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涛声

时间:2024-04-30 16:56:42编辑:小简

桂涛声的个人简介

桂涛声(1901年3月17日――1982年12月),原名桂独生,曾用名浩然、翘然,化名吴璧,涛声是笔名。1906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于沾益县菱角乡一回族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务农为生。他天资聪明,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城内当小学教员的伯父桂培根,视其有音体方面的特长,将他带到沾益县城里读完高小。

年仅15岁的桂独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他学习刻苦,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四年,即于1923年8月破格考入曲靖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人物生平

桂涛声,回族,字仰云,原名桂独生,曾用名浩然、翘然,化名吴璧,涛声是笔名。

1906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于沾益县菱角乡一回族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务农为生。他天资聪明,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城内当小学教员的伯父桂培根,视其有音体方面的特长,将他带到沾益县城里读完高小。

年仅15岁的桂独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四年,即于1923年8月破格考入曲靖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曲靖市第一中学)。当他因学费拮据时,幸遇语文老师帮助,介绍他到《猛进》杂志社搞校对,克服了辍学之危。

社会主义熏陶

桂涛声在曲靖读书期间,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萌发了对社会的愤懑情绪。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积极投入学潮,因而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下令辑拿未遂,便于1926年开除学籍。

1927年8月,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聘他担任美术教员。他结合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他还借庆祝元旦之机,亲自编写和主演富有反封建思想的剧目,深得学生们的拥护与好评。可是,他却因此而遭到当局的无端指责,说他搞异端邪说,于是1928年2月将他解聘。

1928年4月,他离曲赴昆寻亲访友找事做。与友人联络后,踏入了国民党军营,到广东韶关国民革命军第16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当部队转驻郴州时,他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肆意杀害无辜老百姓,尸横遍野,鸦啄狗拖的凄惨景象。革命理论的启示和目不忍睹的残酷现实,使他坚定了信仰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根据他的要求,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考察后,1928年5月,吴登云找他谈话,宣布了党组织吸收他入党的决定,并在郴州城的一个馆子里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

桂涛声入党后,他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策动官兵参加革命的特殊战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走山西,进行抗日宣传。

在《战斗》、《救中国》两个杂志社工作期间,他积极为两杂志社撰写稿件,发表抗日宣传文章,深入各阶层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演讲。在此期间,他与董必武发生了工作关系。为增强宣传鼓动效应,他根据抗日先进事迹,与冼星海等相配合,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如《送棉衣》、《歌八百壮士》、《点后曲》、《在太行山上》等歌词就是在这时创作的,并在《战斗》和《救中国》两杂志上发表。

歌八百壮士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

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

十万强敌不敢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

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

这首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名叫《歌八百壮士》的抗日战争初期的抗战经典歌词,曾经唱响那个时代,因为人们以歌词里的“中国不会亡”的歌词为信念,支持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高唱着《歌八百壮士》这首抗日救国的抗战歌曲,高声怒吼着“中国不会亡”而与日寇进行着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殊死抗争,宁死不做亡国奴,并以“中国不会亡”作为精神支柱和无穷力量的源泉,打垮并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八百壮士”的由来

鲜为人知的是这首名叫《歌八百壮士》的抗日战争初期的经典歌词,它是由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菱角乡,黎山脚下卡郎村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出生,名叫桂涛声的音乐词人创作的歌词。它歌颂在1937年8月13日那天开始,中国军队英勇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淞沪会战的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队――谢晋元副团长受命率领的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在数万日本敌寇陆、海军的重重包围的艰难困苦中,顽强战斗,拼命消灭日本强盗的英雄事迹的歌曲。

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屡受重挫后,不断增调大量援兵,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谢晋元副团长受命率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为掩护主力大部队连夜西撤,谢晋元带领部队穿过敌人猛烈的炮火,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谢晋元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的中国英雄官兵们,抱定视死如归的决心和信念,守卫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

谢晋元副团长以无所畏惧,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指挥带领官兵们浴血奋战,争先恐后,誓死不退。谢晋元在四行仓库阵地上赋诗一首鼓舞士气:“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用以激励官兵们奋勇当先杀击日寇。

在敌众我寡的激烈残酷战斗中,一名叫陈树生的敢死队员,看到一股敌人对四行仓库造成危害,不消灭这些敌人,就难保四行仓库这个阵地,他把手榴弹绑满自己身上,拉着导火索后,从四行仓库楼上跳下,冲入日寇群中,一声巨响,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炸死了约二十名对四行仓库安全造成威胁的日军,惊吓得在场的敌人呆若木鸡。

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英雄官兵们,在英勇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斗志昂扬,愈战愈勇,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日本敌寇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因为谢晋元他们411人,被日本侵略者数万人团团围困在四行仓库内,人们就将他们称之为“孤军”。谢晋元他们这支英勇善战的“孤军”,顽强奋勇战斗4昼夜,共击毙日本敌寇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

谢晋元为了迷惑敌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假说有800人。报界等媒体宣传赞扬并誉称他们叫“八百壮士”,这就是“八百壮士”一名的由来。

《歌八百壮士》 激励军民顽强抗日

云南省曲靖沾益县的音乐词人桂涛声,被 “八百壮士”可歌可泣的英勇顽强抗击日寇,拼命血战狠杀日本敌人的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所感动,充满敬佩崇敬爱戴之激情,热血沸腾的发自内心地激昂创作了《歌八百壮士》歌词。

这首由桂涛声满怀深情敬意创作的《歌八百壮士》歌词中的“民族英雄谢团长”,就是谢晋元。《歌八百壮士》这首沉雄豪迈、坚定激昂的名曲,歌颂了抗日战争初期一个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的壮举,《歌八百壮士》歌词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激荡了广大民众心灵的深处。这首慷慨悲壮雄浑悲歌的歌词,在当时振奋了民族精神和指明了祖国的命运是抗争。

桂涛声充满激昂之情创作的《歌八百壮士》歌词,经著名曲作家夏之秋谱曲后,传遍万水千山,唱响中国大地。在那个艰难困苦的苦难年代,可谓是歌声振国魂,唱出了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日必胜的心声和信心。《歌八百壮士》演出最后,听众自发地高呼“抗战到底”的口号,“中国不会亡……”的歌声与口号声响成一片,人们的爱国激情达到最高潮。雄伟悲壮激昂舒展的《歌八百壮士》歌曲,成为鼓舞广大爱国军民抗日救国,激扬斗志的响亮号角之一。

经典歌曲影响深远

上海光复路1号的四行仓库的大厅里,恭敬地塑立着带领“八百壮士”抗击日本敌寇的谢晋元将军半身雕像。在七楼,还有一个80平方米的“八百壮士英勇抗战事迹陈列室”,每周五下午对外开放。塑谢晋元将军的雕像和设置陈列室,是对“八百壮士”以表珍重,以告世人要崇敬爱戴尊重英雄,不想受辱就要勿忘国耻,并当自强不息强家国。1985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将四行仓库批准为纪念地。悲壮的抗日救国历史和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烈士们,没有被忘却,令人欣慰。

1993年5月12日,夏之秋先生在北京去世。追思会上人们没有用挽歌,而是用桂涛声作词,夏之秋老先生作曲的雄伟悲壮的《歌八百壮士》,和夏老他作曲的深情委婉的《思乡曲》伴送乐坛一代宗师远行。6月5日(夏之秋逝世后55天),《歌八百壮士》一歌,荣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评定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即被评为近百年来142首最佳音乐作品之一而载入音乐史册,这是对伟大音乐家夏之秋先生和桂涛声先生最好的纪念。

2005年,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电信发行了一套以抗日救国战争为主题的电话纪念卡,其中一张的画面为上海四行仓库,以示对“八百壮士”和全国抗日救国牺牲英雄烈士们英灵的悼念,和对他们抗日救国丰功伟绩的真切纪念。

桂涛声在后来的1938年,又创作了《在太行山上》歌词,使他名声更加大振。从1950年至1977年,桂涛声一直兼任上海市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82年12月16日,桂涛声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1岁。

太行山上

其中尤以《在太行山上》最受欢迎,被广泛传唱,影响最大。其歌词是: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让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让它在哪里灭亡

小鬼子贼坏呀小鬼子贼狂

小鬼子到中国来奸淫烧杀抢

母亲叫儿上太行去打打小东洋

打得鬼子屁股尿流只喊爹和娘

小嘎子空手也缴了鬼子的三八枪

二小放牛郎让鬼子也受骗上了当

地道战呐地雷战还有游击战

抗日烽火燃烧在那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表达了抗日军民的心声,鼓舞着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消灭日本侵略者。

1938年8月,经黄洛峰介绍,他到国民党第9军47师政治部担任少校干事。1939年秋,国民党在军官中号召,“凡非常国民党党员军官,必须加入国民党,违者革职。”桂与几位进步军官蹉商认为:“既处此情况,那就不管它是六畜同槽还是大垃圾箱,为便于开展我们理想中的工作,看来只有参加了。”桂与他人集体参加国民党后,得到师长裴昌会的信任,委任为师部秘书,并交代他:凡属秘书的一切公务要斟酌处理好,不要事无巨细都去找他。从此,凡国民党上级来件,皆经他亲自拆阅,若发现有攻击共产党的,有碍统一战线不利团结抗日的公文,他就冒着风险一烧了之。但他的活动,终被特务怀疑,作为监视目标,遭到搜查,不久,即以“吃国民党的饭,干共产党的事”为罪名,将他控告抓捕。军长陶峙岳对所控内容逐条审讯,他一口否认。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便将他关押在政工大队待查处。幸得陈小波等人知他被抓捕,速到桂的住所把有书籍和其他可疑书信物件收拾转移,待敌人再次前来搜查时,便没查到任何证据。后虽得到师长裴昌会保释,但他在军中已无法再工作下去。

1941年2月,他脱离国民党军营后,到洛阳中学要求教书。校方仰慕其名而应允,分配他担任语言教员。从此,他又在学生中继续坚持宣传马列主义,又被学生中的一个三青团头目盯住,向校长告发,仅会任教年余就被辞退。

1943年4月,洛阳失守在即,他奔走西安另谋生路。途中被土匪浩劫一空,忍饥挨饿,徒走到西安。巧与原在军中“干训团”的同事董文渊相遇,受董的邀约,到其主办的“大陆图书公司”参与编辑出版《金丝鸟》杂志。

凤翔县进修

1944年2月,桂又到李继谷私人办的凤翔进修班教书。

以上斜黑体部分有误。此部分应为:

1945年2月,桂涛声先生到了陕西凤翔县,在“战地失学失业青年就学就业辅导委员会”第一战区召训分会陕西凤翔进修班高中部任国语老师(该校为抗战时期的救亡学校,属公办公费学校,校长李季燕先生)。1945年底,陕西凤翔进修班撤销,学校迁往陕西省宝鸡益门镇与“战地失学失业青年就学就业辅导委员会第一战区招训分会陕西宝鸡高级职业学校”合并。从此桂涛声先生由陕西凤翔前往上海。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从西安到上海复兴中学教书,由于校长依仗权势,蝇营狗苟,贪赃枉法,他十分不满,仅任教半年,便托人介绍,转入上海育才中学任教。该校由于有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的影响,校中风气桂发生共鸣,他在校的言行,深受进步师生的欢迎与赞赏。有的同学为预防敌人的破坏,曾把在当时被列为禁阅的革命书刊和秘密油印小报等宣传品,托交桂收藏。桂得知他们办小报有经济困难,还主动积极捐款支持。 1948年底,该校中共地下党支部据其表现,派党员金碧然与其谈话,做其工作,准备发展入党。桂也曾写出《自传》和《入党申请书》。但终因他有被捕又出狱,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一系列曲折经历尚待查证,入党之事便被搁置下来,虽然党组织关系未获得恢复与解决,但他总是衷心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从1950年至1977年,他一直兼任上海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7年,桂涛声退休后,曾回原沾益县卡郎村探望,临别前曾捐款500元帮助家乡办公益事业。1982年12月,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上海与世长辞。终年81岁。

上一篇:格列布涅夫

下一篇:广濑恒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