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4年8月至9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高等教育管理

2004年5月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被正式录取为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博士生

2008年6月博士论文《题材、英雄与影像符号系统――1949年至1966年"工农兵电影"叙事研究》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兼职

学术及社会团体兼职:

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常委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中国儿童电影学会副会长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

中国动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员

北京影视家协会理事

第9、11、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

第11、12届中国电影"童牛奖"评委

第16、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

第19、20届中国电视节目"星光奖" 评委

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评委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奇婚怪事》(电影故事片,联合导演,1990年,青年厂)

《夏天,我九岁》(电视剧,导演,1991年,天津台与电影学院合拍。92年获中国电视家协会"飞天奖"。)

《毛泽东与卢德铭》(电视剧,导演,1989年,中央电视台)

《官场现行记》(20集电视剧,导演,1996年,上海电视台)

《孽火》(36集电视连续剧,导演,2005年,上海电视台)

《白毛女》 (2016)导演: 侯克明 Keming Hou主演: 雷佳 Jia Lei / 张英席 Yingxi Zhang / 高鹏 Peng Gao / 钱治国 Zhiguo Qian

《我和神马查干》 (2012) [ 导演 ]导演: 侯克明 Keming Hou / 刘|主演: 阿如汗 / 青白(大) / 青白(小) / 阿雅斯 / 旭日干

监制作品

电影

《冲天飞豹》

《台湾往事》

《开往春天的地铁》

《诺玛的十七岁》

《大块头有大智慧》

《河东狮吼》

《蜀山传》

《爱情命运号》

《夏日情动》

《男人河》

《追梦人》

《情路悠长》

《真味小厨王》

《少年往事》

《井盖儿》

《停不了的爱》(合拍片)

《天荒情未老》

《中国功夫少女组》

《哥们儿》

《阿龙的故事》

电视剧

《福禄双全》(30集)

《情牵日月星》(20集)

《拯救艾玛》(4集)

《悲欢人生》(30集)

《幸福家庭》(20集)

《心网》(20集)

《郑 成 功》(22集)

《一家之主》(20集)

《永不回头》(24集)

《关怀》(27集)

《广 州 梦》(20集)

《刺虎》(36集)

《武装特警》(21集)

表演作品

《结婚》(1982年,青影厂出品)饰主角亮子

《神女峰的迷雾》(1980年,广西厂出品)饰吴新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年,北影厂出品)饰小齐

荣誉成果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开设课程:视听语言、表演、制作实习、导演概论、剪辑、电影艺术概论、影片分析

科研成果:

论文《从小角色起步》(《电影艺术》94年第4期)

论文《斯坦尼不是唯一的表演之桥》(《电影艺术》95年第5期)

论文《"官场现形记"导演阐述》(《上海电视》96年第4期)

论文《关于深化电影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广电总局《决策参考》98年第11期)

论文《在战争残酷与英雄主义之间抉择》(《中外军事影视》99年第1期)

论文《迎接高新技术的挑战:中国电影业的对策与出路》(《影视技术》2001年8期,获中国影视技术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作为他者的欧洲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04年2期)

译著《电影学关键词》(《电影艺术》03年至04年连载)

主编《欧洲电影导演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04年出版)

主编《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5》(海洋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主编《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出版)

发言实录

侯克明:中国儿童电影呼唤精品

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主席、中国儿童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6日上午在儿童电影《虫虫畅想曲》开机仪式上呼吁,中国需要大量的儿童电影,更需要称得上“精品”的儿童电影。

“目前,我国每年拍成50多部儿童电影,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侯克明说,不仅要多拍,更重要的是需要精品。他对在著名电影艺术家上官云珠的故乡、江阴市长泾镇开机的轻喜剧风格的儿童电影《虫虫畅想曲》充满期待。

由新锐导演柳杰导演、江苏隆天和无锡天普联合出品的《虫虫畅想曲》讲述从一个五岁男孩虫虫的视角看成人世界发生的故事。被爸爸带回故乡小镇的虫虫用自己的天真可爱化解了爷爷和爸爸十多年的隔阂,让一家人重新找回大家庭的快乐。

侯克明认为《虫虫畅想曲》充满了童真童趣,也充满了平凡生活的点点温情,是一个难得的好剧本。

在《虫虫畅想曲》开机现场了解到,著名表演艺术家高明出演虫虫的爷爷,他将和五岁的童星天歌(饰虫虫)一起“畅想秋天的故事”

侯克明:《保卫延安》是一部成功的革命历史正剧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陕西电视台6月26日在北京联合举办28集连续剧《保卫延安》研讨会,总结《保卫延安》的成功经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说《保卫延安》是一部成功的革命历史正剧。

以下为侯克明发言内容实录:

谢谢艺委会给我这个机会来学习,看这部片子,同时也感谢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能拍摄这样一部好作品。我很愿意来参加这个研讨会,这部片子我是在电视上看的,挺喜欢。

我为什么喜欢这个戏呢?我要说到的第一个对这个戏的优点,也是价值所在,就是现实主义的革命历史正剧,我就有一个偏爱,其实很多虚构的东西我不太爱看,因为我们搞这一行的,一编故事就好看了,我们懂这个。但我喜欢历史,有时候爱看纪录片,这个一看就是历史正剧,我们看这个都知道,都是七审八审,这些东西都经过考证。恰恰我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那年打仗的时候,这个仗怎么指挥的,讲得什么话,主席怎么指挥的,哪封电报是怎么回事,我有兴趣。

革命历史剧状况在今天确实发生很大变化,最近这几年一些虚构的作品拍得相当好,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像《亮剑》,但同时我要说,这些以现实主义风格拍摄的历史正剧仍然有它重要的存在价值,以后仍然是我们很重要的品种,应该在电视剧多样化的百花园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能够因为虚构的作品受欢迎了,以后是不是都得拍虚构的?现在有一种对现实主义历史正剧方式来虚实历史,对这种戏不太重视,或者觉得这种戏收视率低,不愿意投拍、播这样的戏,有这样一种不好的倾向,因为我看到很多观众愿意看历史正剧,因为大家愿意了解历史,我要看那几场仗怎么打的,哪位领袖在这场战役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很多看点,这种观点在中国为数不少。这样一部戏的创作,在建国60周年前夕推出这样一部戏,让我们重新看到现实主义的戏,看到正剧式、宏大的历史叙述,是一件很好的事,也是文化生活当中重要的事情,这个戏的编导在这个方面风格的把握是相当好的,没有受到戏说的影响,在改编的时候虽然增加了很多东西,但是风格的把握,历史正剧式的把握,现实主义正剧把握得相当好,相当成功。整个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整个编导在把握风格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取得很重要的创作成果,这是我说的第一点。这是在革命历史题材当中现实主义正剧的创作取得很重要的成果。

第二,这个戏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情节感人。我们是由一个著名小说改编的,小说提供了很丰富的内容,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二度创作的时候,编导把人物形象刻画作为整个作品很重要的任务,放在第一线。这个片子看下来,包括我爱人也在看,说这个片子人物很有意思,最集中、突出的是周大勇,这个营长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原作提供了很丰厚的创作基础,同时编导在把握人物上相当好,演员完成得也相当好。刚才李主席讲了,我也特别同意,耿乐演第六代电影作品有很多,电视剧也有很多,一直是一个有点帅哥形象,塑造当代都市青年,确实挺有影响。但这次他有很大的突破,他的表演相当有力度,原来的表演基本上属于一种比较软,属于年轻女孩比较喜欢的帅哥形象,这次他完全从塑造人物形象出发,塑造了在革命战争中有丰富经验的,性格相当鲜明的基层指挥员的形象,可惜,而且很可爱,而且相当感人,他的整个情绪的起伏跌宕,他的发火、瞪眼,同时他又表现了对战友的情谊,写得很好,演得也很好,他的爱情,他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他用他独特的方式去跟战士们做检查,他用他独特的方式去跟他的爱人去求爱,这个形象从文学性,最后到编导演呈现在屏幕上,这个形象完成得相当好,可以说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收获,这种形象不亚于《亮剑》,不亚于《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时这部片子在原小说的基础上又创作了谢护士的形象,相当好。我原来跟学生讲课总在说,对于名著改编,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可以删,尽量少增,增加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你毕竟不是名作家,你弄不好就是狗尾续貂,但这部戏增加得很好,原著作没有写,你写了之后现在看来天衣无缝,感觉没有看过小说的人就像原作一样,小谢的人物不仅增加了年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跟今天的观众可以形成进一步情感的交流,同时使整个电视剧出现了亮色,特别亮丽,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线索,她的爱情、情感,这个形象增加得特别好。而且选择潘雨辰来完成特别好,这部戏重要特点是表演,像耿乐一样,她对这部戏的情感爆发力特别大,有很多戏是大悲大喜,在战场上跟营长大喊,这种爆发潘雨辰演得很好,不仅是她的形象很清新、可爱,同时是她的爆发力相当好。

这两个基层连队的人物塑造的都相当好。同时这个片子里的革命领袖形象完成得也相当不错,特别是毛泽东的形象,唐国强这么多年演毛泽东形象创作了几个,这次是他最从容的一个,最游刃有余。从他这几年的毛泽东形象演到现在,特别是延安这一段他已经演了很多次,这次他是一举手一投足怎么都对了,怎么都像,这跟前两年的戏,前两年你会明显的感觉到他在努力的塑造人物,这次你会感觉到他完全找到了人物的魂、节奏,他会很游刃有余的就把这个人物塑造出来了,完全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随时随地的在这个人物当中生活,这是很难得。唐国强塑造延安时代的毛泽东已经达到了游刃有余的一个高度。

同时彭老总的形象也是也是很可信的,彭老总在戏中性格相当突出,把战场上意志的坚定,性格的暴烈,在这部片子当中都塑造出来了,而且是相当有特点,而且以前他如此暴烈的性格现在很有突破。

同时这部作品当中出现了习仲勋、王震的形象,很可信。很多观众在看这部戏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个戏有习仲勋、有王震,就证明观众是很关注这些形象。这两个形象塑造很可信,在这部片子当中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看点。这是我们塑造领袖人物形象当中很重要的突破。

还有一些小人物,这部戏几个小人物塑造得相当不错,从普通的老百姓李大爷,包括他的孙子,他们为了整个战争的付出,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人民军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形象塑造得相当好。

同时国民党方面,像胡宗南主角塑造得相当好,包括苗真和她的丈夫,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很可信,而且在这部片子当中塑造得很得体,一方面在政治上明确讲述了这段历史,讲述了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同时在这部战争中写了人,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这部片子很突出的一点。

第三,这部片子在整理戏剧的节奏把握上张弛有度,同时战争场面处理也还是成功的,我说到戏剧张弛有度,从如何保卫延安,然后撤离,到最后又重新解放延安,整个全面看上去,虽然中间情节相当多,线索也不少,人物也很多,但是我们可以一气呵成看下去,没有看长篇剧有时候会觉得有注水的感觉。整体的剧作节奏把握得相当好,有张有弛,有紧张的战争,有人物细腻的情感的出发。

同时战斗当中的战争场面,几位领导提到战争场面还有些不足和瑕疵,我个人也同意确实有不足和瑕疵,总的来说这部片子战争场面完成了叙事,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可以看到整个影片投资规模不是很大,这种片子拍战争是很难的,这里边首先基本的叙事得完成,这里边是进山沟了,然后开始打伏击,把敌人围起来,这些事情必须有这样的镜头完成叙事,表示敌人已经进包围圈了,不能光拿嘴说进包围圈了,得有画面,打冲锋、阻击都得有画面,这部片子难能可贵,虽然战争场面有瑕疵,但在现有情况下这么多打仗的场面比较完成了叙事是不错的,目前我们内部资金下能完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特别是这里面在叙事上几个虚实结合得非常好,有几场战争明确要从头打到尾,有几场战争一句话概括,大家有的不从头到尾打,中间认真细致的描写几场战争,还有几场虚写,虚实把握也是很适度的。

这是这个片子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当然这个片子也有一些不足。

第一,在创作上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在创作上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有一些拘谨。当然这部片子是重大题材,受到各方面限制比较多。这些拘谨主要表现在:特别是对原著的改编,像小谢这种人物增加得相当好,但是有些改编是因为当时杜鹏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有历史局限性,在改编过程当中把本来是历史局限性的东西通过改编又扩大了一些,比如说现在营里面核心的线索是营长和教导员有矛盾,营长是能打仗,但属于比较莽撞,没有政策,教导员每次教育他、帮助他等等,从一开始两人见面就打,一直到结尾,戏剧性组织是成功的,很好看。但是我军形象塑造从1949年以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军事指挥员一定是铆劲的,一定是不注重政策的,政策都是由政委去帮助他纠正的等等,这种模式是我们革命历史叙事17年建立的,这种模式的来源是哪儿呢?来源是《夏伯阳》,《夏伯阳》这部电影在上海放映过,也在延安放映过,《夏伯阳》对历史叙事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一直延续着《夏伯阳》的叙事方式,军事指挥员恨透敌人,有组织战争的能力,但是每次容易犯错误,他的错误总是由政委出面纠正,这是17年我们一直延续苏联电影《夏伯阳》的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在我们中国确实有,类似于我们在历史上塑造的很多形象,但是这不能代表我们主要的东西,中国在革命战争时期总是由政委纠正军事主观的错误,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主要的军事主观在政治上把握,往往都是好的,而且政委敢纠正军事主观错误的情况是很少的,不多的,现在我们形成这种模式以后,不要再过多的延续了。如果建国60年以后还继续走这种叙事模式,实际上在历史叙事当中是一种误导。

我们看了苏联的片子,能说明我们的思想,说明这种思想好,能延续下来,但在今天不应该有过多的,这个没有问题,很好看,现在营长跟教导员的关系特别好看,一直闹到最后,但这种模式以后不应该再延续。

第二,很多领导对战争场面要求很高,当然战争场面是无底洞。我倒觉得这部片子在现有经费条件下,对话场面可以再好一点。

1.对话场面在剧作上交待的东西过多,通过说话,交待你是干吗的,交待昨天的事,这种交待性的,当年你还记得吗?这种交待性的东西低,交待多,造成在演戏过程中总是在说历史,有些东西可以用旁白、打字幕说,不一定非要用演员来说。

2.对话场面拍摄过程当中感觉到,总部这边彭老总拍得比较好,场面比较活,但是国民党那边几乎就是很难拍了,每场都是在地图旁来回的做,因为这种片子的场面太多了。应该第一在剧作上做一些调整,第二应该在拍摄当中想出一些办法,现在可能拍摄时间比较紧,有这样一个环境,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调度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这场戏拿下来,特别是在双翼拍摄的时候,由于画面照顾得不够好。同样一个人近景,对方对手那只手帽檐老在晃悠,这种拍摄造成不够严谨,这种画面稍微多了一点,这个我觉得应该做得更好一些。战争场面这部片子基本完成了叙事,在目前还是难能可贵。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在今天能出现一个现实主义历史正剧,是非常欣喜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上2009年的新作,最后感谢各位创作者、编导。

上一篇:郝士安

下一篇:海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