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属辉的个人简介
何属辉,四川蓬溪人,号韵墨堂主,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书画部总监,中国世纪大采风书画院理事,中国国画艺术研究院创作室主任,中国水墨山水画同盟研究院院士,《采风中国》杂志书画部总监,师从书画名宿夏齐树、欧至元潜心学习国画,并获著名书画家曾来德、李小可、卢禹舜、贺辉才等师友的悉心指导。人物生平
何属辉出生于书画之乡四川蓬溪,天府之国的巴山蜀水蕴育了这位天赋奇高的艺术家。他自幼双亲过世,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贫寒,并没有消磨他求学的意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更是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几十年间,书画相伴,耕耘下辍,用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造就出了一个精彩的艺术人生。
他的书架上不仅堆满了艺术类的书籍,而且还有文学、散文、历史、人物传记,他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技法很重要,但同时还要吸取历史人文上的营养补充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作品更有思想性、灵魂性,更能贴切生活与人产生共鸣。
他说:画家的品格一定要真诚。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自然。艺术行为是一种手上的体力劳动,同时又是思想和精神的表现。这两方面都需要自己倾心投入与修炼,不得敷衍和懈怠。
创作的过程,是从生活和自然中撷取灵感,经过思维意识的加工,用笔墨语言抒于纸上,抒于笔端。因此中国山水画也因人生观不同,自然观不同而阐述出山水观的不同。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华文化意蕴,文脉,亲近自然而又敦厚博大,清澈明澈之境界。
他立足于生活体验上的心灵触动,着力于以自己修养为依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掘。他非常重视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趣味、情绪等主观因素注入作品的创作中。他也十分重视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拓展,重视对客观现实和艺术本质的体悟。
他为人质朴、率真,在艺术上孜孜不倦,不断追索。其笔下的祖国 河山雄伟、壮丽、开阔,其描写自然景观与运用中国传统笔墨语言十分融合。他用笔方式灵活而松动,笔下的画,山与树,山与云水的处理都十分得体和谐。他住巴蜀,登太行,临秦岭,游太白,历十渡 ,攀黄岳,畅游富春,问道崆峒。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融在其中,乐在其中,悟在其中。使他的山水画强烈的融入了时代的脉络,蕴于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赋予山水作品更多的精神气质。在他灵动的笔下,山有了骨,云有了韵,水有了情。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画面充满着自然形于意境的气韵。
对于他来说,绘画是一种结缘天地,寄托情怀的畅叙方式,在“游山玩水”的悠然情境中可以品味生命的价值、觉悟人生的意义。他努力把自己的审美认识和理想践行于绘画中去,追求温馨恬然,宁静空灵的艺术画境。他的山水画注重笔墨韵味和画境的营造,努力以“清”、“幽”、“润“的绘画品格为追求。他所到之处,寻师访友,与国内书画界许多名人大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中领悟感受到艺术的真谛。
何老师说,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真正融入大自然,才能深切理解传统,使传统为我所用。笔底才会出现活泼洒脱的画风。应以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想象。把生活与自然在自我的感知下概括、提炼,把艺术与人生融为一炉。山水画贵在生动,贵在鲜活的山川气息,凝聚了自己的心血,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个人作品
在技法方面,他十分重视传统技法的学习,深究精研中国画的学脉, 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写生体验的活泼认知来加强帮助自己作画探寻上的定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观。中国山水画它包含着大自然之宇宙精华和艺术家之情意的和谐统一,并显现出一个艺术家通过作品来把握作为宇宙本体的自然之“道”的心理轨迹。山水画的境界在尺幅之内有万里之势,要将这种宇宙自然浓缩于笔下。故而要多练笔法,运用好笔墨也很关键。笔墨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既是语言又是精神。笔墨是中国画的安身立命之本,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和技法规范,笔墨还是中国画的灵魂再现。所以笔墨山川的气势精神正是画家情志襟抱的表现,是审美主客观的作品的融合。
古人绘画中有一个关于静的东西,所谓在画静中参悟。在静里传达奥 秘和无穷的意境,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他常在作画前聆听音乐的优美旋律。从悠扬的乐曲中激发一种艺术创作的欲望,有时坐在画案前静思良久,任凭自己的思绪在艺海中远航。他说把自己的情绪心态保持到一个很好的创作状态,也即是用心用情感去泼洒一个水墨雅美的画面。在他的笔下得以自然体现,也反映出他不俗的审美文化态度,他的山水画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意象颇具现代精神,是现代人对现代山水的一种寄托情感的触动。
“为艺术而生。”他言道。他有幸结缘书画艺术,也 将是一生所爱的追仰。中国山水画自五代两宋以来,一直占据着画坛的重要地位。从其开始,交汇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意识,并成为一种精神意识的形态,但山水画其实也是画家的个性、气质、修养、悟性的载体。他的山水画赋予画中山水独具魅力的文化意义,努力在笔墨作品中表达雍容大度的宁静之气,这是一个画家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