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寿的个人简介
胡盛寿(1957年-),男,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擅长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手术,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历任北京阜外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1986年,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1994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圣文森医院进修心脏外科。
1995年,回国后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瓣膜和辅助循环研究室主任。
2004年,组建卫生部心血管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并出任主任。
2006年,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会员。
2007年,被选为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协会(AATS)会员。
2009年,被选为《美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JTCVS)唯一一位华人编委。
2009年,被选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6年11月,胡盛寿聘任为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聘期五年)。
擅长领域
擅长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手术。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
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会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会员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主任
《中国循环》杂志主编
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医师协会(ATCSA)轮值主席
社会任职
2018年3月16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当选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先后主持国家“十五”“十一五”心血管外科学相关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主要项目有:
1.先心病出生后心脏发育异常致心室退化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2.复合型组织工程仿生心肌室壁瘤补片的研究
3.低能激光诱导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自身增殖修复的实验研究
4.基因修饰和生长调控改善高龄心衰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疗效的研究
5.内皮前细胞移植在缺血心肌治疗性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6.自体化人工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
7.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临床及基础研究
8.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研究
9.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的研究
10.心力衰竭的预警和综合治疗研究研制
11.冠心病外科学临床及基础研究
项目成果从国家“七五”计划开始,师从郭加强、朱晓东教授从事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研究,是全国最好25个专科领路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疾病享誉国内外,在院长胡盛寿院士的带领下,阜外医院自2003年始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并在向国内引领、国际一流的心血管医学中心转变。
一、胡盛寿院士主要学术贡献有:
(一)拓展了我国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领域,在国内首先开展了:
1.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2.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3.世界上首例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4.“一站式”复合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二)开展我国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注册登记研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多中心心血管外科的数据库系统,并提出:
1.通过分析影响我国冠心病外科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证实目前国际常用的危险因素评分系统不适合对我国冠心病外科治疗人群进行评价。
2.提出中国人冠心病外科急重症患者危险因素评分系统(sinoscore)。
3.比较研究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体外和非体外搭桥的远期疗效。其研究论文连续发表在《circulation》及《JACC》等心血管领域国际主流杂志。
(三)连续完成了60例晚期冠心病病人心脏移植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其领导制定的抗免疫排异方案使得我国心脏移植患者五年存活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并体心脏移植,提出了“生物辅助泵”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概念。进行了国际上首个冠状动脉搭桥联合细胞移植治疗陈旧心梗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随机双盲研究。其研究成果被列入美国ACCF/AHA心衰治疗指南。
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冠状动脉搭桥联合心耳、心肌块移植、大网膜包裹技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病人。提出国人治疗危重症冠心病的共识方案,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二、完成了各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在国际上首创了“一站式”复合技术治疗肺动脉闭锁、房间隔缺损合并动、静脉畸形的新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双流出道重建”(DRT)治疗复杂大动脉转位的新术式。连续3年受邀在美国胸心外科协会(AATS)年会上报道该术式及其临床结果,并受邀在该协会主办的《胸心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图谱》(Operative Techniques in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一书中发表手术图谱,作为首个中国人发明的手术列入美国医师培训教程。
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左心室辅助装置“中国心”―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为广大治疗终末期或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带去福音;拓展了中国冠状动脉搭桥微创手术领域,引领并推动了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2018年胡盛寿团队研制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用于救治三例危重患者取得成功。该技术填补了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标志着阜外医院在尽力衰竭治疗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展中国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注册登记研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多中心心血管外科的数据库系统;带领外科团队完成心脏移植约900例;领导制定的抗免疫排异方案使得中国心脏移植患者五年存活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并体心脏移植,提出了“生物辅助泵”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概念;提出国人治疗危重症冠心病的共识方案,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三、胡盛寿院士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心血管疾病主流SCI杂志上,如《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Stem Cells》《J Thoracic Cardiovascular Surgery》《Ann Thoracic Surgery》等。
人才培养先后培养18名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
主要著作主编《冠心病外科治疗学》《临床微创心脏外科技术》《心脏外科手术集》《今日心脏血管外科学》等专著4部。
期刊论文连续发表论文30余篇
获得荣誉
1990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
2001年,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0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2005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06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9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0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