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古八贤的个人简介
广东古八贤是对广东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八人,记载于旧《广东通志》中,他们分别是:东晋程G、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
八贤由来
在旧《广东通志》中,把对广东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八人,列为广东古八贤。他们分别是:东晋程G、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
八贤简介
程G程G(约公元419~518年),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祖居河南义阳郡。生于东晋末年,是仅次于秦军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先贤。1600年前,程G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扎根,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传授先进耕作技术,带头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由于他的德行获得南齐齐高帝萧道成仰慕,于是萧道成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因此,粤东也就有了“先有程G,后有程乡”之说。
程G事迹,在《平远县志》、 《嘉应州志》和《程乡县志》中均有简要记述。唐朝的时候,程乡县属潮州潮阳郡,群众在所建韩文公祠内设25位粤东乡贤神位,程G居于首位。宋朝诗人徐庾,曾经作诗赞扬程G“万古江山与姓俱”。由此可见,唐宋时程G已名扬潮州、粤东。旧时,平远、梅县设立了许多程公祠、程公会。旧时《广东通志》人物评选中,程G名列广东古八贤之一。与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2007年10月,程G被列入广东历史文化名人。
2009年3月,程G雕像首批“入住”广州南粤先贤馆。
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张九龄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G、唐代韩愈,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刘元城刘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魏(今河北馆陶刘齐固村)人。北宋后期大臣,以直谏闻名,被时人称之为“殿上虎”。熙宁六年(1073年),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拜相,荐刘安世为秘书省正字,又以吕公著荐,任右正言,累迁左谏议大夫,进枢密都承旨,章迫ǎ嵊⒅莅仓茫忝分荩兆诹⒌蒙猓狻⒍Α③┲菁罢蚨ǜT诓叹┪嗪螅刂料恐蓊抗堋W溆谛推吣辏1125年),后赐谥忠定。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著有《尽言集》。
狄青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v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v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G、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蔡蒙吉蔡蒙吉(1245―1276),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12岁中进士,被时人誉为“神童进士”,其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均为进士,因此当地有蔡府“一门三进士”之佳话。公元1276年,蔡蒙吉率孤军与元军作战,城陷被俘,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年仅32岁。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G、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陈子壮陈子壮(1596年11月13日―1647年11月6日),明末抗清将领,与陈邦彦、张家玉合称“岭南三忠”。字集生,号秋涛,谥文忠。汉族,广东南海沙贝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沙贝村)人。明末清初 “岭南三忠”之一。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官编修、崇祯间累迁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帝礼部尚书、桂王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起兵攻广州,兵败,惨被锯死。著有《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G、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