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磊磊的个人简介
贾磊磊,男,1955年10月 生于北京,祖籍陕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口音像制品审查委员会委员。
人物资料
中文名:贾磊磊国籍:中国陕西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55年10月职业:教授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信仰:佛教主要成就:中国电视,金星奖,评委代表作品:《都市影视》,《,影视文化,》《中国电影艺术》人物简介
贾磊磊,男,1955年10月生于北京,祖籍陕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口音像制品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研究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员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常委,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2008年被“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授予“中国文化产业思想人物精英奖”。第一、二、三、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邀评委,2002年任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2009年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2006年任大众电视金鹰奖评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春节文艺晚会及春节特别节目评选评委;中国电视金星奖评委。
生平介绍
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5年至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做编辑工作,1987年7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史论硕士研究生班,1988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88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史论硕士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并结业。1993年被评为副研究员任《影视文化》丛刊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1996--1997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干部进修班学习毕业,1998年被文化部评为研究员;曾任《影视文化》丛刊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199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任副所长、《都市影视》(学术版)主编。2004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2005年12月1日任命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被任命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第一、二、三、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邀评委,2002年任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2009年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2006年任大众电视金鹰奖评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春节文艺晚会及春节特别节目评选评委;中国电视金星奖评委。
获得荣誉
2008年被“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授予“中国文化产业思想人物精英奖”。
对外交流
1999年随中国艺术研究院代表团赴俄罗斯进行学术访问;2002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主讲中国电影;2003年赴韩国参加第二届中国文化研究学会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8月赴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参加中国电影论坛学术讨论会;2005年赴美国纽约参加“从东方到未来:中国电影百年”学术讨论会;2006年6月到韩国参加《2006年东亚电影学者会议:通过电影展望新的东亚》学术讨论会;2007年11月参加文化部代表团赴美访问,为合作主办中美文化论坛做准备。2008年4月9日至10日应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与意大利国家研究中心的邀请,作为中方考察小组组长出席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国家认知:历史记忆和文化”学术讨论会; 2010年10月赴美在伯克利大学参加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
学术专著
《电影语言学导论》(1996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获首届全国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199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银幕上的意义--电影的观赏与阐释》(1998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中国武侠电影史》(2005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影像的传播》(2005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当代中国电影史》(1949-2000)主编之一(200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什么是好电影》(2009年中国电影出版社)。
课题项目
担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小组特别委托课题《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立项号06IG001)项目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批准号为08&ZD056)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策略》(2009GXS5B075)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决策咨询项目《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立项号为10JG001)首席专家。
主要论文
寻求理想的文化存在方式 贾磊磊 【报纸】人民日报 2011-01-17
中美两国需要继续深化文化交流 贾磊磊 【报纸】光明日报 2011-01-16
构筑新世纪的巴比伦通天塔――“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述评 贾磊磊 【期刊】民族艺术研究 2010-12-28
追问人类文化生存的理想方式 贾磊磊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10-12-16
行者无疆:跨文化视阈中的时代先锋――纪念李小龙诞辰70周年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10-11-01
血色记忆中的正义暴力――《叶问2:宗师传奇》的动作伦理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10-11-01
用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吴宇森导演访谈录 吴宇森; 贾磊磊; 许力勇 【期刊】当代电影 2010-10-01
视觉媒介的表述底线 贾磊磊 【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9-25
流行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力量 贾磊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9-15
确立文化产业评价的文化维度 贾磊磊 【期刊】电影艺术 2010-09-05
流行文化在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应发挥重要作用 贾磊磊 【报纸】文艺报 2010-08-16
《唐山大地震》的启示意义 贾磊磊 【报纸】光明日报 2010-08-05
废墟上的丰碑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8-01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重估 贾磊磊 【期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0-06-30
电影的跨界研究与方法论取向 贾磊磊 【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5-06
问题作品的消极快感与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心理裂变――电视连续剧《蜗居》的互文性分析 贾磊磊 【期刊】艺术百家 2010-03-15
遥望千年的历史影像――胡玫访谈 胡玫; 贾磊磊 【期刊】电影艺术 2010-03-05
《十月围城》的动作主旨与历史铭文 贾磊磊 【期刊】电影艺术 2010-03-05
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 贾磊磊 【期刊】学术探索 2010-02-15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衍生的文化问题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2-01
梦升起的地方 贾磊磊 、 【报纸】中国电影报 2009-10-15
电影:越魔幻越好看 贾磊磊 【报纸】计算机世界 2009-09-21
跨界研究:电影学的方法论取向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9-01
国家电影的文化责任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9-01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贾磊磊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05-20
电影:如何实现正确的文化表述 贾磊磊; 江光煜 【期刊】文化艺术研究 2009-05-18
中国电影审美价值标准终极命题的美学分析 贾磊磊 【期刊】艺术百家 2009-05-15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发挥市场力量 贾磊磊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02-20
用影像讲述生命的意义 贾磊磊; 张敬华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2-15
确立艺术批评的文化标准 贾磊磊 【报纸】光明日报 2009-01-16
以电影的方式构筑中国梦想 贾磊磊 【期刊】艺术百家 2009-01-15
导师点评 章柏青;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1-01
建构艺术批评的文化标准 贾磊磊 【期刊】文艺研究 2008-10-10
中国农村电影中“出走主题”的嬗变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8-01
影像国家的文化认同及其现实意义 贾磊磊 【期刊】文化艺术研究 2008-07-18
什么是电影的目的 贾磊磊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8-07-15
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发展战略 贾磊磊 【报纸】中国信息报 2008-06-11
掣肘国家和谐发展的无形隐患 贾磊磊 【期刊】艺术百家 2008-05-15
剑:中国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及其文化价值观 贾磊磊 【期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10
事件电影:《集结号》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3-01
主流文化的体系建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贾磊磊 【期刊】电影艺术 2008-01-05
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8-01-01
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 贾磊磊 【期刊】人民论坛 2007-11-23
中国电影的仁者美学 《5颗子弹……》的儒家伦理与文化价值观 贾磊磊 【期刊】电影艺术 2007-11-05
守望文化江山:全球化历史语境中的本土电影与国家文化安全 贾磊磊 【期刊】艺术百家 2007-09-15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贾磊磊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 2007-06-30
千年承诺 一生无悔――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的文化解读 贾磊磊; 张敬华 【期刊】中国电视 2007-06-15
中国电影的精神地图――论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7-05-15
钟惦的电影批评观 贾磊磊; 段运冬 【期刊】电影艺术 2007-05-05
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 贾磊磊 【期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7-03-30
市场博弈与文化传播的双重责任 贾磊磊 【期刊】艺术评论 2007-02-28
重要的是与观众分享电影的体验――徐克访谈录 徐克;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7-01-15
冯小刚电影与中国大众文化品牌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6-11-15
电影,作为片场的艺术――对“电影是什么”的一种历史追溯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6-11-15
叙事改变意义 贾磊磊 【期刊】电影艺术 2006-11-05
时代影像的历史地平线――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进的主体报告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9-15
无形资本的高投入――低成本电影的制胜之道 贾磊磊 【期刊】艺术评论 2006-08-30
媒体的现实逻辑与道德自律 贾磊磊 【期刊】文艺研究 2006-06-10
动作电影的“3D”美学――洪金宝访谈录 贾磊磊; 洪金宝 【期刊】艺术评论 2006-05-30
建构先进国家的文化形象 凝聚和谐发展的无形力量 贾磊磊 【期刊】特区实践与理论 2006-05-30
一个把电影往“狠”里拍的导演――关于电影《天狗》与导演戚健的对话 贾磊磊; 戚健 【期刊】艺术评论 2006-04-30
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与话语重构 贾磊磊 【期刊】艺术百家 2006-03-30
对于中国电影所属的“艺术学科”地位的认识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3-15
与陈凯歌、徐克、唐季礼谈武论剑 陈凯歌; 贾磊磊; 徐克; 唐季礼 【期刊】电影艺术 2006-03-05
百年影像 世纪华章――记纽约“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 贾磊磊 【期刊】世界电影 2006-02-05
挥写天地 洞悉人生――陈凯歌电影的命运主题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1-15
陈凯歌生平与创作年表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1-15
世纪风云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影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序 章柏青;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5-11-15
用标尺取代剪刀:百年电影分级制与审查制的分野 贾磊磊 【期刊】艺术百家 2005-10-30
“暴雨剪辑” 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剪辑技巧及“标志性”节奏 贾磊磊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5-08-25
中国武侠电影与宗教伦理 贾磊磊 【期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10
霍建起和《情人结》 霍建起 ; 贾磊磊 【期刊】电影艺术 2005-03-05
论“影”、“视”艺术的相同与差异 贾磊磊 【期刊】文艺研究 2005-01-25
张艺谋电影批评的文化悖论 贾磊磊 ; 段运冬 【期刊】文艺争鸣 2005-01-23
电影史研究的价值判断 贾磊磊 【期刊】电影艺术 2005-01-05
可可西里王:灵界和现实中的双英雄 贾磊磊 【期刊】艺术评论 2004-12-05
镌刻电影的精神――关于电影学的范式及命题 贾磊磊 【期刊】当代电影 2004-11-15
相关报道
贾磊磊:什么是好电影?
什么是好电影?
读书报:对艺术的判断和评价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的精神修养、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和个体偏好的不同,都可能导致对一部影片的不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提出“什么是好电影”这个命题?
贾磊磊:讨论什么是好电影,实际上是对艺术作品提出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个人的趣味判断。古代的西方人有一句谚语,“趣味无争辩”。也就是说,个人的趣味、好恶是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但是,如果对电影做价值判断,就是对它的好坏、优劣做判断,就要把一般观影者的个人趣味和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区分开来。
通俗的讲,好电影要能感动人。其实,好电影为人感动,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感染力引起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是有原因的。讨论什么是好电影,就是讨论这个原因。我们并不排斥个别的人对有些优秀的电影就是不喜欢,但是,一般来说,对什么是好电影,大家一定会有基本的共识。比如《集结号》、《十月围城》这样的电影,包括在电影史上留下来的有些电影,比如《小城之春》、《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得到历史,美学意义上的确认,也得到大家的共识。
读书报:那么,如果从学理层面和个体观影的感受来看,究竟什么是好电影?
贾磊磊:从学术的层面来看,我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主要的标准。第一,要选择一个适合电影表现的题材,也就是说,题材本身是电影化的。比如,要把《红楼梦》拍一部电影,电影史证明并不成功。早年,很多人让希区柯克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改编成电影,希区柯克拒绝了,他说,最适合于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再比如,王朔的小说,我个人认为并不适合拍电影,因为他的小说结构的力量比较弱,而语言的力量特别强,语言会吞噬画面。这就是说,好电影一定要用画面说话,而不是用台词说话。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或者说,它是一种以视觉表述为主,以听觉表现为辅的艺术。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对话的,那是电视剧。谢飞导演曾经说过,电视剧就是换个地方说话。而电影则不同,它可以长镜头,大远景,这种视觉的表现力没有其他艺术能够超过。
其次,好电影要选择一种适合题材的表现方法。比如,拍武侠动作电影,就有大量的快速剪接,构成这种电影的视觉节奏是非常快的。但是,快速的剪接节奏,放在一个爱情故事里就不见得合适。包括追逐、打斗、枪战等类型电影里,一定有一个跟它本身的题材相适应的表现方式。比如,宏大历史场景的电影,就有很多长镜头,保证整个影片的时空一体化。所有这些,都是设计。就是说,在拍一部电影的时候,要根据它的诉求、题材来决定表现方式。而这种表现方式―――中国电影的形式美学,一直没有建立。
第三,除了艺术的表示形式之外,好电影要确定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文学作品的语言形成一定风格,是一位作家比较成熟的标志,电影也是这样。某一部电影,一看就知道是某个导演拍的。比如张艺谋的电影,影像风格非常强烈,非常的厚重,在造型领域,中国很多电影确实难以和他匹敌。包括冯小宁对主流电影的表述,很流畅,自成一体。包括陈凯歌的《梅兰芳》、《霸王别姬》,影像的视觉表现力风格是非常强烈的。如果没有风格,很难确认一部电影是好电影。
特别是一些世界级的导演,他们的风格是很独特的,希区柯克的电影,一看就能看出来;大卫·里恩的电影也是自成一体的,所以,好电影对人的感染,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让大家欣然接受,我觉得这就是风格的力量。
从个体观影的角度来说,普通观众进电影院,如果电影能够在情感上感动他,在思想上使他有启迪,就是一部好电影。一系列的影像表现形式最终还原到对一个人情感有触动。这个情感是指广义的情感,包括兴奋,为它流泪,或者为它欢笑。同时,一部好电影对人生境遇的展示,是一般的电影很难达到的。
现在,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同样一部电影,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做判断。比如,现在过去都说,雅俗共赏的电影是好电影,但是在电影史上也确实有很多经典,在当时是不被人所认可的。比如像陈凯歌和张艺谋合作拍摄的《黄土地》,当时只卖了三个拷贝。但是,历史证明,就这部影片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言,在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它是扛鼎之作。为什么当时观看它、或说喜欢它的人非常少呢?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对传统的观影方式的挑战,或说对传统的艺术表述语言的反叛。
读书报:由此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电影的价值或者说艺术价值,一定是与票房对立的吗?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评价电影的标准是什么?
贾磊磊:一部电影,要看它的历史积累数。还说《黄土地》这个电影,当时普通观众并不看好,但是,《黄土地》是现在所有高校学电影的学生必看的影片。如果我们要算它的经济账的话,转化成票房,是非常高的收入。
当然,一部电影诞生之后,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电影诞生以后就引起学术界和观众的普遍认可,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当然,它也能够延续很久。第二类,诞生以后,老百姓不喜欢,只有少数人喜欢。在美术作品里,这样的例子特别多,比如梵高的画。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收入很惨,就在艺术的价值上否定它。第三类作品,一上来是非常火爆,想看的人趋之若鹜,实际上,它只是满足了观众对一种常规电影的欣赏,没有过多久,就迅速消失了。对我来说,我更推崇第一种电影。举个例子,比如像法国的商业电影和美国的艺术电影。
法国有的艺术电影拍得非常枯燥,但是法国人像吕克·贝松拍商业题材的时候,比如《杀手莱昂》这样的一部电影,会拍得非常温馨,商业题材兼具了人性的力量。美国,是一个电影被彻底商业化的国家,但是,斯比尔伯格拍的《辛德勒名单》,观影者会觉得它非常感人,故事也非常流畅。这种兼容性的作品,我觉得是最有意义的,它符合人们对电影观赏的需求,同时也不至于流入到“消费的快餐”这样一种境地。
但是,我尽量回避对艺术做选择性的价值判断,不愿意给大家一个“什么是好电影”的定义,对电影的判断一定要还原到对艺术作品具体、现实的感受当中。拍电影,不要消遣电影
读书报:那么,您是如何整体评价当下的中国电影的?
贾磊磊:现在,我还是希望中国电影总体上能够提高观赏力,就是对人的感染力。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电影单片的票房多年超过好莱坞的进口影片,就是说,在一部电影上,我们多次打败美国电影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但是,在总体上来讲,我相信有很多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要选电影的话,首选美国电影。因为他们觉得美国电影好看。最终,我们一定希望中国的电影能够在市场上战胜美国电影,像《风声》、《十月围城》、《集结号》、《梅兰芳》这样的电影说明,我们现在是具备这样的实力,但是我们还不能够完全扭转国人对中国电影的整体认识,或者说,中国电影的品牌认知度现在比较低,应该迅速提升它,使我们的观众对自己的电影有一个集体的认同。
现在,我更喜欢用“主流电影”这个概念来取代“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凡是在商业的平台上进行运作,进入市场正常发行的电影,我们都把它叫做“主流电影”。“主流电影”要把艺术电影的制作品质、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娱乐性的元素整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将来跟好莱坞进口影片进行市场博弈的主力军。我们不可能用一批艺术电影,用一批非常个性的电影推向市场,我们一定要找到那种能够和好莱坞进行正面市场交锋的电影。就是说,在总体的认知上,我们一定要把电影放在产业化的平台上来看待,要确认它的商业性。
我们的电影不是太会讲故事,而且前后的上下文之间,缺少像希区柯克电影的那种可追踪性。为什么讲故事的能力差?过去,我们电影的教学理念是玩感觉,玩艺术家个人的感觉,那不是拍电影,是在消遣电影,把电影作为个人主观审美情绪或理念的一种工具。但是,电影一定要拿出来示人的,而且它要卖钱的,要别人买票来看电影,对别人的诉求一定要有所了解。有些自命不凡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其实不仅一钱不值,而且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
读书报:一个健康的观影社会,是否应该是多种电影都能够生长的呢?
贾磊磊:但是,有一种主打产品很重要。跟好莱坞比什么?
读书报:那么,一个大片时代的到来,或者是说一个商业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电影是利大于弊还是利弊同存?另外,现在学界提出“中国大片”的概念,您觉得中国大片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核,也就是说,我们跟好莱坞比什么?
贾磊磊:一个民族电影、国家电影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趋同于某个其他国家的电影,而是有自己的文化品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中国电影将来跟美国电影拼的是我们文化的力量,确切地说是我们文化的核心价值。美国电影,所有的动作、枪战、警匪影片,最后都是暴力至上,强调强权就是真理。美国这个国家,对实力特别信奉,尊崇一种带有“丛林法则”的价值观,解决所有问题的手段是武力。《阿凡达》今天也依然是这样。在一个私有制占主导的国家,电影一定会把个人的欲望在电影里进行充分放大并予以满足。但是,中国的电影,很多武侠电影,最后的结尾都是放弃暴力,或者归隐,或远离江湖。《新龙门客栈》、《少林寺》,最后并不是像美国电影那样让暴力得到顶礼膜拜,这是我们的价值观跟西方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东方的这种价值观更符合人性,不能把人性引向相互残杀、信奉强权的地步。而且,我们的技术水准,我们的制作能力,我们的特技手段,现在跟美国电影相比,也不是遥不可及的。
商业化时代的到来,我认为对中国电影是利大于弊。电影一定要在一个商业的平台上进行运作,一定要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里生长,而不是在一个畸形的、非商业化的环境里生长,否则,长出来的会是一个怪胎。废掉“电影节电影”
读书报:其实,中国的观众对中国影片最大的批评,就是不真实。当然,这种不真实不仅仅是指题材的选择。
贾磊磊:现在,大家可能都觉得中国电影不好看,不真实,这是很久以来就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但是,应该说,在我们大量的影片当中,这个问题是缩小而不是扩大了,像《集结号》这样表达普通人的生活感受的影片,现在越来越多。但是在整体感觉上,尤其是我们有些主流电影还是拍得比较理念,原因就是,没有把电影的真实感,或者说把普通观众那种切身的审美体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是把它传达的某些理念看得非常重。所以,中国电影的评价体系一定要和观众对它的认知度整合在一起,而不是在观众的认知之外,建立一种美学标准跟他们相对立。比如我们的金鸡奖评选,我不认为我们非要去评那些票房非常低的电影,这样会加剧专业的学术评价和普通观众的审美共识的差距。当然,我们不能以票房来权衡影片的艺术标准,但要弥合大众审美趣味和学术评价之间的鸿沟,不能让观众觉得电影只是电影艺术家的事,与他们无关。
我不能不说,有一种电影是电影节电影,专门拍给这些评委看的。一批中国的电影,拿着国家的资金,拿着别人的投资来拍满足艺术家个人虚荣的电影,一定要让这种电影彻底废黜。我们现在对导演个人身份的确认是拿了一部金鸡奖,导演就是艺术家了,他不需要去市场上检验,他永远在拍赔钱的电影,但是永远获得国家的很多荣誉。审查尺度与白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