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的个人简介
韩再芬,1968年3月20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进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1987年,主演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1990年,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和《孟丽君》连续获得大众电视戏曲片金鹰奖,其中《桃花扇》还夺得了飞天奖和美国的金猴奖。1999年,因主演黄梅戏《徽州女人》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等奖项。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出任安徽省消防形象大使。2015年6月,韩再芬凭借《徽州往事》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18年1月20日,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8春节大联欢”。
早年经历
韩再芬出生在天柱山麓、潜山河畔的县城的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财政局的干部,母亲是黄梅戏演员。姐妹四人她最小,但是家庭对她并不是一味的溺爱,相反要求非常严格。她妈妈把自己身世中的体会,告诉女儿: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艺术的道路更是坎坷。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好。受母亲的影响,韩再芬在黄梅戏的熏陶下长大,10岁的时候她被安庆黄梅戏剧团录取,成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离家来到剧团后,韩再芬刻苦学习,不久便崭露头角,16岁的时候就小有名气。1984年,韩再芬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出演主角,赢得广泛好评。
韩再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一面要学文化,一面要练功,练唱、练表演,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从小倔强的她,虽然也在背后流过泪,可在人前却从不示弱。由于她的为人开朗热情,虚心好学,老师和同事们都很喜欢她 ,乐意对她进行帮助。小韩就是从这些关怀中去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学艺生涯虽然艰苦,但却磨练了意志,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一年后,在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的比赛中,她就崭露头角,人们评论她是声惊四座,技压群芳。两年后她十二岁时就在团里挑大梁,担任《窦娥冤》的主角。十六岁就脱颖而出,一举成名。正如唐朝李贺形容的那匹小骏马:“一朝沟陇出,看取佛云飞”。
演艺经历
播下一粒籽
为什么会爱上黄梅?是因为生长在“出门三五里,处处听黄梅”的安庆潜山县?是因为母亲就是黄梅戏演员出身?或者,那黄梅情缘本就在韩再芬生命的脉络里?为什么爱上黄梅?韩再芬没有问过自己。30多年前,家乡潜山,父亲单位的家属院中。韩再芬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伢子,在那个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年代,爱好文艺的她从样板戏中找到了乐趣。南方的夏夜潮湿而闷热,在院子里的大柳树下,在摇着扇子纳凉的人群中,小小的韩再芬演着《沙家浜》中的胡传魁,虽然声音稚嫩,却是有模有样。也许,命运在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伏笔,注定韩再芬的童年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度过。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年头,一度停滞的黄梅戏重新焕发出生机。安庆地区文化局的相关领导认识到,黄梅戏再度辉煌,必须依赖人才。为了尽快地出新人出新戏,麻彩楼、张文林等一批黄梅戏老艺术家开始马不停蹄地到安庆各地招生。1978年秋天,潜山县委招待所,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在这里招考小演员。招待所里,来报考的孩子又唱又跳又朗诵,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一位招考老师的目光却被门外一个正玩耍的小姑娘所吸引――― 她身材高挑,面容清秀,尤其一双眼睛水灵灵地透着聪慧。正巧小姑娘朝门里张望,四目相对,小姑娘转身就跑,老师连忙追出来,问她有没有报名,她说自己不考,就是来陪朋友玩的。老师哄她,不考也可以唱首歌听听,小姑娘大大方方,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罢,几个招考老师喜上心头,当即给了她复试的通知书。
可当这个消息传到韩再芬母亲余用官那里,她却没有孩子那么开心。自己就是黄梅戏演员,她深知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按她的话来说“做个黄梅戏演员,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一生却要洗两生的脸”。而且孩子还这么小,真入了这一行,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心疼孩子的她开始坚决反对。剧团的老师来给余用官做工作:孩子小,团里会找保姆照顾她的生活,但机会却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孩子这么有天赋,不去可惜了。加上倔强的小再芬一心想去她心中的大城市――― 安庆,拗不过她的父母最终答应了。于是10岁的韩再芬离开了天柱山下的潜山县,从一名四年级小学生成了安庆地区黄梅剧团每月拿20元工资的随团学员。那一次,剧团在安庆各地共招收了11名学员,7男4女,韩再芬是最小的,也是女孩子里唯一家在外地的。
发了一颗芽
郑小姣的故事源自民间,在评书戏曲中多有演绎。一个命运悲苦的少女,一段曲折感人的爱情,主人公的命运在一次次阴差阳错间改变,而两个人的爱情却一次次面临绝境而得以回转,情节跌宕,倒像时下流行的悲情韩剧。这样的一个故事,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以电视剧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似乎没有道理不引发热议。而那时的韩再芬虽年轻亦无什么演技可谈,但她和主人公年龄相仿,扮相亮丽,唱腔柔美,只靠本色的演出便轻易博得喝彩一片,这可以说是时代给她的“机遇”。而该剧挑大梁的重头角色在激烈的角逐之后落在她的头上,这里就既包含了她自身的努力,又有着领导的力荐、师长的帮扶和导演的垂青,这几重机遇叠合起来该算是黄梅戏对韩再芬的眷顾。
有了《郑小姣》的华彩亮相,更多的担子落在韩再芬肩上,团里领导不拘一格大力培养新人的策略,使她在其后有机会去塑造更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而她的勤奋、她的悟性、她的好学又使她在许多传统形象的演绎上有了新的突破,让《小辞店》、《女驸马》、《天仙配》、《桃花扇》等剧目有了“韩版”,亦有了“韩韵”。 如果说自小耳濡目染在她心里播下了黄梅的种子,那么她所在的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则给了这颗种子发芽成长的沃土,韩再芬说:“剧团里有一百多个人,每一家我都去串门,每一家的饭我都吃过。那里像一方净土,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这成了韩再芬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正是这“百家饭”给了韩再芬心灵的温暖和丰富的艺术营养,而那份最初的对领导对老师对长者的感激演变成了她对黄梅的感恩之情。
长成“黄梅树”
在韩再芬的思想里,传承黄梅戏不是把它放在博物馆里保存起来,不是扮相俊美原封不动地去表现成名前辈的唱腔,而是把黄梅戏质朴、自然、真诚的演唱状态,把黄梅戏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带到现代生活中来,培植它的市场,培植它的观众,而要做到这样的传承却唯有不断去创新。
2003年12月16日,北京长安大戏院。一部现代黄梅剧《公司》在这里上演,一位女博士毕业谋职无望转而自己开了公司,其间遭遇形形色色的人,带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韩再芬带着她创排的新剧《公司》直接杀到了北京首演,并一连演了八场。媒体报道观众的上座率达到八成以上,而从上千名观众的调查问卷看,《公司》受到了87%的观众喜爱。韩再芬说,《公司》就是想用戏剧的方式来演绎当代,以此去积极争取年轻观众。因为故事“现代”、台词“时髦”、表演“时尚”,这部剧被观众认为很“潮”,而韩再芬本人也因此感受到观众超出以往的热度:刚刚谢幕,观众就涌向舞台,以至于需要保安“解救”才能冲出人群。这种在当红歌星影星身上常见的状态如今出现在传统戏曲舞台上,这让韩再芬欣喜也让她欣慰。
在黄梅戏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公司》不是韩再芬的第一次尝试。被视为韩再芬代表作品之一的《徽州女人》,在最初演出时,也因为大胆运用了大量电影、舞蹈语言以及在唱腔上的大幅革新,被认为不像黄梅戏,遭到一些专家的质疑。韩再芬平静地看待这些争议并从争议中找出自己新的方向,于是2008年,观众又看到了由话剧导演创作韩再芬演绎的黄梅新剧《美人蕉》。
高处更芬芳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戏曲日趋衰落,经费不足,人才断档,许多传统剧种生存环境恶化。戏曲界有的人随着市场的萎靡而沉寂,有的人则转行、经商,而再芬选择了守候,守候在她10岁就来到的黄梅戏之乡――― 安庆。
有不理解她的人觉得她傻,因为以她的成就有更多付出少而回报多的路她却不去选择;也有想理解她的人以自己的心去揣度她的辛酸苦累,却因此误读了她。对此,韩再芬说:“我对黄梅戏的坚守并不是无意义的,我总说黄梅戏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它自身有很强的魅力,而且这种魅力也是可以与时俱进的。从现在网络上的许多评选来看,黄梅戏的人气很高,在网络这样年轻群体活跃的阵地,对黄梅戏有这样的关注,不正说明它的生命力吗?而且我并不是一个人在苦撑,我身边还有那么多热爱黄梅戏的人在努力,在奋斗,在付出,这么多力量凝聚在这么有希望的事业上,它确实值得你去坚持。”
韩再芬的表演技巧在长年累月的登台表演中愈发成熟,对招式的把握和唱腔的运用也更加精湛,因此赢得了许多黄梅戏爱好者的追捧。有戏迷称赞她“寒流过后迎韩流,细听徽娘吟徽州,百年绝唱女驸马,一曲黄梅动鹤楼”“莫道英华不再,芬芳却似更浓,馨右东山傲兰,业赢北海孤琼”。
2003年12月16日,一部现代黄梅剧《公司》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
2004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戏曲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将韩再芬列为首位研究对象。
2005年12月,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更名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韩再芬出任院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界第一家以个人命名的剧院。
2008年,观众又看到了由话剧导演创作韩再芬演绎的黄梅新剧《美人蕉》。
2009年国庆前夕,中国网“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活动揭晓,在文学、影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曲艺、文化学者8大类192位候选人中,韩再芬以高票位居戏剧类榜首,而在总排行榜中,韩再芬位列第四,而在80后网民中具超强影响力的韩寒位列34名。得到网民,尤其是80后90后网民的支持,韩再芬对黄梅戏的未来充满信心。
2009年10月,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庆开幕。之前安庆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形成了创作、表演、研究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黄梅戏生产体系。同日,全国唯一一家黄梅戏专题博物馆――― 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在安庆建成。
2009年年底,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正式成立,设置专门基金用于黄梅戏的创新和发展。
2010年11月,韩再芬的表演艺术史和她所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形式,作为世界不同文化的经典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记录和永久收藏,韩再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入选该项目的中国戏剧艺术家。
2013年5月15日至17日,由由知名导演王延松执导、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主演的大型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在全国进行巡演。《徽州往事》比之韩再芬前作《徽州女人》,更具前卫和现代色彩。
2014年8月26日至28日,由韩再芬主演、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2015年6月,韩再芬凭借在《徽州往事》中的精湛表演,继2000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后“梅开二度”,成功为黄梅戏摘得第一朵“二度梅”,同时也成为安徽省第一位“二度梅”得主。
2015年7月,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电视剧《后台很火》,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担任主创。
2018年1月20日,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8春节大联欢”。
主要作品
舞台剧作品1980年:《女驸马》
1981年:《莫愁女》
1984年:《郑小姣》、《香魂》
韩再芬戏剧照封面(3张)
1987年:《血狐帕》
1988年:《桂小姐选郎》
1990年:《杨玉环》
1992年:《西施》
1995年:《孔雀东南飞》
2000年:创意、策划并主演《徽州女人》
2003年:创意、策划并主演《公司》
2008年:创意、策划并主演《美人蕉》
2012年-2013年:主演《徽州往事》
其他参演《疾风劲草》 (单本剧) 1980年;
《温州女人》 (十四集) 1994年;
《监狱风云》(十六集)(年份不详)
《清明上河图》 (三十集) 1998年;饰:肖兰(张择端之妻)
《红粉须眉》 (二十集) 2000年;饰:琴姨
《大龙邮票》 (二十集) 2000年;饰:慈禧太后
《走向共和》 (五十集) 2001年;饰:沈玉英
《尘埃落定》 (二十八集) 2002年;饰:茸贡土司
《远去的村庄》 (三十集) 2004年;
《贞观长歌》 (八十二集) 2005年;饰:长孙皇后
《血浓于水》 (二十集) 2005年;饰:陈爱华
《船政风云》 (三十二集) 2006年 ;饰:慈禧太后
《新天仙配》 (三十五集) 2006年:饰:王母娘娘
《李清照》( 又名《清风明月佳人)(二十集) 2007年:饰:李清照
话剧演出《白门柳》 2006年;
春晚经历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观灯》
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
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路遇》
199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四季美人图》
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打猪草》
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游春》
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王昭君》
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西施浣沙》
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天女散花》
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采莲》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市外乡人》(小品)
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新五女拜寿》、《楼台会》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春节戏曲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天上人间共和谐》、《风花雪月》
2008年:文化部元宵晚会
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文化部元宵晚会《红楼赞花》、《女驸马》选段
社会活动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播出专题节目“著名演员韩再芬”。
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戏剧家代表大会代表。
2004年:出任中央文明办“诚信中国·诚信形象大使”;英国《世界经理人》杂志与人力资源测评机构世界HR实验室(WHL)“2004中国最有影响力女性100名(综合)”,位列75名,系唯一上榜戏曲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启动“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将韩再芬列为首位研究对象。
2006年:出任安徽省天柱山形象大使;出任安庆经济开发区形象大使。
2009年:出任安庆市无偿献血宣传形象大使;出任安徽省慈善形象大使。
2010年:出任安徽省消防形象大使;率再芬剧院赴美访演、文化交流,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接受美国国家民俗中心访问纪录,其演艺资料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