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姬芒

时间:2024-04-16 04:56:22编辑:小简

黄帝姬芒的个人简介

黄帝姬芒,男,姓姬,名芒,号轩辕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首任帝。姬芒的祖父是少典轩辕氏十三任大酋长姬连邦,他的父亲是十四任大酋长姬邦卉。姬芒于邦卉十五年(戊寅,前4543)出生在兴和(今内蒙乌兰察布市黄旗海东南),兴和是他母亲的封地,姬芒少年时代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青年时代来到父亲身边,一直追随父亲南征北战,是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的得力助手。

介绍

公元前4514年,少典轩辕氏十四任大酋长 姬邦卉突染重病,救治无效去世,姬芒在族人的拥戴下继承了大酋长之位。   姬芒即位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以武力威胁炎帝神农氏,迫使八任帝姜榆罔交出管理天下的执政权。炎帝神农氏此时国力衰弱,无力与轩辕氏抗争,八任帝姜榆罔只好交出帝位。于是,姬芒便在原涿鹿城以北重建都城,仍命名为涿鹿城。是年秋天,姬芒正式在涿鹿城称帝,建立黄帝轩辕氏政权,自号黄帝。   黄帝降封神农氏八任帝姜榆罔于卢氏城(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姜榆罔不肯受封,率族人迁居于江南茶乡(今湖南株洲市茶陵县),以医为业,终老于江南。   炎帝虽然退位,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还有许多部落不肯服从黄帝,黄帝姬芒只好继续领兵征讨。据《史记》记载:黄帝东征到达过东海,蹬上过丸山(今山东潍坊市西南);西征到达过崆峒(今甘肃定西市岷县西),蹬上过鸡头山;南征越过长江,蹬上过熊山和湘山(在今湖南境内);北征驱逐荤粥(匈奴),大会诸侯于釜山(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岱镇窑子头村);“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帝王。   黄帝“合符釜山”,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的国家基础,他首创了分封诸侯、设职立官、统一政令、分散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   “符”是一种玉制的圭版,原是氏族社会早期巫觋族长用来测量(规、矩)日影长度的量天尺,是权力的象征。是氏族首领身份和地位的证件。“合符”就是把原来各部落首领手中的“符”收拢到一起,然后共同拜祭,再根据每个部落首领功劳的大小,赐以不同等级的符圭,使他们受命于黄帝,独领一方。黄帝“合符釜山”就在今河北张家口,如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釜山顶会盟石遗址犹在。   釜山会盟后,黄帝专门设置了负责处理国家政务的权力机构,称作朝廷。黄帝政权设置的朝廷官员有“六相二史”。六相是:风后、太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二史是:左史仓颉,右史沮诵。(《通鉴外纪》)   除朝廷官员外,黄帝政权还设置了我国最早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八级,即家、邻、朋、里、邑、都、师、州。八家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一州。(《通鉴外纪》)   黄帝政权首创“五官制”。五官又分为上五官和下五官,上五官以“天象”为名,以“官”为号,称作:天官、日官、月官、星官、风官。下五官以季节为名,以“云”为官号:春官号青云,夏官号缙云,秋官号白云,冬官号黑云,中官号黄云。此为五官制。   黄帝任命斗苞为天官,掌管观天器(授规);命羲氏、和氏为日官;命常仪为月官;命鬼臾(ou)为星官;车区为风官。   帝芒四年(辛亥,前4510),黄帝姬芒封东夷少昊氏于西部的若水地区(今甘肃、青海、四川境内),但他又不太放心,担心他们背叛黄帝政权,便又把自己的儿子昌意降封到若水,赐姓为u,以监视少昊族的活动。   传说黄帝时期有过许多创造和发明。黄帝命宁封为陶官,制造出精美的彩陶;命赤将为木官制造出天子乘坐的“大络”车;命共造舟船,以通水路;命化狐建造宫殿,上达天神。黄帝自己发明了玉石兵器,大臣挥发明了弓箭,大臣夷牟发明了流矢。还有人发明了印染技术,能制造出有五种颜色的衣服;有人发明了凿井取水,使村庄可以远离河道。此外还有仓颉造文字,大挠作甲子,伶伦造乐器,嫘祖缫蚕丝等等。   当然,这些发明和创造未必都出现在黄帝时期,有的可能要早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如文字),儒家学者为了塑造一个万能的帝王初祖,便把远古时代的一切创造发明都记在了黄帝名下,使黄帝头上的光环更加耀眼。殊不知这是一种极为愚蠢的做法。任何有点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是在漫长的发展进化中形成的,任何发明创造都不可能一下子突然而来,除非是虚无缥缈肆意杜撰的神话!难怪西方一些学者否定中国远古历史,否定三皇五帝时代的存在,中国人自己都否定了祖宗的历史,把真实的历史改造成神话传说,还能够责怪人家不尊重中国历史吗?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天子”的人,他以武力夺天下,以文治服万民。九黎蚩尤氏政权当时是中国北方势力极为强大的政治集团,黄帝的父亲姬邦卉与蚩尤征战了十几年,最终才打败了蚩尤氏政权,杀死了三任帝蚩尤。但是九黎蚩尤氏部族依然存在,而且控制着冀北和冀东大部分地区。姬芒称帝后,改变了父亲一味地以武力征伐的做法,主动和蚩尤族言和,从而稳定了后方,使他能调动主要兵力征讨其它部族。   远古时代的居民有两大崇拜,即神灵崇拜和祖宗崇拜。崇拜神灵表现在对天、地、日、月、山川的虔诚祭拜,崇拜祖宗表现在对祖灵图腾物的信仰和敬重。这种信仰是质朴而纯真的,没有丝毫的政治目的。到了黄帝政权时期,黄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把神灵政治化了。黄帝政权把宇宙空间分成了三个世界,声称:天上为神的世界,地下为鬼的世界,天地之间为人的世界。人介于神鬼之间,生前行善者死后便可上天堂,生前作恶者死后就得下地狱。黄帝时期创造了许多神仙鬼怪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在民间流传下来,形成了我国远古时代早期的民间口头文学。   说到神话,我们不能不提及我国远古史书《山海经》。《山海经》成书年代约在商、周之间,其部分内容很可能来源于黄帝时期。但《山海经》是历史不是神话,书中记录了大量远古时代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书中看似荒诞的语句,都是用富有深刻内涵的上古符号文字记录。上古文字记录多以图腾符号书写,与商周以后的文字有着极大的差别。不了解上古图腾符号的寓意,就无法读懂《山海经》的内容。如今图书市场所售《山海经》译本,都只是把古文变成了白话,并没有译出《山海经》真正的内容。我们期待着有伟大的文史天才能够解读《山海经》,译出纪录真实历史的读本!   黄帝巧妙的用神鬼观念潜移默化地束缚了臣民的思想,使各部落贫苦的民众逐渐消除反抗心理,相信天命,安贫乐穷,不与富贵者为敌。   为了证明神灵的存在,黄帝姬芒曾多次登上华山、首山、泰山,设立祭坛,祭祀鬼神山川,主持封禅大典,虔诚礼拜天神。应该说,黄帝政权不仅用武力征服了天下,也用智慧赢得了天下。   在炎帝政权时期,人类虽然有了贵族和平民的差别,但并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大体上还是平等的。到了黄帝政权时期,这种平等完全失去了。黄帝在解除炎帝政权后,把原来一部分炎帝系的族人贬为“庶人”,庶人在国中没有任何地位。在灭掉九黎蚩尤氏政权后,又把蚩尤系的南北两大分支――南方的三苗族和北方的九黎族,称作“民”。“民”字古时作冥解,意即“愚昧无知,冥顽不化”,是最下等的居民,当时被贬称为“黎民”。   “庶人”和“黎民”是社会的最底层,黄帝族人把他们合称为“庶民”。而黄帝族人,不论贵族还是平民,皆称作“百姓”。《史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里的二十五子是代指二十五个宗族部落,这些部落里的人都是黄帝政权的百姓。“百姓”在国中享有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读书做官的权力,有自由迁徙的权力。   黄帝族的百姓不仅歧视国中那些庶民,也歧视边疆的其它部落和民族,称他们为“蛮人”或“夷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歧视。   黄帝政权把国人大体分为三个等级,即贵族、百姓和庶民。此时,除极少数有钱的贵族雇佣一些家奴外,基本上还没有被剥夺了人权的“奴隶”。百姓和庶民除居住地有所限制外,还都允许自由谋生。   姬芒三十岁继任轩辕氏大酋长之位,旋即称帝,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芒三十八年(乙酉,前4476),终年六十八岁。死后遗体葬在涿鹿山(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尊号黄帝。

建都开封

说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是远古时代华夏氏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后来在有熊建立氏族联盟,故又称“有熊氏”。他以“五行”中的土德为王,土为黄色,所以又称“黄帝”。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氏族联盟领袖。他做衣冠、造舟车、建宫室、制文字、务桑蚕、定算数、立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等,其功劳为后世所称赞,深受中华儿女的敬仰,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始祖”。

“说起黄帝,与开封还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开封u2018轩辕丘u2019一带是上古时期黄帝u2018中央之国u2019的u2018天地之中u2019,是轩辕黄帝称帝建都之地。以开封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是远古时期的u2018大荒之地u2019,也是华夏人文历史的发祥地。”3月18日上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研员、市古都学会常务理事韩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韩鹏说,据古籍记载,“轩辕丘”在轩辕氏首任黄帝姬芒称帝之前,是轩辕氏大酋长行政生活之地,在姬芒称帝之后,是轩辕黄帝的帝都。轩辕氏创造了居住的房子,即“室(宫)”,因此“轩辕丘”也称“黄帝之室(宫)”。《史记索隐》记载:“黄帝都轩辕之丘。”进一步说明“轩辕丘”为黄帝帝都。古籍中还记载,“轩辕丘”在古代“五行”的“中土”之地。

但是,关于黄帝轩辕丘的地理位置也有不同说法。民国时期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在《焦氏易林注?卷一?屯之第三》中有注释,说:“伏羲,都陈,黄帝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皇甫谧(生于公元215年,即东汉建安二十年;卒于公元282年,即西晋太康三年)曰u2018有熊,今河南新郑,非陈地u2019,焦氏时古籍尚多,或别有所据欤。”

从上述资料来看,西晋皇甫谧认为“有熊,今河南新郑,非陈地”。而这里的“陈地”,一是指淮阳陈国,二是指开封陈留。开封古称“留”,又曾属于陈国,故称“陈留”,淮阳陈国一带也曾归属过陈留。陈留是“陈地”没有疑义。皇甫谧说有熊“非陈地”的目的,意在强调说明“有熊,今河南新郑”。但是,尚秉和却对西晋皇甫谧“有熊在新郑”之说持保留态度,指出:“焦氏时古籍尚多,或别有所据欤。”意思是说,汉代出版《焦氏易林》时期出版的古籍很多,西晋皇甫谧说“有熊非陈地”或许有别的记载作为依据?尚秉和这种不肯定的语气,恰恰说明西晋皇甫谧没有交代,尚秉和也没有见到古籍记载“有熊,今河南新郑”的依据。

西晋皇甫谧明确否定有熊氏黄帝帝都轩辕丘在古代开封“陈地”,恰恰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黄帝帝都轩辕丘在古代开封“陈地”的说法。对人文历史资料考证发现,黄帝帝都轩辕丘在开封(古称陈留),即战国大梁的最早记载,反而要比西晋皇甫谧“有熊在新郑”之说早260年左右。

公元8年,西汉王莽新政时期著名的《新莽铜嘉量》铭文中有记载:“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大意是说:黄帝是我的初祖,他的美德惠及虞帝;虞帝是我的先祖,他的美德又辗转惠及(汉代)新朝。戊辰年(西汉初始元年)岁(木)星运行到大梁上空,北斗星斗柄正指向苍龙星系,天下安定,上天命我继承汉代赤(炎)帝刘邦的天下,拥有所有臣民,就像黄帝继承八世炎帝榆罔天下一样。

上述铭文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黄帝、虞帝的帝都不仅同在一地,而且都在战国时期的大梁一带。据唐代房玄龄《晋书?天文志》记载:“冀州于古,尧之都也。舜分州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属冀州。”可见,大梁(开封故称之一)在上古时期是冀州之地。“冀州”也称“中冀”,意为“天地之中”,与黄帝帝都轩辕丘的“中土”、“中央之国”同义。

据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吕氏春秋?季夏纪》记载:“中央土,中日戊巳。其帝黄帝。”东汉末训诂大家高诱注释说:“戊巳,土日。土王中央也。”又说:“黄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号轩辕氏。死,托祀为中央之帝。”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也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这些记载与西汉王莽《新莽铜嘉量》铭文记载的“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戊巳”为中央土,“戊辰”是农历龙年, 说明“戊巳”的“中央土”地,是“戊辰”之“土”、“龙”,即“黄(土)龙(帝)”居住的“大梁”之地。

约在唐代高宗时期编撰的《轩辕黄帝传》,是现存第一部最早、最完整的黄帝传记专书。据说,该书因为揭示黄帝帝都“轩辕之丘”在中原地区,对唐朝在西部建立帝都的正统性具有诋毁作用,因而被唐朝所避讳,成为禁书而遭到了封存。该书对“轩辕之丘”所在地有明确记载:“帝娶于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中“帝”,就是指建帝都于大梁轩辕丘的黄帝。

直到1908年,清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还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

其实,在华夏人文历史上,“西陵”应该是昆仑山的同义词。因为昆仑山本是天父天帝盘古、伏羲和天母天王女娲以及西王母女系部落天国的“天地之中”,而开封黄帝帝都在昆仑山地区的中东部。因此,自黄帝建都轩辕丘之后,也称西部的“昆仑山”核心地区为“西陵”,称昆仑山女系部落的后裔为“西陵氏”,称居住在“西陵”的天王天母女系部落的女娲后裔酋长为“西王母”。后来,作为“西陵氏”的炎帝及其后裔迁徙到了开封杞县东南的“西陵镇”、西平县的“西陵”,以及长江的“西陵峡”和湖南等地区,把“中央之国(简称中国)”的“中土”文化,即后来的中原文化,广泛传播到了大江两岸和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方。这明确告诉我们,黄帝娶西陵氏嫘祖的“轩辕之丘”,在昆仑山“中央之国”,即大梁的“天地之中”。

韩鹏说,多种史料记载表明,开封老城北部约8公里的“轩辕楼”北部一带,就是轩辕氏在昆仑山地区“天地之中”最早建立的黄帝之都“轩辕丘”,也是西晋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襄王墓中《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巡狩中原时曾经祭祀的“黄帝之室”。

上古时期,古人把夏至这一天在黄帝之都测量日晷“一尺五寸”的长度,作为确定“中央之国”、“天地之中”的基本依据,并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公元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监南宫说在黄河南北平地测量日晷及极星。这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准确的一次日晷测量。结果测得开封浚仪岳台(今开封西北)夏至晷长1.5微强、极高34.8度;而登封阳城,却测得夏至晷长1.48尺弱、极高34.4度。根据西周公旦《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上古时期“日至之景(一)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传统标准,开封浚仪岳台被唐朝确定为“唐之地中”,从而放弃了登封阳城为西周“地之中”的定论。

可见,天国、昆仑山、西陵、中土、中冀、中央之国、轩辕丘、黄帝之室等地名虽多,却都在以中原开封为中心的同一个地区,也表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帝都在开封,即战国时期的大梁一带。

黄帝与匈奴

炎帝虽然退位,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还有许多部落不肯服从黄帝,黄帝姬芒只好继续领兵征讨。据《史记》记载:黄帝东征到达过东海,蹬上过丸山(今山东潍坊市西南);西征到达过崆峒(今甘肃定西市岷县西),蹬上过鸡头山;南征越过长江,蹬上过熊山和湘山(在今湖南境内); 北征驱逐荤粥(匈奴),大会诸侯于釜山(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岱镇窑子头村);“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

由此 北征驱逐荤粥(匈奴) 可见,匈奴一族,不是炎帝神农氏子孙后代、也不是黄帝轩辕氏子孙后代,更不是少昊金天氏的子孙后代。

要说是,只能说是:昔日的匈奴游牧民族,如今已融入大汉民族,融入了所谓的“炎黄子孙”的中原文化氛围中。匈奴民族学习了中原文化,进步为文明的民族。

姬芒在位年表

(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4513(戊申)…………元年……   前4512(己酉)…………二年……   前4511(庚戌)…………三年……   前4510(辛亥)…………四年……   前4509(壬子)…………五年……   前4508(癸丑)…………六年……   前4507(甲寅)…………七年……   前4506(乙卯)…………八年……   前4505(丙辰)…………九年……   前4504(丁巳)…………十年……   前4503(戊午)…………十一年……   前4502(己未)…………十二年……   前4501(庚申)…………十三年……   前4500(辛酉)…………十四年……   前4499(壬戌)…………十五年……   前4498(癸亥)…………十六年……   前4497(甲子)…………十七年……   前4496(乙丑)…………十八年……   前4495(丙寅)…………十九年……   前4494(丁卯)…………二十年……   前4493(戊辰)…………二十一年……   前4492(己巳)…………二十二年……   前4491(庚午)…………二十三年……   前4490(辛未)…………二十四年……   前4489(壬申)…………二十五年……   前4488(癸酉)…………二十六年……   前4487(甲戌)…………二十七年……   前4486(乙亥)…………二十八年……   前4485(丙子)…………二十九年……   前4484(丁丑)…………三十年……   前4483(戊寅)…………三十一年……   前4482(己卯)…………三十二年……   前4481(庚辰)…………三十三年……   前4480(辛巳)…………三十四年……   前4479(壬午)…………三十五年……   前4478(癸未)…………三十六年……   前4477(甲申)…………三十七年……   前4476(乙酉)…………三十八年……

上一篇:何仁棠

下一篇:吉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