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芳(美术家)

时间:2024-04-30 13:06:51编辑:小简

葛玉芳(美术家)的个人简介

葛玉芳,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供职于中国艺术创作院(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大艺术学院山水画系兼职教授。精山水兼善花鸟,尤工指墨。同名有书法家。

人物简介

葛玉芳,号卞石,1947年生于山东莱西。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供职于中国艺术创作院(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大艺术学院山水画系兼职教授。精山水兼善花鸟,尤工指墨。

人物成就

作品出版发表于《艺术大观》、《东方美术》、《中国教育》、《美术报》、《新水墨》、《中国书画艺术研究》、《收藏鉴赏》等专业刊物。

出版画集《葛玉芳画集》、《葛玉芳画选》、《当代中国名家研究丛书――葛玉芳》、《中国画典――葛玉芳特辑》、《中国指墨山水画技法――葛玉芳》。

艺术履历

1965年师从著名画家张伏山先生研习山水画;

1969年参军从事部队美术工作;

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

1984年在故乡莱西举办个人画展;

1985年参加山东美协山水联展,

同年加入山东美协,

同年拜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崔子范先生门下研习花鸟画,

同年进京参加六县一市山水画联展;

1987年在青岛举办个展;

1990年参加崔子范青岛师生联展;

1994年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个展;

1999年入选中美协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书画大展”;

2002年入选中美协举办的“迎奥运全国书画大展”;

2004年参加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获特等奖,

同年《沂蒙颂》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作品展》,

同年赴韩国举办书画联展(多幅作品被收藏);

2009年《忆长征》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同年参加2011“山河杯”迎国庆中国文化名家书画作品捐赠慈善交流大会;

2012年在浙江绍兴美术馆举办个展在当地深受业界人士收藏。

14年9月应邀在法国巴黎、里尔等城市举办展览。

2014年,当代实力派画家葛玉芳国画精品展在青州博物馆举办。

201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受邀葛玉芳先生做客――《美术世界》。

2018年,葛玉芳画展暨慈善捐赠仪式在莱西市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艺术风格

葛玉芳主攻山水、兼攻花鸟、擅长指画。对绘画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多年笔耕不辍的学习加上张伏山、崔子范等名师指导,使其绘画博众之长又风格独特。其画运笔细腻,画风蓬勃大气,令人观之耳目一新。

人物评价

其一

崔子范曾评价葛玉芳“画如其人”,他认为葛玉芳秉赋敦厚聪颖,性情质朴文雅,艺术风格独特,山水花鸟间均充溢着文人画的浓重意味,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奔放的时代气息。

其二

撷草木之精华 状大块之文章

――读芝云轩主葛玉芳先生画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人却可以言,不仅可以言,还可以图之于画幅,供人把玩、品味,乃至浩然而兴叹之。天地自然造化了秀美山川、葱茏草木、鸟兽虫鱼,还创造了人这等精灵,来发现它们的美丽与幽玄,并互为显发、相映成辉。清代著名画家沈宗骞在《芥州学画编》中说:“人有是心,为天地间最灵之物,……要知在天地以灵气生物,在人以灵气而成画,是以生物无穷尽,而画之出于人亦无穷尽。惟皆出于灵气,故得神其变化也。”灵气正是人与天地万物共通之处,天地以灵气生长万物,人也就可以以灵气入诗、入画,而发天地自然之妙趣与幽微,并展现给世人。葛玉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独具慧眼与巧手的画家和诗人,他用自己的画笔撷取草木之精华,状写大块山河之文章,品之味之,令人欣喜、令人赞叹。

葛先生是山东莱西人,生于1947年,笔名卞石,号芝云轩主,是中国著名的山水与花鸟画画家。初窥先生的作品是在一个朋友家中,那是一件甲午年所作横幅牡丹,名曰《富贵长春图》,但见满纸墨气喷薄而出,花非花、石非石,却又比花更似花,比石更像石,其中的意趣令人难以描述。东坡居士曾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愚亦一向以为,画道之妙在乎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滞于物象,难见其灵气;太不似则又无可捉摸,不知其所以;唯在似是而非之间,方显迁想妙得之灵机、天地造化之生气。先生的这幅牡丹图,可谓深得其中之味,令人难以言表,唯有啧啧兴叹,陶醉在满纸的墨气氤氲之中。又见《丹竹梅石图》一幅(辛卯岁),画中以枯墨勾皴出一块奇石,有虬曲老梅自下盘卷而上,颇有卧龙之势,乃以润笔扫干出枝、点墨而成梅香;奇石之下,赫然滋生几枝丹竹,秀雅小巧,甚为可爱。诗云:“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被雪抒广袖,悄然报春来。”整个画面,在拙朴中透露出一股勃勃的英气,斯乃先生高格之谓欤?

愚以为,花鸟虫鱼非但人类赏玩、品鉴之对象,也是我们的伙伴,同为天地造化之所生,故生气相投、性灵相合,实则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故观草木鸟虫之属,乃知天地造化之功,亦可体察万物一如之妙。故孟子有言:“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亦云:“明道不除窗前草,欲观其意思与自家一般。又养小鱼,欲观其自得意,皆是于活处看。故曰:u2018观我生,观其生u2019又曰:u2018复其见天地之心。u2019学者能如是观理,胸襟不患不开阔,气象不患不和平。”葛先生便有这样一种胸怀天地、通达物情的胸襟与气度。尝见其《春夏秋冬》四条屏三种,虽同作于壬辰年,但气象却各不相同,着色牡丹与荷花娇嗔艳丽,宛若美人之态;素笔水墨兰竹秀拔飘逸,则尽显君子之概;最喜其中的泼墨梅荷,酣畅淋漓、墨下如雨,溢漾纸端化作无限生机,非梅而梅、非荷而荷,尽是一派胸中意气,颇有青藤之风。

先生精通山水,其大块文章气势磅礴、恢宏大度,观之醒人耳目,审之撼人心神,在开阔胸襟的同时,还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至于小景,则秀雅可爱,时有可圈可点之笔。要在不论景象大小,皆有一股生生之气流荡其间,正如清人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所云:“夫大块负载万物山川草木,动荡于其间者,亦一息相吹也,焉有山而无气者乎?”正是这氤氲之气,让葛先生的山水,充满了生机与灵性。

《紫气东来》绘于丁亥岁,是先生的代表性山水画作之一。放眼望去,一排陡峭的峰崖迎面扑来,气势逼人,叫人为之一震,不禁悚然。峰崖后,云烟雾霭之中,层层山峦向纵深处延展而去,悠远而深邃。峰崖上,两虹飞瀑如蛟龙般急泄而下,在山前的一块低矮丘陵间奔流而过,丘坡上层林尽染,一派深秋的大好景象。画面右侧两峰之间陡现一个缺口,锁住一处咽喉要道,蹊径上云气隐显,深不可测。仿佛两千多年前的至圣老君,正骑着一头青牛,从东方的大路上款款而来,他头顶上的那团霞光,给层层的山峰染上了绯红。紫气东来,恰好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寄托着先生对华夏大地的一片深情。即便抛开绘画艺术本身,单就画中的地貌而言,《紫气东来》所绘也是一方藏风聚气的好风水,先生真是慧眼识珠。如果说《紫气东来》传统意味浓厚,那么《沂蒙颂》(辛卯岁)则更具现代气息,它毫不避讳地将当代水利大坝、铁索钢桥、高楼大厦图之画端,却又与传统水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大气中不失骨鲠之态。先生作于丁亥、辛卯、壬辰年的几幅瑞雪图,也常常以大块山川为背景,在茫茫雪域中点缀几丛梅红,好像在告诉我们,冬去春来,希望就在眼前。由是可知先生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心灵的启发和鼓舞。

再观先生的小景,如《早春》(辛卯岁),迎面就是一林盛开的杏花,花间游人攒动,热闹非凡,仿佛还可以听到蜜蜂的嗡嗡声。由是我们不禁沉浸其中、不知所之,因为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蛰伏,无论花鸟虫鱼还是人自己,都会在早春时节拥有一种莫名的冲动,那是生命与天地造化的共鸣,也是艺术家的心有灵犀。葛先生敏锐地抓住了这种感觉,并把它巧妙地展现出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而观《桐阴书声》(壬辰岁),仿若自有朗朗的童音传来,孩子的读书声,是最让人心醉的一种声音,因为那是父母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更牵系着葛先生对教育的一片深情。葛先生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几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先生的山水画中,还有一种荒寒孤高的气象,特别值得注意,如:《雪原》(癸巳岁)、《山重水复》(丙戌岁)、《一江烟云紫霞里,渔人泛舟垂钓忙》(乙酉岁)等。雪原图是一副荒寒景象,山坡草木都笼罩在漫天的白雪之中,灰白色的画面透出一股寒气,让人顿生孤高之感。而《山重水复》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矗立的大山,坡下青松茂盛、流水潺潺,而远处的高坡上却岩石裸露、黄土朝天,给人的感觉是萧瑟荒凉,高处不胜寒。再看渔人垂钓图,在江边茫茫无际的芦苇荡中,一艘小船显得孤苦无依,而渔人却与寂寞为伴、自得其乐。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精神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谓成大事业者所必经的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葛先生年经时便志存高远,遍临石涛、傅抱石、钱松岩、陆俨少等大家的作品,又先后拜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张伏山和写意花鸟画大家崔子范为师,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界自然高远,加之自己的悟性与天分,当然不免会有“望尽天涯路”之感。于是先生苦心孤诣、卧薪尝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提升画艺,他曾七进崂山、三登太行写生,攀泰山、登华岳,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游历不止、挥毫不辍,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然收获也便随之而来,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先生的作品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友人,并有多幅作品被韩国博物馆、法主寺和前总统金泳三收藏。他不断参加全国书画大展,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好评如潮。

先生正值创作力之盛年,画艺日臻纯熟,我们当可以期待先生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以飨观者,并满足我们这些好事者的期盼。

代表作品

以下为画家葛玉芳部分山水画作品,请点击放大欣赏。

上一篇:龚彩福

下一篇:格尔达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