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遐的个人简介
顾振遐(1931~2010)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音乐学会理事。江苏省泰县人,1931年1月出生。1942年春考进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育英中学学习,抗战胜利后调往部队。后为华中公学文工团团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物简介
顾振遐(1931~2010)
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音乐学会理事。江苏省泰县人,1931年1月出生。1942年春考进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育英中学学习,抗战胜利后调往部队。后为华中公学文工团团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秋,进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第一届音乐教育专修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华东新旅歌舞团任作曲。1952年夏被调至华东音工团任政治干事。1953年春调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从事作曲。后又被调至华东戏曲研究院音乐组,从事作曲及研究工作。1955年,上海越剧院成立后,被分配进该院任作曲兼音乐组副组长、二团团长。在戏曲音乐创作上追求推陈出新,强调曲调与内容、人物的和谐一致及旋律性、戏剧性与抒情性的融合。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舞台剧及电影《红楼梦》、舞台剧及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北地王》、《西园记》、舞台剧及电影《追鱼》、《打金枝》、《鲁迅在广州》(获上海市第一届戏剧节音乐创作奖)及《西施归越》等剧的作曲。主要论文有《徐玉兰唱腔简析》及《越剧依字行腔初探》。此外还编著出版了《徐玉兰唱腔集成》一书。曾先后随团出访过苏联、民主德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及香港地区。文化大革命后,先后担任剧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三团团长、艺术研究室主任等职。1986年担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副主编。在1992年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戏曲音乐评奖中,《红楼梦》一剧的作曲,获得"孔三传"优秀音乐创作奖。
2010年5月9日下午,顾振遐在上海肿瘤医院病逝,享年79岁。
定腔定谱
接受过学院派西洋作曲技法的训练,却毕生致力于越剧音乐创作的顾振遐,在包括《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北地王》、《西园记》、《追鱼》、《打金枝》、《鲁迅在广州》等剧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他对这一传统艺术瑰宝的付出,还远不止此――一直以来,越剧配乐由作曲创作,唱腔则基本由演员按传统程式即兴演唱,乐队负责跟唱托腔,演奏无固定曲谱,导致演出随意性较强,也为经典曲目流传压下了重重障碍。 1953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开始了越剧音乐改革的重要尝试,顾振遐及其同侪选择了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一折(由傅全香等主演),将全部唱腔进行整理、加工,试行定腔定谱,对伴奏进行配器,继而又在1954年新排的大型古装剧《织锦记》中,全剧实行定腔定谱,此后,这种方法逐步得到推广。
实行定腔定谱后,在越剧演出中,情景与音乐相辅相成,总体布局和唱腔字句并驾齐驱,这也开启了越剧音乐创作相应起以作曲为主,与演员、琴师紧密合作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