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天挺(元朝大臣)的个人简介
郝天挺(1247年―1313年),中国元朝时期的政治人物、文学家。字继先,号新斋,是河北安肃的汉人。其父郝和尚拔都自幼被掳入蒙古长大,战功彪炳,成为大蒙古国的大根脚家族,其父封五路军民万户,卒葬三原县修真乡长孙村(今三原县鲁桥楼底村),郝天挺兄弟以父葬其地而徙居三原县,遂为三原县人。
郝天挺早年师从元好问,以勋臣子召备宿卫。历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陕西汉中道廉访使、吏部尚书等职,后为江浙行省左丞。1307年因拥戴元武宗有功,拜为中书左丞。元仁宗即位后,召与诸老臣共议大政,后历任江西、河南二省右丞、御史中丞,官至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死后谥号文定。
郝天挺在文学上造诣很高,擅长写诗。曾为其师元好问所辑之《唐诗鼓吹》作注十卷。又仿此例,辑宋、金、元三朝名人诗篇为《鼓吹续音》十二卷。在元世祖至元后期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时,曾修《云南实录》五卷,并兴学大理。
人物生平
关于郝天挺的族属,历来众说纷纭,《元史?郝天挺传》中称他“出于(蒙古)朵鲁别族,自曾祖而上,居安肃州”,因此后世学者多称其为蒙古人,元史专家方龄贵还称其为“入居内地较早已经汉化了的蒙古人”。而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则在其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将其视为华化之西域人。事实上,郝天挺是汉人。首先当时与郝天挺酬唱的文人学士无一称他是蒙古人,而赵孟钗湫蛑短剖拇怠芬彩侨绱恕0凑赵耸粑墓呃绻岬矫晒湃说幕耙乇鹱⒚鳌肮恕被颉懊晒湃恕保院绿焱Σ豢赡苁敲晒湃恕
另外王磐为郝天挺之父郝和尚拔都写的神道碑中也明确说郝和尚拔都是“安肃州安肃县人……三世皆潜德不耀。公生九岁,为国朝所得,隶乞武(忒)郡王帐下”。由此可见郝氏一族本为汉人,因郝和尚拔都自幼被蒙古人掳获,此后在德清郡王怯台(兀鲁兀氏)帐下服役。而郝和尚拔都自1240年起以万户身份长驻太原,郝天挺当在太原长大,因此又有人认为郝氏出自太原:
据《交城县志》记载:“郝天挺……出于朵鲁别族,祖籍安肃州(今河北徐水县),自祖父迁居交城(时隶属于太原)。父郝和上拔都鲁,蒙古太宗、宪宗时,多著武功,为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天挺英爽刚直,有志略,受业于元好问。以勋臣子受世祖召见,帝嘉其容止,有旨宜任以政。”
总之,郝和尚拔都神道碑作为原始史料,上面所显示的郝氏是世居安肃的汉人的信息更可信,而《元史》中说郝天挺是蒙古人无疑是错误的。
父和上拔都鲁,太宗、宪宗之世多著武功,为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天挺英爽刚直,有志略,受业于遗山元好问.以勋臣子召见,世祖嘉其容止,诏以文学之事侍皇太子。云南建行省,除参议行尚书省事,寻擢参知政事;又擢陕西汉澡道廉访使。未几,入为吏部尚书,寻除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四川行省参政、江浙行省左丞,俱不赴。
武宗即位,拜中书左丞,与宰相论事不合,辄面斥之。一日,以敷奏明允,特赐黄金百两,不受。武宗曰:“非利汝弟,旌汝敢言耳。”
仁宗即位,诏天挺与张闾等十人共议大政,革尚书省诸弊。出为江西行省右丞,改河南行省。召拜御史中丞。入见,首陈纲纪之要,以猎为谕曰:“御史击奸,有似鹰扬禽之,弱者易获也。其力大者,必藉人之力。不然,有伤鹰之患。”仁宗韪之。又上书陈七事,曰:惜名爵、抑浮费、止括田、久任使、论好事、奖农务本、励学养士,诏中书省施行。寻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时卜怜吉歹为行省丞相,待以师礼。皇庆二年,卒,年六十七。赠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忠定。其墓原在交城县北(县食总公司一带),今已无寻。
文学成就
元好问撰《唐诗鼓吹》十卷,天挺为之注,赵孟钚蚱涫椋晕迫酥谑呛梦什荒芫∪ト≈ぃ翘焱σ嗖灰苑⒈刃酥淘啤
子嗣概况
子佑,字君辅。仁宗时拜殿中侍史,以廉直称。迁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拜陕西行台侍御史。
孙忠恕,翰林待制,献所著《无逸图》。命预修辽、金、宋三史,书成,即谢病归,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