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亮的个人简介
葛晓亮,男,1983年生于河南林州,在父亲影响下,逐渐喜欢文学和书法,200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2012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先后在传媒公司、收藏协会、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从事报刊和网站编辑、记者、文秘、策划等工作。父子赶学路
我从小生活在太行山的深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变卖家产,将我送到了60多里外的城里借读初中。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每次回家都要经受一番折腾。有一年秋天我探亲返校,邻村开往城里的汽车恰好去天津送工人,我就只能步行20里路到镇里坐过路车。父亲得知情况后,说什么也要骑车把我送到镇里。我是无论如何也拗不过父亲的。 行驶在崎岖的乡村路上,自行车被颠簸得“叮铛”只响。说起这辆自行车,还是妈妈的陪嫁,虽然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却被父亲保养得和新的一样。可惜为了学会骑车,调皮的我总偷偷地把车子推到了打谷场,摔了一次又一次,几乎要把车子摔散架了,前后刹车都不管用了。所以,每次骑到大下坡的时候,父亲都要从车上下来,推下去再骑。 去往镇里的路上下坡实在太多了,上上下下这么几趟,父亲和我都开始烦躁了。在一个看上去并不陡的下坡拐弯中,我和父亲没有下车,正好被一个石头子连车带人掀在了空中,失去重心的我们顺着路面滑了下去。一阵“叮呤当啷”的惨叫后,车子掉到了岸沟里,父亲情急之中抓住了岸边的野草,把我挡在了岸边上。 片刻的宁静后,父亲爬跳起来跑到我身边,焦急地晃晃我的脑袋,问我摔着了没有?身上疼不疼?虽然我的头顺着路面滑了一段,但那一刻我感觉不到疼痛。父亲见我确实没什么大碍,就让我在路边等他,独自去沟里把自行车“捞”了上来。看着惨不忍睹的自行车,我担心起接下来的行程。加上那时候十分惧怕班主任老师对迟到的处罚,我请求父亲不要再去送我了,我可以独自走完剩下的路。父亲没有理会我的请求,倔强地背起车子,走到附近村子的一个修车店等待车子修好再上路。 修车店的师傅见是老熟人,午饭也不顾做就拿起工具开修了。等待修车的时间,我突然感到了膝盖和头顶神经传来的疼痛信号,一摸头才发现隆起了好几个大包,膝盖也蹭破了一层皮。再看父亲时,他正在不声不响地揉着膝盖,我想他比我伤的更重些。 半小时后,父亲就骑着修好的车子,带着我一扭一拐地上路了。没有了先前好听的口哨和小曲,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改变命运、世上无难事”之类的教育。可刚骑了不到半小时,飞驰的自行车就戛然而止了。我本以为是父亲急刹车,可转念一想车子是没有刹车的。下来一看,原来自行车的后轮不会转了,应该是车轴被卡死了。 我原本焦急的心彻底绝望了,还好剩下的路不长,我当机立断决定丢下父亲和车子,自己跑去镇里。可父亲却坚决拦住了我,并迅速把车子扔到路边的菜园里,继续陪我走。在急促的脚步中,父亲再次重复起头天夜里的叮嘱:“好好学习,听老师话,将来出息了拉一把弟弟妹妹!” 说来也巧,那天我们刚走到镇里就遇到了飞驰而来的汽车。匆忙中,父亲塞到我手里五块钱大声说“上车买票用,到学校记得让校医检查一下身体!”。透过汽车模糊的后窗,看着父亲渐渐变小的孤单身影,我突然一下子体会到了朱自清《背影》中表达的那份深情,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这些年,为了让子女过上好日子,父亲克服一切困难,先后把我们姊妹三人送出了大山。随着我们三个相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下了一半。而那段充满父爱的赶学路,却成了我心中永远无法落下的石头。
――发表在2010年02月05日 大河报 A44 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