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登礼

时间:2024-04-07 21:22:33编辑:小简

洪登礼的个人简介

洪登礼,男,汉族,湖北省阳新县人,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1995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留学于意大利研究干细胞,2003年至2009在牛津大学从事“前白血病干细胞”概念的研究工作。作为发现前白血病干细胞的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这项重大发现中,他做出了主要贡献。2009年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担任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医学干细胞组组长。

基本内容

作为发现前白血病干细胞的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这项重大发现中,他做出了主要贡献。1998年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病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同济医院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工作。期间看到白血病病人的预后大多很差,颇感失望,但相信白血病的出路在于科学研究,并相信白血病的主要问题在干细胞,因此决定离开临床工作,从事干细胞的科学研究。于2000年,前往意大利都灵大学IRCC 肿瘤研究所开始博士后工作,从事:① 造血干细胞的扩增和功能检测(导师Wanda Piacibello是干细胞扩增和xenograft 移植专家); ② 干细胞转基因调控(导师Luigi Naldini 教授是lentivirus 载体创立者和转基因治疗专家)。

于2003年转到英国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MRC 分子血液病系。加入Tariq Enver 教授的实验室开始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并于2006 年成为英国MRC 的Career Development Fellow 至2009 年。期间主要从事造血系统干细胞的正常和白血病变的转录调控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作为课题组的首要成员,世界上第一次从儿童白血病中鉴定了一群前癌干细胞,并于2008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此发现及其科学意义立即被其他杂志(如 Nature)和世界主要大众媒体报道,如:英国BBC、独立报、中国CCTV、新华社等(Google前白血病干细胞)。

相关报道

白血病,人们总是会想起由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讲述的那个凄楚美丽的爱情故事,脑子里也因此留下了这是一种血癌,是不治之症的深刻印象。近日英国BBC、天空电视台、《泰晤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金融时报》等英国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白血病研究出现重大突破。一对美丽可爱的双胞胎,协助科学家发现了关键性的前白血病干细胞,进而为科学家点燃了彻底战胜这种病魔以及其他类型癌症的希望之火。怀着惊奇和惊喜,记者走进了牛津大学威斯罗分子医学研究所,想要一探这项重大发现台前幕后的故事。

到了下班的时间,记者才赶到牛津。该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血液病专家塔里克·恩维尔教授还在实验室。实验室中摆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生物实验仪器,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几位研究人员或坐在办公桌前,或站在实验台前。恩维尔教授把记者请进了他的办公室,他告诉记者,现在留在实验室中的,有好几位都是参与这项重大发现的研究人员。而在他的身边,就有一位中国学者,带着一副眼镜,面带微笑地站在那里。

斩草要除根

恩维尔教授打开电脑,调出了实验资料和数据,娓娓道来,白血病有点类似地里的野草,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草剪掉,过不了多久,野草还会出现,斩草必须除根。白血病也是如此,只有找到病因才能根治。他指了指站在他身边的中国学者继续说道,5年前洪登礼来到实验室后,创建了干细胞检测系统和慢病毒载体转基因调控和治疗系统。利用这两个系统,他们发现了TEL-AML1基因在造血干细胞的致病作用。将这个基因注入到小鼠骨髓,可以形成一群异常的干细胞。这群异常的干细胞虽然还不是白血病细胞,但有转变为白血病细胞的高度危险性,由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前白血病干细胞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如何证明存在前白血病干细胞却困扰了研究人员很长时间,因为体内存在这群异常细胞的人常常是健康的,而白血病细胞又与之存在差异。最后研究人员意识到,找到一对同卵双胞胎恐怕是一条唯一的途径。

罕有的双胞胎

3年前,从伦敦大奥蒙德街医院传来消息,发现了一对来自肯特郡的同卵双胞胎,奥利维娅患有白血病,伊莎贝拉则是健康的。这样的机会对科学家而言极其难得,据恩维尔教授介绍,他仅仅知道两对这样的双胞胎。对科学家而言幸运的是,墨菲夫妇欣然同意与他们合作。恩维尔教授表示,测试和实验过程既复杂又耗时。对不幸拥有一出生就患有绝症孩子的墨菲夫妇而言,他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权利拒绝合作。

对墨菲夫妇进行血样检测时,科学家没有发现他们的体内存在与白血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对伊莎贝拉的血样检测时,科学家发现她的体内含有因染色体断裂移位形成的TEL-AML1融合基因。而在身患白血病的奥利维娅体内,科学家则发现她还发生了另外一次遗传突变,导致正常TEL基因的丢失。科学家认为,白血病致病基因是在胎儿时形成,双胞胎共享同一个胎盘,并在子宫中交换血细胞,导致她们出生时体内均含有前白血病干细胞。而奥利维娅则在出生后,发生了第二次遗传突变,进而患上了白血病。

我们常常用长得一模一样来形容同卵双胞胎,而马上就要5岁的奥利维娅自患上白血病后,接受了化疗。治疗期间,由于感染水逗病毒,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她的个子比伊莎贝拉要矮很多,头发也更为卷曲。而伊莎贝拉由于体内还含有前白血病干细胞,虽然处于健康状态,但与一般儿童相比,她患上白血病的几率高达10%。而一般情况下,儿童患有白血病的几率则是0.05%。

新概念带来新希望

然而就是这对不幸的孩子,对人类治愈绝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她们,科学家第一次提出了前白血病干细胞的概念,第一次发现并鉴定了最早期的前白血病干细胞。从这群细胞出发,人类有望找到白血病发生的真正原因和机制,从而可以阻断或预防白血病的发生。另外,白血病之所以会复发,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目前用于治疗的药物只能杀死大部分的白血病细胞,但不能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更不能杀死前白血病干细胞,没有达到斩草除根的疗效。科学家利用他们所鉴定出的白血病干细胞和前白血病干细胞,可以检测新药,进而找到根治白血病的药物或方法。

恩维尔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因为白血病是癌症的一种,他们所提出的前白血病干细胞和前癌干细胞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将适用于对其他癌症的研究,也许会有更多的癌症因而可以得到根治。

中国学者挑大梁

恩维尔教授再次指了指洪登礼,向记者介绍说,洪登礼是他们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这项重大发现中,他做出了主要贡献。而来自湖北黄石市阳新县的中国学者洪登礼在同记者交谈时则表示,能够在白血病治疗研究工作中取得重大的突破,感到很兴奋。他认为,这首先是得益于恩维尔教授的指导有方。其次,他在国内同济医院工作时,所从事的干细胞移植背景也有很大的帮助。而来自英国、日本、意大利的5个研究单位的13位科学家团结合作,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高效率的研究小组,才会有这个重要的发现和白血病研究的突破。

恩维尔教授最后还披露,上海血液研究所已经和他们进行了多次沟通,双方今后将在白血病研究和治疗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对于这一点,恩维尔教授显得很兴奋,也看得出他对于双方的合作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采访结束后,记者的脑子里不断地再现着这个研究小组成员们合影时的兴奋表情。今后再提起白血病,我相信我的脑海中不会仅有山口百惠的形象了,我还会想起奥利维娅和伊莎贝拉那对可爱的双胞胎,想起恩维尔教授,想起洪登礼,想起那些敬业的研究小组成员。而更期待的是,今后将有更多的中国科学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论文的第一作者洪登礼也因此名声大振。近日,他回到了家乡黄石,在黄石爱康医院为我市众多专家医师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洪登礼是湖北黄石市阳新县人,曾在武汉同济医院从事转基因调控和治疗工作,2003年到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工作,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科学家洪登礼研究发现前白血病干细胞

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研究的多国科学家最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发现“前白血病干细胞”,这一成果受到了科学界和媒体的关注。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家洪登礼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前白血病干细胞”是导致白血病的关键细胞,这项研究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这项研究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首次提出u2018前白血病干细胞u2019的概念,第一次发现并鉴定了一群最早期的u2018前白血病干细胞u2019,从这群细胞出发,我们有望找到发生白血病的真正原因和机制,从而可以预防或阻断白血病的发生。” 目前用于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只能杀死大部分血癌细胞,但不能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更不能杀死“前白血病干细胞”,这就是白血病容易复发的原因。“利用我们鉴定的白血病干细胞和u2018前白血病干细胞u2019,就可以研制出更好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或疗法。” 白血病是癌症的一种,“前白血病干细胞”概念和研究方法将适用于对其他癌症的研究,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洪登礼是湖北黄石市阳新县人,曾在武汉同济医院从事转基因调控和治疗工作,2003年到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工作,研究儿童白血病致病基因TEL-AML1在造血干细胞中的致病作用。 他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得益于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她们为这项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这对双胞胎名为奥利维娅和伊莎贝拉,她们今年4岁,先天基因和后天抚养都没什么区别。两年前,奥利维娅突然生病,医生为她所作的血液检查结果表明,她患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伊莎贝拉一直十分健康。 姐妹俩在胎儿时期遭遇同样的遗传突变,其特定染色体断裂移位形成TEL-AML1基因。奥利维娅2岁时遭遇另一次遗传突变,正常的TEL基因丢失,因此患上白血病。我们从她的血样和骨髓中发现并鉴定出白血病干细胞。” 伊莎贝拉却没有遭遇第二次遗传突变,处于前白血病状态。他们对伊莎贝拉的血样进行检查,首次发现了一群异常的早期“前白血病干细胞”,而研究证明白血病干细胞正是从“前白血病干细胞”发展而来。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次直接阐述了正常血细胞向血癌细胞演变的过程。 这个研究小组的首席研究人员,参与研究的还有来自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的11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工作高效,这才有了现在的重要发现。下一步,他们的研究目标是找到白血病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利用新型或已有药物杀死“前白血病干细胞”,并推广应用到其他癌症研究领域。 洪登礼所在的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已与上海一家研究单位有过接触,双方有意进行有关研究合作。

第一临床学院首届“学术创新年”正式启动

4月22日晚,第一临床学院首届“学术创新年”启动仪式在同济医学院一号教学楼一大教室正式拉开帷幕。该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增强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氛围。

当晚,第一临床学院党总支书记、教学办公室主任彭义香及分团委书记亓来华分别就“学术创新年”的意义、流程及院系支持对在场同学做了介绍。接着,亓来华作了现场动员,并向在场同学介绍了学长隈佳,他已经在核心期刊以及知名杂志上发表了五篇论文,可谓是学生搞科研的成功代表。同时,亓来华借此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该活动。

启动仪式的另一个环节是邀请我校校友、旅英学者洪登礼博士作有关“白血病干细胞研究前沿”的专题报告。洪登礼目前在牛津大学进行白血病干细胞的相关研究,他不仅向在场同学介绍了科研情况,更对同学们在科研中的合作意识、道德水准提出了要求,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据悉,第一临床学院首届 “学术创新年”还将进行一系列活动,包括邀请协和医院科研处领导、协和医院有关专家进行具体指导,在年终还将进行活动总结,将优秀的学生论文装订成册等。学院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科研观念、进行科研创新。

上一篇:何晓兵(中传教授)

下一篇:贾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