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世镛的个人简介
桂世镛: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经济战线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经济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桂世镛同志,2003年11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8岁。
基本资料
姓名:桂世镛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1934年2月生
籍贯: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个人履历
1935年2月生,浙江湖州人。
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0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工业计划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
1950年10月至1952年8月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材料管理训练班学习。
1952年8月至1956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工业计划专业学习。
1956年9月至1969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69年11月至1973年3月下放石油工业部湖北潜江“五七”干校劳动。
1973年3月至1977年7月借调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局、研究室工作。
1977年7月至1978年9月在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工作。
1978年9月至1982年10月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1982年10月至1987年3月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计委委员兼计划经济研究所所长。
1987年3月至1988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1988年6月至1989年12月任国家计委委员、秘书长,兼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9月起)。
1989年12月至1993年11月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90年7月),兼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1990年8月起)。
1993年11月至1994年7月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1994年7月至1998年3月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正部长级)。
1998年3月至1999年11月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兼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1998年5月免兼职)。
1999年11月至2001年2月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
2001年3月、9月相继增选为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人物生平
五十年代初,桂世镛从玉门油田考上人民大学,攻读“工业经济”。毕业后分配到科学院(即现在的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幸运地成为经济学家孙冶方的部下。因勤奋和虔诚师法孙冶方先生的治学精神,他的学术研究和经济理论得到长足进展,短短几年就拿出了一系列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又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如:六十年代初,他协助孙冶方先生起草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体制问题的核心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是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对企业也应该考核利润等。他曾作为马洪同志的助手,根据薄一波同志的要求编写了《工业七十条》的权威性很高的《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一书。他没有盲从苏联政治经济学中那种忽视经济体制的倾向,提出所有制解决之后,经济体制就是最大的问题。在所著《国营工业企业责任制》一书中,他最早提出了明确企业内部层层责任并使之同奖惩挂钩的必要性……“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因为桂世镛在科学院工作时,追随孙冶方进行经济研究,他同孙尚清、刘国光、董辅礻乃等被打成张闻天、孙冶方“反党联盟”的所谓“八大金刚”,还被污蔑为孙冶方培养出来的“修正主义苗子”,他参与编写的《工业七十条》及宣传资料作为“大毒草”来批判。期间,桂世镛等经常和孙冶方一起受到批斗,历经坎坷。
1969年,桂世镛被下放到湖北潜江“五七”干校劳动。也曾经插队到贫下中农家中,当时农村生活很苦,他住的农家户主是瞎子,又患开放性肺病,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住,但他坚持住下了。为了防病,他带了点大蒜。在那里,他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一面做社会调查,与户主及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开后,他还念念不忘如何使落后贫困的农村富裕起来的问题。在桂世镛看来,他的治学态度得益于老前辈。他说,“老前辈对我影响很大。首先是孙冶方对我的影响很深。一个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再一个是治学严谨,不是这股风来了往这边倒,那股风来了又往那边倒。孙冶方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特别是在受到批判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经济学观点从不否认。只有别人硬说他是自觉地反对毛主席,他不承认了。关于社会主义企业也应该重视利润这些观点,他坚持了八年!他的研究都是以实际为基础的,很扎实。他的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国家好
主要作品
(1)《论调整、改革与效益》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5年版
(2)《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与稳定》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年版
(3)《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
(4)主编《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年版 等20余部经济研究类著作
成就及荣誉
桂世镛多年来参与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重要文件和报告的起草。他笔耕不辍,在政治经济学体系研究、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很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文字水平,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管理实践方面成绩显著,在经济界、理论界和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