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其道(历史人物)的个人简介
洪其道,字心源,号鲁斋。河南商城北乡马榧依下ト耍久鳌客蚶耆晌缈凭吣昙撼罂平俊R越咳魏慊浦莞期橹兀罄析媚现兀舨恐魇隆⑿滩拷魉局魇隆⒛暇┗Р吭蓖饫伞②痉夥钪贝蠓颉
人物生平
洪其道,字心源,号鲁斋。河南省商城县北乡马窘袷艄淌肌亢榧依下ト耍蚶耆晌缈凭皇吣昙撼罂平浚越渴诤慊浦莞期橹亍⒗析媚现兀舨恐魇隆⑿滩拷魉局魇隆⒛暇┗Р吭蓖饫伞②痉夥钪贝蠓颉
洪其道家学深厚,自幼业儒,学术精湛,为人儒雅有风范,刚直有正气,年纪轻轻便考中贡生,之后经历一番苦读,於万历壬午年中举人,己丑年中进士。
洪其道中进士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八年【1590】庚寅到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洪其道任湖广黄州府黄陂知县,甫一到任,他一改其儒雅的文人气息,雷厉风行地施政治民。他首先全面对黄陂县的县情民意进行调查,并对当时反应比较激烈的田税问题进行了实际的考察和精细的明查;面对黄陂县境内明朝藩王的王田与百姓的民田杂错相交、管理不顺的情况,他创造性的提出划拨专区收税的办法,通过“改派”举措【洪其道所提出的《改派钱粮议》收录在康熙版黄陂县志中】,间接地将大部分赋税转入其它州县,从而形成多个州县分担黄陂县潞藩庄田赋税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黄陂县百姓的负担;同时打击了众多奸邪之徒投献王田并隐在民田内不交赋税的违法行为。
洪其道在未上任之前,黄陂县佃民不堪朝廷租税沉重,纷纷弃田逃走。他在万历十八年【1590】上任的时候一方面向上官申请减免赋税,提出改革举措,另一方面,设法安抚民心、招抚流民复业,同时还清理监狱里因上交不了苛捐杂税而被捕入狱的百姓,劝农复业;面对黄陂县社会因土地赋税引发的诸多乱相,洪其道重拳打击不法奸邪之徒,组织官军擒剿匪贼巨盗,严厉打击豪强狡吏借机隐匿土地赋税的行为,当地豪吏都非常敬畏洪其道的威严。这些系列做法,很快使黄陂县恢复正常的农耕秩序。
黄陂县和洪其道知县的家乡商城县在地理位置上很近,民风也都很淳朴,对文教都很重视,他深知教育对黄陂县发展的重要性,在任职期间对黄陂县的学宫修葺一新,并对二程祠堂也修缮一新,原来在教育上的一切废置的事都全部兴办起来,黄陂县士子皆怀念其恩德。
洪其道任职黄陂知县期间,恰逢县境内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饥荒,他积极组织官府进行赈灾和救济,对于有地无耕畜的农户,还帮助其解决耕牛种地,对于无地逃难的民众,先解决他们的吃饭和活命问题,对于因灾无力治病的饥民,他则带头偿捐俸禄施药医救,正是有了他的积极救灾措施,黄陂县民众才依靠这些政策活命了很多人,百姓至今对洪其道还感恩戴德。
洪其道做官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不做宠媚上司当权者的人,按照洪其道做官的政绩本来可以提拔,但是在税收、民生、土地政策等诸多问题上多次忤逆了上司的意思,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在任职黄陂县知县两年左右就把洪其道调去其他地方了。【洪其道被调走的原因跟其所提出的《改派钱粮议》有关。】
离开了黄陂县,明神宗朱翊钧万历21年【1593】癸巳,洪其道以进士身份被调到偏远的陕西商州雒南县【今洛南】任知县,在陕西商州雒南县任职五年多期间,商城进士洪其道同样政绩卓著。
知县洪其道到任雒南县后非常重视城防建设,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秋,雒南县城南墙被洪水冲塌三分之二,直接威胁着城内安全,洪其道及时组织百姓进行抢修,将外墙小石换成大石,用石灰重新砌起;原内墙的沙石换成粘土,以夯砸实。并在河旁栽起并排栅木,逼水顺流,保护城廓安全,西城墙别辟一门,名为“禹门”,借其排泄城内积水。在筑完城后,知县洪其道重新给雒南县城门命名:东门曰“长春”、西门曰“永靖”、南门曰“朝阳”,在南门西另辟的一门曰“禹门”,又称“恒庆”门。
洪其道还非常重视劝课农桑,重视发展雒南县农业生产;洪其道在雒南县河北岸修建护城重堤,并刻碑纪实;并在堤内开辟园地二十一亩,园内建“课桑亭”一座,栽植桑树,以教育百姓重视蚕桑,促进养蚕事业的发展。
洪其道还重视文化建设,尊崇礼教,提倡孝道,尤好推奖雒南县的士子髦俊,引领学风,洪其道重修了雒南县儒学学宫,并增修“名宦祠”、“乡贤祠”,扩建雒南县文庙,在棂星门外兴建“腾蛟”、“起凤”二门。院内开拓“泮池”,池上架起小桥三座,周围树建栏杆,使雒南文庙群体建筑较前更加完整,这些措施对雒南的民风和教化起着很好的教育引领作用。
为了保存雒南县的历史和文化,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县洪其道还主持编修了万历《雒南县志》,但是此志后来因兵燹而佚。现见于康熙二年【1663】《雒南县志》上还有河南商城进士雒南知县洪其道的旧序。
万历十三年(1585) 一僧人在今雒南花庙乡罗家沟后山发现喀斯特地貌溶洞。洪其道任职知县期间为山洞题名为“玉虚洞”。万历二十六年(1598) 六月,大水冲坏雒南县城廓田舍。时有数百人被洛河洪水淹死,知县洪其道及时组织煮粥赈饥,雒南县民活着甚众。
雒南县自古产金银,《新唐书》、《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均有记载,唐宋时已开采有金银矿,大规模的开采是在明朝正德至万历年间,但是到了万历时期已经是产量微薄了,并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盗矿事件,严重影响了雒南县的安定,但是上级官府仍然还要收缴大量的矿税,这给雒南县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还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和农耕的严重恶化;洪其道看到其中的弊病,本着为雒南县百姓的福祉着想,多次向上官写文贴请求关闭金矿,还民山林,还县治安定,言语中肯,情深意切,但是这些主张损害了很多官员的利益,洪其道还写过《矿害揭帖》,列举开矿十不便。明确表示反对意见,洪其道多次请求,然而上官和朝廷均不采纳,洪其道害怕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就在他任职雒南知县期间,就发生了卢氏、灵宝等地悍徒攻夺金矿的恶性事件,同时对雒南县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洪其道更是痛心不已!
洪其道禁矿的疏奏也被载入《雒南县志》,他为政爱民,处理像矿祸和杂税这样民生大事是非常有大局观的,在任时还重新规划了雒南县的行政规划,按乡里平均徭役赋税,并平衡各种上交的赋税,捐出官吏向百姓勒索来定期送给朝廷的各种附加税,减轻当地百姓负担;他为官恭敬儒雅,谦逊有礼,在位谋职,勤俭节约,并带头倡廉,雒南县的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朴素的民风和民俗也得以发展。同时,洪其道还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洛南县分别增修“名宦祠”、“乡贤祠”,扩建文庙。雒南人感德不忘,为纪念洪其道在雒南县的政绩,建立“洪侯去思碑”,并把洪其道的画像祀入雒南名宦祠。
洪其道在任雒南县知县近六年,政绩颇显,经上级考察为成绩优等,还获得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亲自召见,拟提拔他为专职进谏的官吏,拟任职都察院或六部给事中。但是洪其道因言得罪忤逆了内阁大学士沈一贯等人,最后被调任吏部任吏部主事,并历官刑部主事、刑部江西司主事、南京户部员外郎。因洪其道为官清正廉洁耿直,受到了上级和同级官员排挤打压,面对明朝中央政府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他最终选择辞官,未几,商城进士洪其道拂袖回归商城故里。
商城僻处山乡,明代时期官学极少,而学馆较多,学风淳厚,人文蔚起。明代时期教育以“忠言、尊孔”为宗旨,以“五经”、“四书”为课题,开科取土。
洪其道辞官回到家乡后的生活非常简朴,衣食朴素如农家,并在家乡设家塾教授生徒。并教子洪应衡【字荆河,明代史籍多记载为洪胤衡、清代史籍多记载为洪允衡】考中万历丙辰【万历44年,即1616年】进士、历任宁波知府、青州知府、徽州知府、南京户部贵州司主事、山西阳和道兵备署理按察副使、诘授通议大夫。崇祯辛巳年【崇祯十四年,即1641年】以省墓归里,值流寇张献忠攻城【攻击商城县城】,洪应衡与马刚中【洪应衡内兄】分守商邑北大门力战,城破被掳,与内兄马刚中骂贼不倔而殁。葬於商邑西乡莲花山裤腿冲,乙辛兼卯酉向,墓有碑志,墓传县志。配马氏,诘封淑人,系万历甲辰【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进士,吏稽勋主事晋封员外郎马之图幼女【进士马刚中之妹】;与夫骂贼不倔而殁。生子三,长曰秉c、次曰秉初、季曰秉良。配孙氏,诘封淑人,崇祯辛巳【1641】年,商邑城破,夫殉节遇害,孙氏寻尸殓葬,誓死守贫三十年如一日,旌表节孝,崇祀孝祠,传载州志、县志;与公合葬於商邑西乡莲花山裤腿冲。
洪其道侄洪应嵩,考中明万历乙卯【万历43年,1615年】解元,清顺治已丑【顺治6年,1647年】进士。洪其道去世后,其侄洪应昆偕弟洪应嵩赴姑苏管绍宁先生处学习,管先生文誉满江东,人有机云之目及归。之后,洪应嵩考中顺治己丑年进士。
洪其道侄洪应昆,卒不售以诸生,老山居茅茨。仅蔽风雨野蔬,粗粝萧自适,尝脱季弟於难破产,不惜亲戚故旧之贫者,招共居食,终老不厌,年九十三。举乡宾。
商城洪氏洪其道、洪其谟、洪其烈、洪应衡、洪应嵩、洪应昆、洪应匡、洪西庵【洪其道族兄】等家族成员考取举人、进士,还有经魁、解元的称号,都应该归功于洪家设塾授徒的功绩,商城洪氏明末清初时期”一时庠俊,多出其门”。
洪其道家族力振商城文风,声誉一时。年七十六卒,崇祀乡贤、传载州志、县志。
《汝宁府志》、《光州志》、《商城县志》、《黄陂县志》、《雒南县志》均有洪其道传记,《黄陂县志》载洪其道为商城举人,疑误。
洪其道天性端方,为文非六经语不道,一生著述颇丰,并对老子思想有一定的研究,其遗著有遗著有《中庸解》、《蚕桑一览》、《道德经解》。《改派钱粮议》等。
洪其道
元配李氏,诘封宜人晋封淑人,葬于商城北乡洪老楼西首,癸山丁向。
继配唐氏,诘封宜人晋封淑人,葬商城北乡洪老楼东会寺南首,乾巽兼亥巳。生子三:长曰应衡、次曰应华、季曰应痢
洪其道祖父洪沔【以孙洪其道诰封通议大夫】,父洪希俊【册名希稷,以子洪其道封陕西雒南县知县】,洪希俊生三子,长曰其道、次曰其谟【监生,敕封文林郎】、季曰其烈【监生】。其先系新安洪经纶公五世孙再文公由婺源迁居光州固始圣人潭居之。再文公曾孙万三公十二传至得胜公【得胜公为经纶公十九世孙,元末受命明太祖攻商邑金刚台以军功封武略将军】,得胜公居商邑南乡银山畈【今属安徽金寨】得胜公生三子,长曰仲刚【迁居商邑北乡马榧依下ァ浚淮卧恢倜厩雍暇钢荨浚蝗釉恢偃佟厩雍甭尢铩俊V俑展镤公,公生三子,长曰恩【迁居北庙集,今属固始】、次曰沔【洪其道之祖父,居商邑北乡马槔下ィ袷艄淌肌俊⑷汇洹厩庸淌急毕缙谒迹袷艋幢酢俊
个人作品
《洛南县志》。失存。遗著有《中庸解》、《蚕桑一览》、《道德经解》
主要功绩
组织百姓抢修,逼水顺流,重视文化建设。
家庭成员
曾祖:洪,字上信,号绍熙。配马氏【子三:恩、沔、沅】
祖父:洪沔,邑庠生,以孙其道诰封通议大夫。
祖母:金氏,诰封淑人【子二:希俊,希德】
伯祖:洪恩,廪膳生,配袁氏,子六:诏、尚、谟、赦、孝、满。
叔祖:洪沅,配刘氏。继配程氏,子三:泽,失名、失名。
父亲:洪希俊,册名希稷。廪生,字俊之,号容崖,以子其道贵,诰封通议大夫,敕封陕西雒南知县。
母亲:魏氏,诘封淑人,生子三:其道、其谟、其烈
叔父:洪希德,字德之,号宜崖,廪生。配余氏,子四:九贡、九全、九良、九灌。
弟弟:
洪其谟,字玉源,号量斋,监生。赠通议大夫。配张氏,例赠孺人。子四:应岳、应台、应峄、应仑。
洪其烈,字泽源,号仪斋,监生。确馕牧掷桑痉馔ㄒ榇蠓颉E渌锸希嫒恕W恿河ァ⒂浴⒂μ⒂χ小⒂帷⒂铩
长子:洪应衡,字荆河,万历乙卯科举人,丙辰进士。历官南京户部郎中,宁波知府,青州知府,直隶徽州知府,阳和道兵备按察副使,崇祯十四年辛巳,以省墓归里,值流寇张献忠攻城,公分守北门,力战,城破被掳,骂贼不倔而殁。诰授通议大夫。配马氏,诘封淑人,与夫骂贼不倔而殁;生子三,秉c、秉初、秉良。配孙氏,诘封淑人 。崇祯十四年辛巳,城破夫殉节,孙氏寻尸殓葬,誓死守贫三十年如一日,旌表节崇祀孝祠。
次子:洪应华,邑庠生,元配王氏,继配范氏。子一:秉钮【范氏生】
三子:洪应粒剽陨涮ㄊ希膛浯魇希嗯涫笔稀W佣罕⒈ 【时氏生】
侄子:
洪应昆,字玉山,偕弟应嵩赴姑苏管绍宁先生处学习。元配王氏,子一:秉钜。继配杨氏,子一:秉钺早卒。侧配关氏。
洪应嵩,字雨石【亦字稚豫】万历丙辰四十四年解元,顺治己丑六年进士,顺治九年任直隶真定府冀州南宫知县。元配王氏,诰封孺人。继配余氏,诰封孺人。子二:秉、秉球。
洪应匡,亦名绍匡,字与鹿,岁贡生。公少年读书於冠石山,力摩先正大家古文辞颇雄健晚以岁荐终。
孙子:
洪秉c【应衡长子】,配唐氏,子二:增、坊。
洪秉初【应衡次子】,配杨氏,子二:境、均。
洪秉良【应衡三子】,配黄氏,子三:垣、城、圳。
洪秉钮【应华之子】,配杨氏。子二:坤、培。
洪秉铨【应脸ぷ印浚渎希羰稀W右唬轰ā韭仙
洪秉【应链巫印浚渲J希佣涸蟆⒃ā<膛浒绞希右唬禾埂E澹撼づ殊陨踔⒋闻殊陨庵⑷仕旯鄙凇⑺呐噬垡死础⑽迮仕翁烀
【注】:
洪洙:后裔居商邑北乡坑坡湖;
洪泽:后裔居商邑北乡马窘袷艄淌肌浚
洪渊:后裔居商邑北乡马窘袷艄淌肌俊⒔鹫狭骱印⑿孪厣澄哑拥甑龋
洪坦:后裔居商邑城关、商邑南乡汤泉池、下马河、邱山、螺蛳畈、盛店、商邑北乡白塔集、李集、湖北洪湖、安徽东至县昭潭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