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刚(博导)的个人简介
顾刚,男,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江西师范大学微纳材料与传感工程实验室主任,资深传感器件专家。
概述
曾任美国上市公司MSA的首席科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洪堡学者”。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的研究工作。
教育经历
1986年9月-1990年7月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本科毕业
1990年9月-1995年7月南京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毕业
个人履历
职务(加注英文)
时间
国家
单位(加注英文)
助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1995/7-1996/7
中国
南京大学物理系
(Nanjing University, Physics Department)
访问学者
(Visiting Scholar)
1996/7-1996/9
中国
香港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mistry Department)
助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1996/10-1998/4
中国
南京大学物理系
(Nanjing University, Physics Department)
研究助理
(Research assistant)
1998/5-1999/9
新加坡
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Physics)
洪堡学者
(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
1999/10-2001/11
德国
马谱固态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 Klaus von Klitzing Department, Stuttgart, Germany)
博士后研究员
(Postdoc Research Associate)
2001/12-2002/06
美国
杜克大学化学系
(Duk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Durham, NC, USA)
高级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
2002/07-2005/09
美国
分子纳米系统公司
(Molecular Nanosystems, Palo Alto, CA,USA)
高级研究科学家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2005/09-2012/4
美国
梅思安,研究开发部
(MSA/General Monitors, Lake Forest, CA, USA)
首席科学家
(Principal Scientist)
2012/04-2013/5
美国
梅思安,研究开发部
(MSA/General Monitors, Lake Forest, CA, USA)
研究领域
1. 基于微纳技术的气体传感器件
2. 微纳加工技术
3. 微纳材料的光、电、磁性能
4. 新能源材料
背景资料
顾刚教授在Nature Materials,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著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最高单篇(第一作者)他引200多次,申请美国国家专利近十个。在Nano Letters发表的论文被大篇幅地引用到专业教科书《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 As Gas Sensing Devices》中。是Small,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人。
顾刚教授得到国际高度评价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包括:(1) 富勒烯材料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系统研究;(2)高产出率的单壁纳米碳管的汽相合成。国际上首次发现氢气在纳米碳管汽相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现合成纳米催化剂的新方法,基于该方法的专利申请得到了美国专利局的授权(US Patent 7, 235, 159);(3)基于纳米器件电极的功函数变化的化学传感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纳米器件电极功函数的变化来测量气体和生物分子的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基于该概念的专利申请得到了美国专利局的授权 (US Patent 7, 052, 588);(4)国际上首次发现了V O 纳米纤维驱动器。成果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Nature Materials》在同一期发专文介绍了这个创新性的成果。该论文被各国的科学家广泛引用。
顾刚教授在MSA (Mine Safety Appliances传感器、安全仪器方面国际领先的跨国公司) 研究开发部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组织包括初级科学家、测试人员、技术员和操作员组成的团队,优化薄膜合成过程和工艺,生产出高质量的薄膜型气体传感器并进入市场;(2)用新型Al O 提高了催化燃烧型气体传感器的抗毒化性能;(3)用MEMS技术降低了气体传感器的功耗;(4)制备了高选择性的NH3气体传感器;(5)首次用WO 新型材料进行气体传感器产业化的尝试。
获得荣誉
1.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Klaus vonKlitzing部“洪堡学者”
代表性论文和专利
1. G Gu, B Zheng, W Q Han, SRoth, J Liu, Tungsten oxide nanowires on tungsten substrates, Nano Letters, 2002, 2(8), 849-851
2. G Gu, M Schmid, PW Chiu, AMinett, J Fraysse, GT Kim, S Roth, M Kozlov, V O nanofibre sheet actuators, Nature Materials, 2003, 2 (5), 316-319
3. G Gu, G Philipp, X Wu, MBurghard, A M Bittner, S Roth, Growth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romMicrocontact-Printed Catalyst Patterns on Thin Si N Membran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1 11 (4), 295-298
4. G Gu, L Pan, L Zhang, Methodsfor synthesizing carbon nanotubes, US Patent App. 2007, 11/821,160
5. G Gu, L S Pan, L Zhang, Methodsfor producing and using catalytic substrates for carbon nanotube growth, US Patent 7, 235, 159
6. G Gu, L S Pan, Nanotube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Work Function of Electroeds, US Patent , 2004,051,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