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红梅

时间:2024-04-02 10:38:55编辑:小简

贺红梅的个人简介

贺红梅,1968年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位中国内地主持人。1990年8月,加入央视新闻中心新闻编辑部播音组。1995-1997年,担任《新闻联播》主播。1994年4月,共同主持央视新闻节目《世界报道》。1997年,担任香港回归72小时特别报道中的天安门分会场直播主持。1999年,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大会的现场直播主持、国庆50周年现场直播主持,以及“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案庭审”直播专题解说。2010年,开始主持央视午间节目《新闻30分》。2013年2月,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奖。

早年经历

1986年毕业于秦皇岛市一中,同年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她的父亲是一位汽车工程师,母亲从事医务工作,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而她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自幼就是父母和哥哥的掌上明珠,受到百般呵护。在邻里们眼里,她还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从读小学开始,不用父母操心,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虽然父母没有多少文艺细胞,但他们的女儿却是学校里有名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在省重点中学秦皇岛市一中,她是校小广播站的业余播音员,学校组织的联欢活动中,能歌善舞的她是少不了的主角,乃至一些知识竞赛的主持也非她莫属。就这样,当1986年夏天,中国传媒大学委托河北省广电厅来秦皇岛市物色、初选播音系学生的苗子时,贺红梅以文化课和专业课全优的成绩脱颖而出,受到了考官们的青睐,终于如愿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四年的大学时光匆匆而逝,贺红梅从一个不谙世事、天真活泼的高中生成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这四年,她接受了系统的播音训练,打牢了扎实的知识功底,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同学们和老师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她被央视播音组选去实习的同时,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考察了贺红梅的德才表现,准备保送她上研究生,而恰在这时,央视播音组也表示了正式接纳她的意向。她面临着一次困难的抉择,考虑到播音工作的实践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将来还可以边工作便学习,贺红梅最终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1990年8月,她正式来到播音组报到上班。当然,对这里她并不陌生,她曾经在这里实习了半年。从学校来到电视台,她的感觉是“从一个家来到了另一个家”。

贺红梅来到央视的第一个冬天是在冰天雪地的大庆油田度过的,那也是她有生以来经受的最为严峻的考验。根据台里的有关规定,所有新来的、未经过基层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都要接受为期一年的锻炼。

贺红梅和她的一些同学、同事被安排到远离京城的东北大庆油田锻炼。谈起10多年前的那次离京,她至今历历在目。她记得离开北京的那天,风特别地大,天特别地阴,还夹杂着零星的雪花。她是一个北方姑娘,并不怕冷,可那天她却感到出奇地冷。也可能是心情使然,毕竟刚离开校门的她是第一次去那么遥远、陌生的地方。其实,待她真正来到了大庆,一连几天,天气预报里的气温总是在-40摄氏度上下徘徊,她才发现,与这里相比,北京的天气那哪叫冷啊!这一个冬天,盘旋在她脑子里的感觉就是一个“冷”字。然而,在这个冬天里,她不仅战胜了寒冷,还取得了不小的收获,在生产第一线,她真正体验了劳动的欢乐,感受到了石油工人的勤劳和智慧。锻炼期间,她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各采油厂的有线电视台和闭路电视节目带新人,还参加了大庆电视台主办的各类晚会、专题节目。她和她的同事们为辛勤的石油工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贺红梅说,这一年确实吃了不少苦,但吃苦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起来。有这样的“苦”垫底,以后什么样的苦也不在话下了。

演艺经历

在播音组工作的最早两年,贺红梅像一个“串场”的演员,总是在各档新闻节目中露面,但她更多地是播报晚间新闻。无论做什么,小贺都有一种恒心,一股钻研劲儿。她觉得,播什么节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节目主持出特点来。她发现,晚间新闻的播报方式不同于新闻联播。后者作为最权威、官方的新闻节目,是观众每天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要求播音风格庄重、严肃、大气,而晚间新闻则是对联播节目的补充,大事相对少一些,内容多为生产生活、文化娱乐、轶闻趣事等,在播报时就可以更多地体现出贴近性和亲和力,表现一种轻松明快的特点。把握住了这一点,贺红梅在主持时,就尽量采用“说”而不是“播”的方式,即使是一些相对重要的新闻,经过她富有感情的处理,也变得庄重而不沉重,坚定而不生硬。

贺红梅的风格慢慢地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1994年4月1日,央视新闻节目大改版,要求播音员相对固定,部里就确定出她和康辉共同主持新开办的世界报道栏目,直到现在。屈指算来,年轻的贺红梅已经是世界报道节目的“元老”了。

《世界报道》节目,每次不过10多分钟,但贺红梅为做好节目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心血却远在10分钟之外。这个节目报道的都是当天国际上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风云人物,为了增加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贺红梅和编导们总是尽量多组织一些背景资料,尽量给观众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回后果以及发展动向。他们设计了多样式、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包括现今常用的“电话现场采访”、“双视窗对接”、“演播室访谈”等。贺红梅除完成配音、解说、采访等必要的主持人工作外,还最大限度地介入节目设计、制作当中。她说:“一个合格的国际新闻主持人,绝不仅仅只会照着别人写好的现成的稿子念,而应该是一个多面手,甚至应该是一个国际问题专家。”

主要作品

作为有一定经验的央视播音员,贺红梅在香港回归72小时特别报道中的天安门分会场几次直播主持、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大会的现场直播主持、国庆50周年现场直播主持,以及“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案庭审”直播专题解说等,都完成得十分出色。她的沉稳、冷静的风格和张弛适度、敏捷从容的反应能力,标志着一个主持人的成熟。

谈起国庆50周年特别节目的现场直播,贺红梅仍激动不己:“这场直播,我所处的位置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发表讲话的话筒前,和城楼上所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近在咫尺,这是电视直播最好的位置,也是中央电视台在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直播。我有幸成为中国电视史上在天安门城楼现场直播主持的第一人。”

为了做好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直播,她和同事们作了充分的案头准备,看了大量国庆庆典的影视资料,采访有关历史见证人,反复修改、提炼直播的串联词,与编导、摄像人员多次预演,找准了最佳的镜头感觉。

10月1日凌晨4点多,她和同事们提前上城楼做直播准备。阅兵式是上午10点正式开始,而特别节目的播出时间是8点左右,这时正好是各类人员的准备阶段,城楼上人头攒动,音乐声震耳欲聋。直播开始前一分钟,观礼台上嘉宾调整位置、军乐团就位时间向后推迟,城楼上一阵躁动,面对突发的新情况,贺红梅和编导们镇定自若,随机应变,适当调整演播方案,排除噪音、背景和光线变化的干扰,确保了准时直播。播出过程中,贺红梅自始至终热情饱满,庄重豪迈,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气势,为随后的阅兵式和庆祝大会直播,作了充分的铺垫和有益的烘托。

贺红梅除了参加这类大型直播活动之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专栏节目的主持上。12月3日央视一套播出了改版的综合性双语新闻节目本周,作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这个节目,她可谓情有独钟,说起来如数家珍。

u200b

社会活动

每次访问专家前,贺红梅和编导们都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列出详细的采访提纲,并提前把这些提纲传给接受采访的专家们,让他们有备而来,所以她每次录制的节目,不仅内容生动丰富,而且大都是一次录制成功。1999年3月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空袭南联盟,世界报道除报道战况外,有时12分钟的节目,甚至调动了现今新闻节目中几乎所有的报道形式。那段时间,贺红梅和同事们查资料、访专家、去外交部了解情况,随时把最新的、最翔实的南联盟战况和背景告诉观众。那一时期的世界报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收视率。1999年底,世界报道准备做一期“u201999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的特别节目,通常这类节目比较深奥,容易枯燥干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她和编导们请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麻先生一起来做这个节目,他们对每一条科技新闻进行研究,找来大量相关的资料,把每条都做成通俗易懂的、充满趣味的“软新闻”。播出后,果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贺红梅非常用心,采访中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都能被她发现,并巧妙的加以解决。在使用“双视窗对接”技术时,经常碰到“卫星延时”现象,在等卫星信号时,往往会出现几秒钟的空档,主持人在画面上“愣神”,观众看起来很不习惯。小贺经过几次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完整的采访结束后,再附带补充一两句指向性不强的话,如“有关各方都很关注这件事”、“事态仍在继续发展中”等,恰到好处地填充了“延时”的空挡,使画面转换十分自然。在美英空袭伊拉克的专题中,她与在前方的战地记者水均益多次进行“双视窗对接”,采用这种方法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否则,可能会因“卫星延时”而把画面和采访分解得很凌乱。

,顾名思义,就是把过去一周发生过的“旧闻”集中到一起,再讲一遍。如果图省事,简单地把一周大事剪辑一下播出,也未尝不可,不过可看性就可想而知了。编导们琢磨,怎样让“旧闻”保持鲜度呢?他们想到了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它注入浓浓的人情味,通过发掘“旧闻”中富有情感的内涵,使之升华和张扬,让“旧闻”重新获得生命力。3月底,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毁,这是一条被各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旧闻,怎样才能把它做活呢?他们注意到,就在“和平号”坠毁的同时,世界上又发生了两件事:世界上最大的巴西石油钻井平台因爆炸沉入海底;阿富汗世界最高的石刻大佛被“塔利班”炸毁。他们就把这三件事联系到了一起,把“和平号”、钻井平台和大佛称作三个大个子朋友,做成特写就叫:“永别了,大个子朋友!”在节目的结尾,贺红梅这样动人的倾诉:“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天若有情,这些铁石心肠的大个子在跟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一定会流泪的。”她的播音声情并茂,许多观众看后十分动情。

在制作与我国利益相关的国际新闻时,贺红梅也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根据本周的特点,精心构思巧妙而富有创意的开头。5月初,日本文部科学省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审查通过了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激起了我国和东南亚国家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做这个话题时,贺红梅没有简单地重复外交部发言人的谈话,而是根据节目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开头:“我们都知道,孩子是最天真的,大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即使大人说谎,孩子们也会信以为真。当然,这是很可怕的。日本发生了一起大人说谎骗孩子的事……”之后的播出中,贺红梅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以一种循循善诱的口吻,运用睿智而朴实的表述,真诚的眼神,给观众创造思辨和认同的空间,非常富有感染力。

贺红梅刚过而立之年,可她己在国家电视台摔打了10多年,正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更大的成功将属于她。(文/慈爱民)

上一篇:谷世刚

下一篇:贾峰(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