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炯

时间:2024-04-20 09:54:40编辑:小简

黄炯的个人简介

黄炯(1970.6--)汉族,上海人。全国权威知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博文物鉴定检测中心专家,文博副研究员,北京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文物的鉴定、研究工作;现为上海收藏协会,上海收藏家学会副理事,上海鉴定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上海收藏家协会会员,上海社科院考古学负责人,多次参与知名电视节目录制,经常参加各类大型学术研讨及鉴定交流,三十年来成就斐然。参加各地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经验丰富,被多家知名拍卖公司聘为首席鉴定专家。 近年来,曾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文物公司等单位的多位知名文物鉴定专家到西南各地进行鉴宝活动,与各收藏界人士不断的交流,了解各地方文物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个人经历

黄炯(1970.6--)汉族,上海人。全国权威知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博文物鉴定检测中心专家,文博副研究员,北京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文物的鉴定、研究工作;现为上海收藏协会,上海收藏家学会副理事,上海鉴定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上海收藏家协会会员,上海社科院考古学负责人,多次参与知名电视节目录制,经常参加各类大型学术研讨及鉴定交流,三十年来成就斐然。参加各地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经验丰富,被多家知名拍卖公司聘为首席鉴定专家。 近年来,曾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文物公司等单位的多位知名文物鉴定专家到西南各地进行鉴宝活动,与各收藏界人士不断的交流,了解各地方文物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工作上,先后兼管过瓷器、书画,玉器,杂项,精品库文物,瓷器修复室,以及建立,统计,管理过各类文物总帐,参与整理、鉴选本单位的一二三级品文物,编写藏品档案,以及接待,布展,讲解等工作。对辽、金、元、明、清瓷器,玉器、青铜器、杂项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甘肃省博物馆助理研究员,上海收藏家协会会员,东方电视台艺品生活栏目特 聘鉴定师,上海对外交流文化中心特聘书画师 ,中华文博协会特聘鉴定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器具考古研究及鉴定工作。

收藏理念

重材质,追求精品至上。收藏古玉先识和田料,非和田料的古玉不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器是收藏之首选。

鉴定辨伪

认为最好的老师是真品;最好的专家是“货比货”;最好的方式是将藏品“曝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径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循规律抓特征;最尊崇的是收藏“实战”经历和经验,拥有个人的丰厚开门藏品,有对藏品“以身体之”和“以血验之”的研究经历和真切感悟,有拿自己的“实战”经历和藏品说事的底气和实际行动;研究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是器物的“材质”、“老化”、“次生”态质变化和“痕迹”等课题。

行为准则

严守道德和诚信底线,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践行“阳光”鉴定,不参与市场行为,不从事“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情鉴定或利益鉴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客观,公正,严肃审慎地发表鉴评意见,说真话,不说假话。用自己的收“实战”经验、眼力、知识和经得起检验的道德和诚信行为,服务并取信于服务单位和个人。

生平事迹

1998年,获得上海地区“书法家、美术家”称号。

1999年10月,成为甘肃省博物馆助理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实习基地鉴定师。

2000年出版《浅谈汉印印制》,针对汉印文化与篆书文化艺术形式的剖析,见解独到,言辞精准,广受业内好评。

2004年成为上海收藏家协会会员。

2006年担任上海对外交流文化中心特聘书画师,同年获得上海古玩鉴定机构颁发的《古玩鉴定师》资格证书。

2012年3月担任东方电视台艺品生活栏目特聘鉴定师,同年担任中华文博协会特聘鉴定师。

黄炯解读元青花

黄炯解读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从“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到拍卖场上的疯狂,不到百年时间内,元青花的地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由此有了这次空前的团聚,穿越了沧桑,73件元青花同诉14世纪的一段传奇。

标准器的集中亮相元青花真正纳入人们视野与第一标准器的亮相有关。

1929年,英国学者霍布逊(R.Hobson)在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藏品中发现一对从福建华侨吴赉熙手中购得的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专家黄秀纯介绍,这对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为何流落国外。

这中间不得不提到的是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还是1929年,吴原本打算将这对青花云龙象耳瓶送到琉璃厂的古董店出售。然而其中一只瓶子颈部的题记却让所有的古玩商都不敢接手。原来,在这只瓶子的颈部,蕉叶纹空白处书有6行62字的青花楷书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诚乡德教里荆唐社奉圣……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文中的纪年款识“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顺帝时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常识:“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几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将这一瓶子定为赝品。

或许因无奈,或许因气愤,吴赍熙将这对瓷瓶带到英国,并卖给了一个叫大维德(Percivsl David)的人。这才有了英国学者霍布逊的新发现。

作为英国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陶学家霍布逊,首先对瓶颈上所书“至正十一年”的年号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眼前一亮: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我――一个外国人来改写。霍布逊当即发表文章。

然而,霍布逊对元青花的发现基本是束之楼阁。以至于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罐还被定为明代正德年产品(后来改为元代,现藏大维德基金会)。

20多年后,也就是1952年,美国学者弗瑞尔美术馆馆长约翰·波普(John Pope)又以这件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阿塞拜疆的阿尔德比勒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普·撒莱宫殿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他青花瓷器进行了深入的类比研究,确定了数十件原来划归为明代的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并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才渐渐进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内。

鉴定专家黄炯指出,不要说清末,即使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多数人还没有元青花的概念,而学界也只是零星的讨论,“对于青花瓷一般的说法是认为明洪武、永乐阶段。”

而如今,至正型和非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几乎成了元青花分类的一大标准。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第一标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瓷也找到了更多的代表器型姐妹。首都博物馆陶瓷专家王春城指出,此次展览中,就是一次标准器的大亮相。

其中,出土于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的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就是一典型。这件八棱带盖梅瓶高达51.5厘米,形体巨大。

伊朗吹来异域风情

元青花已将外销纳入了制瓷工艺中,为了适应外销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这些异域型元青花多为花口大碗、大盘等。此次从伊朗国家博物馆借展的6件外销异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国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国家。王春城指出,根据出版物来统计,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现收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口径46厘米,王春城解释这么大的口径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地区的生活习惯而制作的。

青花瓷以鲜活、艳丽、明快在元代瓷器中独树一帜。素胎勾勒、钴料呈色、釉下彩绘,从中原文明中汲取养料,又吸纳草原的豪情,更蕴含着异国的风韵。但它的天价比它的特色更吸引眼球。元青花为什么这么贵?这还要从元青花的家世说起。

上一篇:嘉伦

下一篇:纪泽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