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赛珊

时间:2024-04-17 04:44:42编辑:小简

郭赛珊的个人简介

郭赛珊(1938年10月24日-),女,生于福建莆田,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专家。

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内科疑难杂病、妇科病、抑郁症、不孕不育等疾病的诊治,以及肿瘤术后及放化疗期间治疗。

人物经历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

教育经历

196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

1960年-1970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1971年-197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

1972年-197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

1975年-1988年,师从著名中医祝谌予教授,继承整理其学术思想。

1979年-1980年,北京高级中医师资格进修班干部。

工作经历

1976年至今,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组组长。

1978年-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中西医主治医师。

1985年-1990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教授。

1989年-1990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中医科副主任。

1991年-199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中医科教授、主任。

1996年-1997年,美国圣安东尼奥德州大学汉方医学研究所访问教授。

擅长领域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糖尿病及其合并症、高粘滞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的视网腊病变、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病及周围神经病变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对极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溃疡病、肝炎、干燥综合征、心胸血管病、性功能障碍、妇科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老年性骨关节病、皮肤湿疹及下肢静脉炎、栓塞等治疗均有显著疗效,并积累了许多有效方药。

学术思想

郭老师认为,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糖尿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都主张个体化治疗。即首先从基础治疗(精神调节、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做起,未能达到治疗目标时才使用药物治疗。中医和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都是肯定的。基础治疗后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应用西药(包括胰岛素)毋庸置疑,但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各项病理指标及延迟糖尿病井发症的发生方,中医具有很大优势。如饮食治疗方案的制定不仅要体现西医糖尿病营养学的原则,也应符合中医辨证施食的理论,按食物的性味辨证施食,施膳,若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或有糖尿病并发症出现时,应及时、规范地用西药将血糖控制在达标的水平内,同时辅以中医辨证沦治;而当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加大胰岛素用量不能改善病情,或虽血糖控制平稳,但许多临床症状仍很突出时,就应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解除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再根据病情合理应用西药。对于一部分血糖控制理想的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介入可以减少甚至停服西药。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专家

学术兼职

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北京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北京中医药研究开发学会理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北京协和医院女教授协会名誉会长

国际华夏医学会顾问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目前承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的科研任务。

项目成果

先后完成了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课题4项,参加的课题获成果奖3项。

1.“血液流交学指标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获1990年协和医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二位。

2.“治疗糖尿病新药金降糖片的研究”获1993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临床研究主要参加者。

3.“西医高等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尝试”获199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主要著作

参加著书7部,其中主编的《祝谌予临床经验集》获得1995年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主编《祝湛予临床经验集》《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副主编《实用中西药临床治疗手册》

参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期刊论文

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

“金降糖片治疗气阴两虚火旺型糖尿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中西医结合学术会优秀论文奖,并获199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术杂志优秀论文三等奖。

“降脂中药片对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甘油三脂、6-keto-PGFlα及TXB的影响”获得1991年中西医结合优秀论文奖。

主要论文有:

1.郭赛珊,梁晓春,祝谌予,陶丽华,王琰.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糖尿病血瘀证病人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影响[J]. 中医药研究,1989(03).

2.郭赛珊,梁晓春,洪光,王培珊,王香定,季元,郭赛琪,王琰,陶丽华,祝谌予. 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人的舌质及全血粘度的变化[J]. 中医杂志,1989(02).

3.赛珊,梁晓春,祝湛予,王琰,陶丽华,郭赛琪. 糖尿病人红细胞可滤过性的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1988(05).

4.梁晓春,郭赛珊,王香定,孙懿珍,沈瑛,姚富英,谢明智,申竹芳,刘海帆,刘京. 金芪降糖片治疗气阴两虚火旺型糖尿病临床及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0).

5.郭赛珊,梁晓春,王香定,张孟仁,史泽,张延华,祝g. 降糖中药片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05).

6.陈玉碧,郭赛珊. 糖尿病与过氧化脂质和超氧化物歧化酶[J]. 医学研究通讯,1992(12).

7.梁晓春,郭赛珊,张孟仁,王香定,徐惠媛,张延华,肖殿模,王小鲁,张俊宝. 降脂中药片对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6-keto-PGF1α、TXB2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01).

8.郭赛珊,张孟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举隅[J]. 山西中医,1991(03).

9.梁晓春,郭赛珊. 肾虚、衰老与自由基的关系以及补肾药对自由基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08).

10.郭赛珊,梁晓春,殷凤华,王香定,郭赛琪. 糖尿病患者小腿血流量测定及活血化瘀法治疗对其影响的观察[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1).

11.郭赛珊,陈玉碧,梁晓春,王香定,张宏,孙仁宇. 仙贞片对肾虚血瘀Ⅱ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SOD、血清LPO及血脂、血糖的影响[J]. 中医杂志,1995(05).

12.张家庆,郭赛珊,何国芬,梁晓春,熊曼琪,朱章志. 关于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01).

13.梁晓春,郭赛珊. 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思路与方法[J]. 中医杂志,1999(01).

14.申涛,郭赛珊. 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的研究概论[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9(01).

15.申涛,郭赛珊,梁晓春,王琰,陶丽华. 中药仙贞片对气阴两虚兼肾虚血瘀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07).

16.潘明政,郭赛珊. 糖尿病证型及其实质的临床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02).

17.郭赛珊,田爱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验案一则[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04).

获得荣誉

2008年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郭赛珊名医工作室”获得“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

出诊信息

每周三下午(特需门诊)

上一篇:胡梅

下一篇:官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