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之萌的个人简介
黄之萌(1888-1912),男,汉族,广东开平人,1912年1月16日,他和张先培、杨禹昌携带炸弹,潜伏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便宜坊酒楼上,乘袁世凯退朝路经此街时,投第一颗炸弹未爆,第二颗当场炸死袁世凯侍卫长袁金彪,炸伤护卫多人,他因手负伤,第三颗未抛出当场被捕。在狱中,不为袁世凯的高官厚禄所动,受尽了种种酷刑,严守秘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终于壮烈殉国。孙中山到北京后,将杨禹昌、张先培、黄芝萌的遗骸合葬在三贝子花园(今北京动物园内),称刺袁三杰,孙中山并亲临主持葬礼。人物简介
姓 名:黄之萌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广东开平
出生年月:1888年
牺牲日期:1912年
人物生平
1888年3月19日,生于广东开平一个地主家庭。1902年得同宗长辈资助,去富顺求学。1904年回乡后,因打抱不平得罪了骄横跋扈、欺压百姓的团总黄光明,在乡亲掩护、亲朋好友资助下,背井离乡,于1907年到 北京留学蜀校。1908年决意从戎反清,考入陆军师范学校,常表示:“大丈夫当以死效疆场,马革裹尸为幸。”1909年被派往 保定陆军第一中学任教。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外患日甚,毅然加入京津 同盟会,积极在学生中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并以度假为名北上 内蒙古、 张家口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成功后, 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以清廷总理大臣名义,阴谋操纵南北和议,实欲帝制自为,议和期限已延三次。京津 同盟会为保卫革命成果,决定杀袁除障。他毅然以身许国,遂与 同盟会员贵州的张光培、 杨禹昌(继明)组成暗杀组。1912年1月16日,他和张先培、 杨禹昌携带炸弹,潜伏在 北京东华门大街便宜坊酒楼上,乘 袁世凯退朝路经此街时,投第一颗炸弹未爆,第二颗当场炸死袁世凯侍卫长袁金彪,炸伤护卫多人,他因手负伤,第三颗未抛出当场被捕。在狱中,不为 袁世凯的高官厚禄所动,受尽了种种酷刑,严守秘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终于壮烈殉国。 孙中山到 北京后,将杨禹昌、张先培、 黄芝萌的遗骸合葬在三贝子花园(今 北京动物园内),称刺袁三杰,孙中山并亲临主持葬礼。
早年经历
1888年,生于广东开平。
1902年,得同宗长辈资助,去富顺求学。
1904年,回乡,回乡后,因打抱不平得罪了骄横跋扈、欺压百姓的团总黄光明,在乡亲掩护、亲朋好友资助下,背井离乡。
1907年,到 北京留学蜀校。
1908年,决意从戎反清,考入陆军师范学校,常表示:“大丈夫当以死效疆场,马革裹尸为幸。”1909年被派往 保定陆军第一中学任教。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外患日甚,毅然加入京津 同盟会,积极在学生中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并以度假为名北上 内蒙古、 张家口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勇刺袁贼
黄之萌是刺杀袁世凯的三杰之一。黄之萌,字双喜。清光绪十年(1887年)出生于广东开平
少年时代的黄之萌生性敏慧,读书过目不忘。十九岁时,因反抗本乡恶霸团总黄光明,被逼离乡背井,去到北京,考入陆军师范学校,投笔从戎。毕业后,被派到保定陆军学校担任教官。在这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了京津同盟会,利用一切机会,经常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并以度假为名,北上内蒙古、张家口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成功,袁世凯以清朝总理大臣的名义玩弄阴谋,操纵南北和议阻扰清帝退位。京津同盟会为保卫革命果实,决定先杀袁贼。杨禹昌、黄芝萌和张先培三人慷慨请行,以身殉国。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6*,黄之萌等三人潜伏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便宜坊酒楼上,待袁世凯退朝回家,掷弹炸袁未中(当时仅炸死了袁的侍卫长袁金彪,炸伤护兵数人)。三人被捕,壮烈牺牲。
袁金彪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七岁。孙中山先生到北京后,曾亲自主持举行黄之萌等烈士的迁葬仪式。资州各界人民为杨禹昌举行追悼大会,由当时著名人士骆成骧为他书写了事略。为纪念他的功绩,开平人民在北门外场口修建了黄烈士祠。
史籍记载
当时,整个墓地用艾叶青石建成,正中立约8米的纪念碑,碑上刻“彭、杨、黄、张四烈士墓”。四烈士即安葬于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面的石冢下。“文革”中,这里被夷为平地,烈士墓均已无存。1990年8月这里建立了“四烈士墓纪念遗址”石碑。据悉,当时的纪念碑现藏于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