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秋

时间:2024-05-01 13:56:42编辑:小简

侯月秋的个人简介

侯月秋(1923-1982),女,京韵大鼓演员,天津静海人。代表作有《刺汤勤》、《金定骂城》、《白帝城》等。

人物生平

幼年师从周子宸,学习京韵大鼓,后向弦师王祯禄学艺。12岁开始登台,1948年在群英戏院演出,与章翠凤轮流担任大轴,开始成名。其后她在与白云鹏先生的同台演出中,学其所长,成就自身艺事。
她的嗓音调门儿不高而深沉浑厚,在学习刘派京韵大鼓基础上吸取少白派的某些唱腔,更多的在中、低音区域发展,且善用鼻音,演唱低回委婉,韵味醇厚,嗓音低而动听,颇似京剧之杨宝森派。其京韵表演拟人状物逼真自然,表情动作简约传神、繁而不冗。能于演唱中准确传达人情事理,使传统功力与现代意识得到较好的统一,擅于演唱表达情感的作品,例如《金定骂城》《七星灯》《白帝城》《怀德别女》等。
侯月秋1955年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队(后为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她除演出传统曲目外,还有现代曲目《锦绣村庄》及历史题材曲目《大闹忠义堂》等。“文革”中被迫转业。1980年以原和平区曲艺杂技团的班底成立实验曲艺团,侯月秋焕发了艺术青春,恢复团内业务演出,与白派京韵大鼓阎秋霞轮流担任大轴。1979年录制了《刺汤勤》的实况录音,在演绎这个惊险的节目中,她与他的丈夫、三弦乐师韩德荣妇唱夫随的精彩配合很好的烘托了节目的气氛,给观众留下了美的享受,成为一段曲艺节目的极品。在1980年第二届津门曲荟上演唱了《金定骂城》和《白帝城》,留下了珍贵的录像资料。1982年因患癌症逝世,享年59岁。弟子有马希英、刘秀英等。
她留下的音像资料有《刺汤勤》《金定骂城》《白帝城》《博望坡》《闹江州》《草桥店》,以及与刘凤霞(京韵大鼓演员)、周文如(梅花大鼓演员)合唱的联珠快书《草船借箭》。

京韵大鼓简介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以及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

京韵大鼓历史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民初,专门教唱京韵大鼓的名教师王文瑞等培养了一批女演员,民国三年(1914)后,北京天桥建立有女演员演唱大鼓的书馆,又名落(1ào)子馆。民国五年(1916)后发展有环翠轩、藕香榭、振华园等近十家。最著名的演员(当时称鼓姬)有冯凤喜、于瑞凤、良小楼、白银宝、何金桂等。她们演唱的曲目有一部分如《包公夸桑》、《玉堂春》等,和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的曲目不同。文人易实甫所写的《天桥曲》中有“自见天桥冯凤喜,不辞日日走天桥”的诗句。三十年代后在天桥德意轩、西城桃李园演唱的有李兰舫、吴大平、汪淑贞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北京培养成长的女演员小黑姑娘、小岚云、小映霞、阎秋霞等纷纷去天津演出,有的成名后在当地落户。
刘宝全的学生白凤鸣,早期师承刘宝全的唱法。其长兄白凤岩曾任刘宝全的弦师,他根据白凤鸣嗓音较宽、较低的特点,吸收借鉴了白云鹏的演唱艺术,与白凤鸣于二十年代末共同创造了苍凉悲壮“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并对后来天津“骆派”(骆玉笙)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响,白云鹏等人曾演唱过《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
与此同时,旗籍票友张云舫曾将京韵大鼓改革成“改良大鼓”,其特点是:编写了新曲词,多属诙谐幽默的题材;唱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击鼓法加上了忽轻忽重不时画圈的夸张动作。后被称为“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韵的一个支派。演员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经常演唱《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滑稽曲目。
京韵大鼓曲目基本属短篇唱段,传统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有由刘宝全、庄荫棠、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刺汤勤》、《白帝城》、《探晴雯》、《黛玉焚稿》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如《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等。经常演唱的只有三十多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等专业曲艺表演团体,先后在京韵大鼓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第一个在唱词、唱腔、表演上进行革新的曲目是孙书筠演唱的《黄继光》,其中插入的配乐朗诵等获得了成功,短期内推广到京津两地,并灌制唱片向全国发行。紧接着又产生了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罗盛教》、《党的好女儿徐学惠》、《海上渔歌》、《党的好女儿向秀丽》、《激浪丹心》、《韩英见娘》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野猪林》、《桃花庄》、《英台哭坟》等。演员孙书筠、良小楼和弦师白凤岩、韩德福等都参加了整旧创新的艺术实践。演出形式也由一人击节打鼓演唱,再次推出了双唱形式。这一时期除一批老演员如良小楼、孙书筠、马书麟、新岚云登台演出之外,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演员如马静宜、孟昭宜、莫岐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种玉杰、王玉兰等接班人。
曲种名家(排名不分先后)
冯凤喜于瑞凤良小楼白银宝何金桂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骆玉笙

上一篇:郭弘霸

下一篇:和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