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五世

时间:2024-04-30 17:56:29编辑:小简

亨利五世的个人简介

亨利五世(1387-1422),英国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亨利五世1413年继位,镇压了罗拉德派起义。1415年乘法国内乱,入侵法国,开始了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同年在阿尔库金战役中,亨利五世率5千弓箭手和1千重步兵大败法国以骑士为主的3万大军,俘虏了法军统帅奥尔良公爵,法军死6千多人。此战后,亨利五世占领了巴黎和法国北部。阿尔库金战役,亨利五世以弱小的兵力战胜数倍的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其指挥才能和胆识过人。但这同样是英军在素质和战术上优势的体现。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

亨利五世 - 简介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为玛丽?德?伯翰。生于蒙茅斯(在威尔士)。在他出生时他父亲还只是德比伯爵。当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间,亨利被国王理查二世收养,并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後,即封亨利为威尔士亲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

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国。事实证明,他是比爱德华三世更善于发挥英格兰长弓手威力的指挥官。他首先攻下埃夫勒,继而向沿海重镇加来进军。在这期间,亨利五世宣称他要得到法国的王冠。以少胜多的阿让库尔战役(1415年)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後英军不断取胜,1419年全部征服诺曼底,随即法国北部第一重镇鲁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这份条约对英格兰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条约规定,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瓦卢瓦的凯瑟琳(法语读卡特琳)结婚,并且查理六世死後其法国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剥夺了法国王太子夏尔的继承权)。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

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他的辉煌转瞬即逝。当他在政治上达到权力的顶峰时,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斑疹伤寒夺走了亨利五世年轻的生命。

亨利五世 - 百年战争

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点燃了百年战争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亲率大军在塞纳河口登陆,9月下旬,攻占了法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接着,亨利五世亲率一支由重骑兵和大弓手组成的为数约5000人的部队由陆路向加莱进军,引诱法军进行决战。1415年10月25日,两军在阿让库尔短兵相接,英军弓箭手在一个关隘地段奋力射杀法国骑兵。此役中,法军死伤8000余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军只伤亡400多人。阿让库尔一战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时。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带兵进攻法国,在诺曼底登陆后迅速扩大战果,并于1419年攻陷法国的鲁昂,打开了整个法国的门户。法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就在这时,法国国内两大封建主集团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却出现了严重的内讧。1419年9月,法国王太子查理会见勃艮第公爵约翰,公开指责约翰对英国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实属叛逆。约翰不服,两人争吵打骂起来。查理身后一名骑士跳了出来,用利剑 把约翰当场刺死。这件事后,一心复仇的勃艮第派主动与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军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地区。眼看大势已去,法国被迫与英国在1420年5月21日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宣布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担任法国摄政王。
为了实现完全统治法国的梦想,亨利五世还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为妻。但命运仿佛在故意捉弄这个强硬的征服者,1422年,就在查理六世去世前两个月,亨利五世却先在战场上染病去世。年仅9个月大的亨利六世继承王位。

亨利五世 - 阿金库尔战役

阿金库尔战役(又译:阿让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英军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以1:3的人数劣势击溃法军,并且随后在1419年收服了整个诺曼底。

1415年10月25日阿金库战役(BattleofAgincourt):英王亨利五世(HenryV)以6,000人对法军20,000-30,000人,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VI)未在场指挥。

英军一个月前刚刚经过哈福娄围攻战,伤亡达4,000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领剩下的5,000长弓手和900骑兵撤退。法军起先避免与英军接触,但当英军吃光了随军带的1星期的干粮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来充饥时,法国人大概认为时机有利,

无数大大小小的法国贵族都带着一支队伍加入法军想捡个便宜。这使法军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缺乏有效的最高指挥。法军在阿金库尔堵住了英军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绝,只有靠一战来冲出一条路了。地形是一条向北的通路穿过两侧的树林。英军面向北一线排开,两翼是长弓手,中间是下马的重装步兵。英军两翼与两侧的树林相接,分为前,中,后三层,每层四排。战前亨利命令每个长弓手都准备一段两头削尖的木桩。法军面向南分为三线。第一线两翼是重装骑兵(右翼800,左翼1,600)中间是4,000下马的重装步兵。第二线仍是重装步兵,约3,000-5,000。在这两线间配置了近5,000弓箭手和十字弓手,还有几门大炮。为了抢功,许多法国贵族都挤到第一线来实际上却打乱了队形,使第一线异常混乱臃肿,还把原本应配合进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挤到两边和后面,反而挡住了他们的视线与射击角度。第三线是近万骑兵,但因为爵爷们都挤到前面去了,基本处于无人指挥的状态。双方前沿相距约900米。两军从早上7:00起对峙了4个小时,因为法国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了粮食,或者让英国人先冲锋,法国人可以利用英国人进攻的队形混乱来拣便宜;或者就让英国人站着饿死。亨利不得不命令英军向前推进,两翼仍然紧靠着树林,英军整齐地缓缓推进到距法军250米(长弓有效射程)的距离上停下,每个长弓手都将准备好的两头削尖的木桩插入脚下的泥沼地中,让另一尖端斜向着法军方向。随着亨利一声令下,英国长弓手发出了第一次齐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盖而法国人遭到了一阵箭雨的袭击。如梦初醒般,法军第一线开始向英军冲击。法军两翼的重骑兵本应迂回攻击英军的侧翼,但因为两侧的树林不得不正面冲击英军两翼的长弓阵地。法军重骑兵的冲击速度大约是不到400米/分钟,因此需要大约40秒冲到英军阵前,足够长弓手们发出4到5轮穿甲箭。法军骑兵遭到了很大损失,少数冲到英军阵前也无力突破拒马,不得不在退却中承受更多的穿甲箭攻击。失去了主人的受伤或受惊的战马在战场上乱跑,冲乱了随后冲上来的法军一线步兵。由于英军所处两侧树林间空地较窄,法军从开阔处冲来,两翼不自觉地向中央挤压,因此当法军冲到英军面前时发现已经没有什么空间来施展手中的长枪,相反严阵以待的英国重步兵却可以把手中的重剑刺入法国人盔甲的连接处从而给予法军很大杀伤。脚下的泥沼也迟滞了重装步兵的冲击,增添了法军的混乱。因此尽管法军第一波冲击使英军少许后退,但英军很快重新拉直了队伍与法军搏斗。看起来混乱得法军更像是集体冲向一场大屠杀,无数法国贵族就此倒下或被俘。法军一二线间的弓弩手和火炮由于两军交错而无法射击,很多人实际上整场战役一箭未发。英军脚下的法军尸体堆积如山,很多第二三线的法军见此情景都被吓得逃出了战场,以至当法军第三线骑兵开始冲锋时仅剩下了600人。仅仅半小时英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亨利下了一道不寻常的命令结束了这场战役,英军处死了所有的法军俘虏。此战法军损失过万,仅大大小小的贵族就战死了5,000多。英军最大的损失是战死的约克公爵,其他损失不过是十余名骑士和100余长弓手。

亨利五世 - 家庭状况

妻子:凯瑟琳(瓦卢瓦的),1420年6月20日结婚

子女:亨利六世(独生子)

亨利五世 - 同名电影

《亨利五世》

年  代:1989
地  区:英国(更多...)
片  长:137min
导  演:肯尼思?布莱纳格(KennethBranagh)
编  剧:肯尼思?布莱纳格(KennethBranagh)/WilliamShakespeare
类  型:动作/剧情/战争
别  名:亨利五世(台)/战神亨利五世(港)
主要演员:克里斯琴?贝尔 伊恩?霍尔 姆查尔?斯凯
色  彩:彩色
评  级:阿根廷:13/德国:12/美国:PG
剧 情:叙述亨利五世初登帝位,面对法国的挑战,难以作出抉择,最后终于鼓舞出兵,苦战得胜。本片阐明亨利五世登基后从犹豫不安到雄才大战的过程,具振奋人心的道德作用。
劳伦斯?奥立佛在1944年拍摄的《亨利五世》,描写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的痛苦与试炼,一直是该剧的代表电影作品,直到1989年,肯尼斯?布拉纳再度将《亨利五世》搬上大银幕,以狂暴的战斗场面、心碎的爱情故事,成就了一部更强而有力、更气势磅礴的电影巨作。
此片是描写1415年时,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受到法国国王羞辱后,决定领军进攻法国,但是一路上他不但要面对消沉的士气,还有自己内心的疑虑。片中的战争场面以慢动作强化其血腥与残酷,观者根本很难分辨出是英军还是法军(虽然法军看起来厉害多了),两方士兵互相砍劈、刺杀、践踏,当战争结束之时,你会感觉英军的胜利,和军队的战略组织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反倒像是老天保佑下的奇迹。
片中真正的高潮,不是在战争场面,而是在双方和平协议之时,肯尼斯?布拉纳所饰演的亨利五世,必须向法国国王的女儿凯瑟琳(艾玛?汤普逊饰)求婚。当他和他的战争新娘同处一室时,两人之间的爱恋、恩怨纠缠在一起,这才是剧中的最高潮处。
肯尼斯?布拉纳所饰演的亨利五世,融合了领袖气质与道义良心,他被迫要权衡自己的权力欲望和众人的生命轻重,最后他彷佛是融合了肯尼迪、巴顿将军与肖恩?康纳利的本领,将自己投身于对法军的战役中。
片中,亨利五世在战争前,对所有士兵的一席动人演说,即使没有汹涌澎湃的交响乐伴奏,也是一样的气势非凡。附注:当年默默无无闻、清纯可爱的克里斯汀?贝尔(《美国精神病》),也在片中演出一名士兵。
英国莎剧演员肯尼斯.布莱纳格在二十九岁时将莎翁这部战争大戏搬上银幕,展现出过人的胆色与才华,勇夺全美影评人协会及英国影艺学院之最佳导演奖,从而成为欧美电影界的闪亮明星。本片由他与当时的妻子埃玛.汤普森合演,描写年轻的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登基后,面对法国隔海挑战而难以作出抉择,经过一连串的犹豫而转趋坚定,终鼓其余勇出兵,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苦战获胜。全片具有浓厚的古典戏剧味道,但美术与摄影均打破舞台局限,尤其在英法战役中拍出两军肉博的逼人气势,与劳伦斯.奥立佛在四十年代中期拍摄的版本各有千秋。
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塑造的理想君主形象,也是一个多种品格的综合体,其中渗入了自身的宗教和生活体验.结合圣经背景从民族英雄、上帝选民、世俗之人三个方面对亨利五世进行阐释。

亨利五世 - 德国国王

亨利五世HeinrichV(1081年―1125年5月23日)是法兰克尼亚王朝(也叫萨利安王朝)的最后一位德意志国王(1105年―1125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11年加冕)。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次子,母为莫里恩女伯爵伯莎。

亨利在还是太子时就在德意志诸侯怂恿下反对他的父皇亨利四世。他的第一次反叛以失败告终,但他终于在1105年推翻了父亲并一度将后者监禁。

虽然教皇是亨利五世篡位的最主要支持者之一,亨利五世在主教叙任权之争上并未比亨利四世有任何软化。当教皇帕斯卡尔二世拒绝为他加冕时,他进军罗马(1110年),监禁了教皇和大部分枢机。教皇暂时屈服,但不久收回其对亨利五世作出的全部让步。1116年,亨利五世第二次侵入意大利,将帕斯卡尔二世赶出罗马(1117年)。当帕斯卡尔二世去世后,他扶植了一名敌对教皇格列高利八世。1122年,亨利五世终于与新教皇加里斯都二世达成妥协,在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中基本解决了主教叙任权之争,并将格里高利八世废黜。

亨利五世1114年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之女玛蒂尔达结婚。他们没能生下任何孩子,法兰克尼亚王朝遂终。

亨利五世 - 相关词条

亨利三世,亨利八世,亨利四世,查理二世,查理六世

亨利五世 - 参考资料

1,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831/12616722.html

2,http://lib.verycd.com/2006/10/30/0000125979.html

上一篇:侯凤祺

下一篇:何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