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伟(美术家)的个人简介
郭大伟,出生于1951年,字凡夫,男,吉林怀德人(现公主岭市),斋号,高粱斋、丁庐。因受父辈影响,自幼喜好绘画。早年受到东北画家戈沙、孙文铎的培育,六岁即有作品发表。70年代停顿。八十年代末重拾画笔,成为著名山水大家梁天柱的入室弟子,专攻山水。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石油管道局党委副书记,中国石油审计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石油管道美协主席。
人物经历
1951年生于吉林怀德(现公主岭市),长于长春。
1964年考入吉林省实验中学
1969年1月赴农村插队
1970年以民兵身份参加“八三工程会战”,即东北输油管道建设。
1971年正式成为石油管道职工,当过司泵工,电影放映员,基层团委负责人,宣传干部
1975年调管道局工作。担任过党委办公室秘书、科长,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
1990年任管道局党委常委。
1993年任局纪委书记。
1994年任局党委副书记。期间曾兼任过涩宁兰、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的党工委书记。
2006年1月调中国石油审计服务中心任党委书记兼副主任。
1989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01年受中石油集团给予的行政记大过处分。
郭大伟曾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编著《现代企业管理行为》,主编:《企业效益开发与基础》、《基层站队(车间)思想政治工作》等。与学者尹毅夫、李景元合著《组织行为理论多维探源与应用》
1990年起任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石油管道美术协会主席。
2011年退休后策划中国管道万里行采风创作活动。花甲之年自驾车,重走自己近40年参与建设的数万公里输油气管道,完成画管道,写管道,拍摄管道的夙愿。
1951年出生在一个新旧文化俱存的家庭。祖父在上个世纪20年代作过地方法院的法官,有旧学底子,擅长书法。父亲学过建筑,在大学一年级时加入邓华领导的辽吉军区,参加了辽沈战役。解放后短暂地作过建筑公司的经理,后来,长期从事报纸杂志的编辑工作。受父辈影响,郭大伟从小就喜欢绘画。为了得到良好的培养,在不到六岁时,父亲就每天送他到戈沙、孙文铎的工作室学画。画素描,画色彩,每日半天,几乎风雨不误。周末则经常随戈沙外出写生。这种情况持续到1964年,他考入吉林省实验中学,需要住校时才终止。
1969年1月,他成为插队知青。
1970年8月,他参加了东北八三工程----即大庆至铁岭的东北输油管道建设。开始的时候挖管沟。因为一份总结写得不错,被借调到指挥部政工组临时工作。
1971年6月,管道投产前夕,正式获得招工,成为吉林输油管理处的职工。他先后做过司泵工、电影放映员、宣传干部。
1976年,他上调到中国石油管道局机关工作。作过党委办公室的秘书、科长,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91年在管道局党代会上当选为党委常委。1993年初任局纪委书记,1994年任局党委副书记。2006年,调北京总部,提任中石油审计中心党委书记。
成就荣誉
他在石油行业服务了40多年,多半在行政领导岗位上,几乎与绘画没有任何联系。其实,他骨子里是个画家。新华社记者吴平在采访他时问:您为什么喜欢绘画但放弃了绘画?
他回答说:你看科隆大教堂,是教堂伟大还是里面的绘画伟大?你肯定会被辉煌的建筑打动。你在故宫是宫殿伟大还是里面的卷轴画伟大?你可能会对卷轴画忽略不计。
他参加管道建设时,我们国家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管道都没有,他们的目标是要让管道在全国连成网,现在,我们国家有了八万多公里干线,这种豪迈是有诱惑力的。管道生涯不影响他把绘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没有放弃绘画,只是没有把绘画作为职业。
其实,这种回答,仅仅说了一半。他放弃绘画,还有着时代的无奈。祖父的所谓历史问题曾经使他备受压抑。父亲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也曾经历过政治风险。在文化大革命中兴建的东北管道,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注和控制下,几乎屏蔽掉当时政治运动的干扰,成为精忠报国者的乐土。在管沟里挖土时他就预感到在这里可以安心地施展才干。
于是他踏踏实实地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
他几乎成为管理专家。
他先学中文,很快就不满足,他又到中央党校学习经济,到武汉工业大学学习管理,在40多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研究生课程,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他将36万字的学习笔记整理成《现代企业管理行为》一书出版。他主编了《站队车间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效益开发与基础》等。他专心做着企业管理者的事情。他曾主持和参与了企业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甚至为之付出代价。2001年,为了给12000多名有偿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多发补偿金,中石油集团给了他记大过的处分。他也曾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中南海受到总书记的接见。
他终究没有放弃绘画。闲来无事他会画画,身处逆境时也会画画。他说,画画真是排遣心中块垒的最好办法,一画画,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宠辱不惊,其实哪里知道,在应该烦恼时,他画画去了,你奈何不得他。
画画成了他的一种生存方式。
80年代,他发现石油企业竟然有美术家协会,有组织画展,他就送了两幅参展。画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和“松下问童子”。行家看了说,你这是童子功啊。结果活动多了起来,画展培训写生,他就都参加了。后来他成为中国管道美协主席,再后来,他成为中国石油美协副主席。他请王颂余、白庚延、王文芳、霍春阳、王镛、李孝宣来企业指导,连靳尚谊、詹建俊、王仲、闻立鹏、水天中、朱乃正等等都请来了。他还到天津拜访过孙其峰、孙克刚这样的老先生。这些老先生知道他参与了数万公里的管道建设,都羡慕他走了万里路,这是文人的追求,更是山水画家的追求。他们说,你应该画山水啊。他自己也不知不觉对山水产生了兴趣。他开始临习范宽、王蒙、龚贤、石涛、石溪、董其昌、王原祁……后来他对黄宾虹发生了兴趣。
一次在一个杂志上他看到了梁天柱的画,惊讶得不得了,他觉得那才是活着的黄宾虹。他决心拜师。
他托人帮助引荐。人家说,找不到。他不收弟子。他性情古怪 ……他找到青岛出版局长徐诚,徐说,我送你先生的画?他说,我不要画,我要拜师。徐诚为难了。第二天,他去逛画廊,在一个店面前看到一幅对联,他问营业员,营业员说美工写的,他就去见美工,说他的字像梁先生的,他说先生的画笔力奇雄,钢筋铁骨。那美工说:想见?于是领他到家,原来那美工竟然是先生的女婿。
梁先生家,四壁都是自己的画作,灿烂夺目,他见了很激动。原来先生是极平易的人,在他的册页上题“真诚相见”。第一天给他讲老庄,第二天讲京戏,老先生学的程派,竟然可以登台演旦角。先生给他讲京剧的虚实关系与中国画的关系。他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了。有一种不见则已,一见惊魂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过去学画问法不问理,粱先生讲的是理,讲的是大法。他就正式向先生行了磕头大礼……成为入室弟子。
梁老的画激情奔放,笔墨苍茫,天真烂漫,有法无法。他把敦煌艺术的流韵和色彩融入画中,令人耳目一新。张汀先生评价他是“陈子庄黄秋园之后的第三大发现”;王鲁湘称之为“深远、博大、奔放的齐鲁文化”。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说:“梁先生的画随意、自然、毫不造作,就是拿到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卢浮宫博物馆也毫不亚于马蒂斯、毕卡索等人……”。梁先生还被刘勃舒聘为国家画院前身、中国画研究院唯一的院外画师。
跟梁先生的那些年,他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中国画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懂得了中国画与太极和阴阳五行等中国古老哲学理念的契合。
郭大伟的画,自觉不自觉地走入文人的画境。笔墨灵动,意境高远。有时沉静,有时苦涩,有时松秀,有时深厚。有一种文学式的丰富性。这显然与他从事企业领导工作的阅历有关,毕竟,他经过了历练;
他好读书,有时写写散文样的文字,偶尔会写画论。他认为中国山水画家采用的散点透视,并不是简单地描绘眼前看到看不到的景色,而是描绘心的流动。在画面中,画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流动的轨迹叫做气,其流动的状态很接近太极图中分割黑白的曲线。气,也可以理解为黑白间的交会线。他的画执着地描绘他心中流动的曲线。他也据此感受“天人合一”。
2011年退休后,他策划中国管道万里行采风创作活动,花甲之年自驾车,重走参与建设的数万公里管道,完成画管道,写管道,拍摄管道的夙愿。
他说,古人总是将绘画和走路联系起来。认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丘壑内营,为山水传神”。这里不光是积累见闻,更多的是体悟人生。他说,他的人生经历十分普通,但是,也经历过生死名利的考验。20多岁时一座五千立方的储油罐着火,他竟然拎着一只小小的灭火器冲到罐顶,不知怎么竟然死里逃生。70年代的大会战,他身边倒下了不少的年轻人,当他在为他们痛苦时,发现参加追悼会的不少人依然有说有笑。你不能说他们太无情,人大都生活在自己的状态之中不能自拔,那些懂得关照别人的人才更加伟大。在极左思潮盛行时,他曾经以微薄之力保护过比他更天真更年轻的人。当兰成渝(兰州―成都―重庆)输油管道修通庆功时,他为没有死一个人流了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他感慨,我们终于学会了关照生命。
人对生命的体验才是真的财富。
他说,我们将能放下作为大境界,对生死没有体验的人谈什么放下?!绘画要追求随心所如,天真烂漫,巧拙化境,实在是靠能放下。
他给自己写过一段话:国企高管二十年不以位忧;痴迷绘画五十载顺机求变。常逢逆境不自知,宽厚若愚;总以山水得自在,暗合太极。他是这么审视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