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龄的个人简介
韩福龄,男,汉族,1934年9月出生,潍坊城区奎文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韩福龄出生在老潍县的东关地区。他从小就喜欢风筝,7岁时曾亲手扎制第一只风筝―八卦风筝,放飞蓝天。当时,...基本内容
韩福龄,男,汉族,1934年9月出生,潍坊城区奎文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韩福龄出生在老潍县的东关地区。他从小就喜欢风筝,7岁时曾亲手扎制第一只风筝―八卦风筝,放飞蓝天。当时,他住的那条街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风筝艺人―居于潍坊风筝十大家之首的胡景珠。潍坊城派风筝代表人物―胡景珠是精于放飞的行家,最拿手的风筝是龙头风筝,他所扎制的“龙头蜈蚣”是潍县城派风筝的名作。
从少年起,韩福龄就拜师学艺,得到老师的真传,成为“城派风筝”的传人。不过,韩福龄并没有满足于师父的传授,他首先对龙头进行了改进。他发现,过去的龙头蜈蚣在放飞过程中,旋转起来再停住时,往往“一个眼珠朝上,一个眼珠朝下,不在一个视线上,缺少龙的霸气”。韩福龄反复琢磨龙眼的特点,尝试在扎制龙头的时候,让龙眼处于中心稍偏的位置,这样风筝停下来时由于重力的作用,两只龙眼的视线就是统一的,“格外能显示龙的霸气”,如此扎出的龙头风筝更为威武,更富神韵。
扎、糊、绘、放是基础 创新更重要
韩福龄不仅善于在风筝结构上创新,在种类上也不断探索创新。在70余载的风筝制作生涯中,韩福龄还研制成功了不需悬挂任何飘带类平衡物的硬翅足球风筝、紫荆花风筝和创新型飞机风筝。传统的圆形风筝如八卦、七星等都必须有一个大长尾巴加以平衡,而他创新的硬翅足球风筝则不需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起飞也好”。
1982年,国家轻工业部在天津举行“中国首届风筝放飞比赛”,韩福龄所制作的软翅仙鹤童子,得了软翅类第一名,这只仙鹤童子风筝是只创新风筝,其主体能折起来,便于携带。从2000年前后,韩福龄开始摸索制作红金鱼风筝,近几年,他扎得最多的就是红金鱼。红金鱼风筝不仅外形美丽,而且,翅膀和尾巴都能拆分折叠,体积比展开时少了五分之四,非常便于携带,起飞效果也非常好。
“说相声讲究学、说、逗、唱;做风筝讲究的是扎、糊、绘、放。”韩福龄用四个字概况了潍坊传统风筝的制作方法。如今,从选料、扎制、糊料、绘画到放飞,像韩福龄一样通晓全套风筝制作方法的老艺人已经屈指可数。韩福龄告诉记者,他一生制作的传统风筝,有上千只,设计种类有四五十种,这全是源于喜爱。
耄耋之年仍痴迷不辍
做风筝纯粹是韩福龄的业余爱好,做了70多年风筝,他从来没有卖过一只,全部风筝不是送进了风筝博物馆,就是随缘送给了风筝爱好者。在教授徒弟方面,韩福龄对风筝技艺也毫无保留。他说:“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传授技艺方面,没有保守的必要,尤其是在传统风筝不景气的现状下,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
1984年,潍坊举办首届国际风筝节,韩福龄制作的龙头蜈蚣一冲上天,震撼全场,《工人日报》、《体育报》、《文汇报》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甚至有媒体用“韩公好龙”来形容韩式龙头蜈蚣之妙。很多省份的风筝爱好者在看到报道后写信来,请教风筝的扎制方法,他逐一回信,回答疑问。在潍坊本地,过去也有许多风筝爱好者跟着他一块放飞,学习和切磋技艺,但是近年来,由于造价较高的传统风筝受到三角、菱形等简易廉价的商业塑料风筝的冲击,传统风筝艺人单纯靠卖风筝很难维持生计,许多人都转行了,现在经常跟韩福龄一起参加放飞活动的也就剩五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