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王咸的个人简介
胡景王咸(姚平子长子)、原《浙南日报》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温州市首任市长.
基本内容
生于1917年,鹿城区人,是温州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浙南游击纵队第一副政委,温州和平解放谈判我方的首席代表。解放后曾任温州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杭州市委副书记、温州地委副书记兼温州市委书记等职,1987年病逝于杭州。他由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成长为马列主义者与浙南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是浙南广大革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之一。 从2002年5月开始,我们着手搜集胡景王咸 遗文,准备编辑《胡景王咸 文集》。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征集了20多万字,就是这本书。 胡景王咸 早期的文字散见于多种报刊上,将近70年过去了,有些报刊残缺不全,他的一些文字可能湮没无迹。但以结果来看,遗漏的不多。 文集里的文章可以分为4组。前6篇为第一组,是1935年至1936年的作品;接下去28篇为第二组,为1938年至1940年的作品;后面的7篇是抗日战争后期至1950年的报告、宣言和工作总结;最后5篇,是他离休以后写的回忆录。每组文字各有不同的特色。 第一组文章中的第一篇,是收集到的胡景王咸 最早发表的作品,那时他才17周岁。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掀起了抗日救国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胡景就是温州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苦难的祖国使胡景政治上早熟,这一组文章视野广阔,他关注破产的农民和在社会底层的工人,关注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现象,关注学生运动和世界大势。篇篇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情操在文中随处可见。其次是扑面而来的“平民情结”。胡景出身世家,但他却十分关注社会底层的农民与工人,有着强烈的对人世的不公充满愤慨之情的正义感。 此外,他宣称,“我们不需要口号,只要脚踏实地的干一番,不妥协地干一番”。他以自己一生的历史实现少年时的承诺。 第二组文章写于抗日战争初期。在民族矛盾为主的情况下,国内的斗争仍十分复杂,有时很尖锐。写这一组文章时,胡景已是中共温州支部和永嘉县委的成员,是个自觉的革命者。文章所透露出来的,已经不是朦朦胧胧的“平民情结”和冲动激昂的正义感,而是鲜明的“人民本位”、“国家民族本位”的立场了。这组文章涉及面极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工潮、学运、交通、教育、外交以及人民日常生活,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而且还有对历史及各派政治力量的评价、对时局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前途的预测。这是一组颇为精彩的政治社会评论。这里举几个例子,以窥全貌。 文中不乏精辟的警句,如“抗战犹如一面镜子,把政治的美丑都照露无遗;抗战又如一条无情的鞭子,为了政治配合抗战的需要,推动政治向前迈进。”这句话,在今天看来,都还新鲜有活力。又如论战局,具体细致地分析敌我态势和可能的发展,几乎像是沙盘作业,敌人在哪里,将如何行动,我军在哪里,又将如何行动,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怎样保卫大温州》中一段文字,很引人注目:“保卫温州必须要建立温州抗日根据地……瓯江南北、丛山峻岭,南连南雁荡山脉,北连北雁荡山脉,为一天然的良好游击区,我们只有建立这里的抗日根据地,才能消除保卫温州、进退自如这一严重问题……在温州第四、五、七、八、九等区,地多高山,形势险要,民性强悍,勇敢善战,民间枪支为数众多,因此,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一个抗日根据地。” 这里所说的五、七、八、九区,即俗称西楠溪的山区。四年以后,就在这里,胡景是新建立的中共瓯北县委的县委书记,而且真的从组织民兵入手,建立了抗日游击队,这个地区,也成了隐蔽的游击根据地(当年叫基本地区)。这些,在他22岁的时候,仿佛已经胸有成竹了。 这一组文字,全部发表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报刊上,有几种杂志,是抗日团体和进步的文化人主持的,但大部分是国民党把持的,如《浙瓯日报》,官方立场非常鲜明。当年还有一个“图书审查委员会”,所有出版物在付印之前,都要经过审查。正因为如此,对当年一些事件、人物的评价,留下了不能“畅所欲言”或“言不由衷”的痕迹。 这一组文章中,凡是发表在《老百姓》上的,文字都很通俗,力求口语化,与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的不同,他是讲究实效的有心人。 第三组只有7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44年到1950年。这一时期,他先后任中共瓯北县委书记,瓯北中心县委书记、永乐人民抗日游击自卫总队政委、浙南特委宣传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温州军管会文教部长、温州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而且,上面好些职务是同时兼任的。军书交驰,政务繁剧,没有工夫写文章了。这一组几乎全是“工作文件”。 第四组文章就是最后的5篇,是他在离休后写的回忆录,内容从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到1949年温州解放,纪录了他上半生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实事求是,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一如他的为人。他的文章简洁练达流畅,在平铺直叙之中见工力,老报人,老作者,多年锤炼之笔,在这里见出工夫来了。 《胡景文集》全是第一手资料,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地方史、军事史、学运史的宝贵的素材。 温州的学生运动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主力是中学生,因为很长时间温州没有大学;二是与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这两点,在胡景身上,在这本文集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从这一个侧面来看,胡景王咸 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典型。从这一滴水中,看到了民族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