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连华

时间:2024-03-29 20:38:04编辑:小简

胡连华的个人简介

著名配音演员,1957年生,吉林、长春。 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戏剧系表演专业。 1983年调入长影任配音演员,后兼任译制片导演。

人物简介

著名配音演员,1957年生,吉林、长春。

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戏剧系表演专业。

1983年调入长影任配音演员,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曾为《罗马假日》、《变相怪杰》、《寅次郎的故事共48部》、《魔窟寻谍》、《月夜》、《蝙蝠侠与罗宾》、《骑劫地下铁》《驯龙高手》《布雷斯塔警长-变形马》《蓝精灵》《出租车4》《玩命快递3》《风暴突击者》《圣女贞德》《未来水世界》等600余部译制片的主要角色配音。曾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还在《白山黑水》、《跨国谋杀》《归国留学生》《把日子过好》《交通警察》等多部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现为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人物评价

胡连华的声音从记忆中被剥离出来,也从门口的缝隙里飘进来。站在声音背后的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面孔。见到早在门口等候的胡连华,记者才意识到他的声音比面孔年轻20岁。

也许这就是艺术的恒久魅力,它眷顾热爱它的人们。尽管岁月的雕刻刀在他的脸上刻满了沧桑,但他的声音还是没有跳出记忆。台湾诗人痖弦说,他拿诗歌与时间抗衡,在胡连华,当他的声音被定格在译制片的画面里,它们就具备了与时间抗衡的特质。

与译制片有关的青春岁月

“走上配音演员的道路,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一名配音演员是需要天分的,演员应该是特殊的人才,是需要悟性和气质的。我感觉自己就是为艺术而生的,与生俱来就是做配音演员的料。我从小就对声音有着热爱和好奇,也喜欢去聆听,去模仿。他的父亲是长影译制片长的服装设计师,但不是胡连华艺术的引路人。1979年我买了一个120元的录音机,那个时候国家刚有录音机,算是个稀奇的玩意,我就经常躲在小屋子里录音,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录音机里的回放,我有种兴奋的感觉。”开始的时候,胡连华是做演员,也演了很多的电影。“我感觉自己不合适做演员,甚至难以突破自我,因此做了配音,初期在吉林省话剧团,后来借调到了长影译制片场。我记得那是1983年。”在吉林艺术学院读书期间,胡连华第一次接触了配音。那是他同学根据瑞士杜伦·马特的小说改编的小说剧,叫《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其中的七个男声都是出自胡连华一个人的声音。

从1986年开始胡连华正式走上配音的道路。“记得当时长影译制片场的领导是陈汝斌,但真正给自己机会的是徐雁,他们都是新中国电影配音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师。我配音的第一部电影是朝鲜电影《不能受虏的英雄》,我当时配音的是个小角色,坏人物。配音的主人公要拿着铁去烫人,只有几句台词,但是我感觉很过瘾,其实配音就是一种瘾。到了我配音的第三部西班牙电影《失踪者之谜》我才在长影译制片场拥有了自己的角色位置。”之后,胡连华连续多次给日本和苏联电影做配音工作。

过去电影技术落后,用的都是易燃的胶片,只有做到天衣无缝才能进入录音棚,如果超过两次错误就要作废。据胡连华说,当时配音技术落后,剧本词又太多,所以他们都要倒背如流,在录音棚里一呆就是很多天,吃住都在里面,就连上趟厕所都得请示。他说,记忆中最深刻的配音工作就是连续工作,连一分钟出来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小时候,他喜欢唱样板戏,八大样板戏现在他也记忆犹新。大人们只有在破旧的电影院里才能找到胡连华的身影。年少家贫,幼时的他无钱购票,只能翻墙越院,或是去厕所藏着去听声音。也是在那时,他坚定了自己做配音演员的决心。

老师博文记录

为寅次郎配音的日子

“我生长在东京的葛氏柴又,是帝释天的水把我养大,姓车,名,寅次郎,人们都叫我疯疯癫癫的――阿寅!”这段开场白的台词恐怕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掉…..!那是阿寅自嘲的绰号,同时也表达了寅次郎的思乡之情和感恩之情。在寅次郎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人的友情、人的真情、人的善良和心胸豁达。乐观是生活的动力。

直到现在,在我的身上潜移默化的有着阿寅的影子,解读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在感受和体验之后所得知的,一个人在困难中、在困惑中,乐观――是最好的良药。300多天与寅次郎相处的日子里,我将我全部的人生经历与寅次郎的生活磨合着、对比着,使人物更为富有人性化、平民化。好像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憨态可掬的邻居一般,让人倍感亲切。我常想如果寅次郎是我身边的一个可爱的邻居、朋友,我将如何对待他。如果我是寅次郎,面对生活的挫折,我又会如何面对,是否能够如他一般乐观向上,扎扎实实的做一个小人物,却乐在其得?。

正是这种对待作品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钟爱,才使那透不过气的配音棚和劳累的工作变得更为生动与充满欲望起来。诚然,在为寅次郎配音中,尽管走过了四季,度过了酷暑严冬,也有着持久不坚的动摇,但在寅次郎全国火热播出并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与热爱,甚至有许多寅迷之后,我感到这是对我工作的莫大安慰和荣幸,能将这个深入人心的而总受着命运捉弄的普通小人物,用幽默、朴实的语言,从银幕上挪移到观众的心中,作为一个配音者的高峰也不过如此!

从第一部,到第四十八部,每一部都浸入了我全部的心血,我从未离开过他,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更值得让我荣幸的是;我是全国唯一一个用声音伴随这个可爱形象一直走完48部系列电影的配音者。这些年,与寅次郎打交道的日子中,他身上对生活充满希望,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直影响着我,引导着我在事业和生活的道路上沿着自己的方向更为执着的前行。

为寅次郎的配音创作可以说达到了我配音事业的顶峰,也是我在长影译制厂期间的收山之作。回首这30多年的配音生涯,它不仅是我的事业,也是我成长历程的一个鲜明的写照。这与我一同成长的美丽事业,有如一股滚烫的鲜血,注入我的体内,奔腾着从未停止过,直至现在,从未离开过。这种热爱有如儿女对母亲天生的眷恋与感恩,一直伴随着我。

在这段与配音相携的日子里,我从一个初露头角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被观众认可的幕后工作者,无论这条路上有多少坎坷,哪怕是荆棘,泥沼,我都从未退缩过。无数个角色,正如我多面的生活,也许相似过,却从未重复过。对译制片的热爱,鼓舞着我在这条路上一直勇敢坚强的前行着。而对长影,这个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一直悉心培育着我。

在这个神圣而神秘的艺术殿堂中,我就是那个摇篮中熟睡的孩子,每天听着母亲谆谆的教导,享受着她沉默的爱,在她的扶持下一天天的成长起来。而当我为人父后,又将这种长影精神传达给我的下一代,一代一代……,传承着这条长影人不屈不挠的血脉。我深深地爱着译制片这个神秘而优美的事业,我们的声音就是画家手中的画笔,作家手下的文字,同样书画着那多彩绚烂的世界,带给观众更为直观的感触与享受。用我的声音雕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当观众们沉醉于这个声音的世界时,我,这个声音塑造的雕刻者,满足的躲在那宽宽的幕布后,欣慰的扬起嘴角。这骄傲的一笑,是向世人的宣告,这就是我钟爱的事业――用声音塑造角色的灵魂。

长影译制厂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与坎坷的历程,用声音塑造了千万个角色,为中国的电影译制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也十分荣幸的成为这译海中的一滴水珠……

借华诞之际,感谢那些培养我的前辈们,感谢那些为译制片事业至今还执着的同事们,我和你们将继续用声音做中外文化使者的桥梁,用声音征服观众,用声音征服世界。

书法家

胡连华 男,1924年出生,广西桂林人。1982年9月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广西书法家协会一、二届秘书长。现任广西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西帅氏书画研究会会长《法人代表》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中国刻字研究会第一届委员,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等。主要业绩:是著名美术教育家。参加1956年全国邮电职工文艺创作展金石治印获一等奖,1981年邮电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展获邮电部授予最高荣誉奖。书法创作"二重淡墨书法"、"笔分五段运笔法"、"抓皱浓淡墨书法"等。为新加坡题"金凤庙名匾"。竹简刻字创"文字雕空浮刻法",代表作《周总理雨中岚山诗》选为国家礼品,由中国政府访日代表团赠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并荣获日本国自由民主党金质党徽纪念章。此外《王宗岳拳法图》 在日本出版并为杨名时八段锦、太极拳友好联盟会收藏,《鬼谷子兵法"分威篇"》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式太极拳经》 为澳门鸿劲武术馆收藏,《周总理大江歌诗》为日本首相铃木善幸收藏,《陈毅游桂林诗》 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收藏,《曹植诗句》为新加坡李光耀收藏,《李硕勋将军遗书》为李鹏收藏,《臧继光三十二拳法图竹刻本长卷》 自藏等。近10年来书法竹简刻字约刻250余卷《件》 ,出版《帅立志刻字艺术》。陶瓷刻字代表作有《迎澳门回归瓶》、《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瓶》、《题贺日本成立健康太极拳协会瓶》 、《八仙图诗瓶》、《迎千接"神龙腾飞"瓶》等。近年来在陶瓷书法刻字上作品达百余件。此外刻砚,刻葫芦等多为国外收藏。篆刻治印十多年来为中外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议员、将军、教授、学者等治印l100余件。出版《帅立志篆刻集》 。曾赴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都、茨城、长崎、香港、澳门及国内广州、敦煌、南宁、梧州、桂林、藤县、新疆克拉玛依、山东齐鲁石化文联等地举办个展,帅氏家族王代、四代书画展等。日本亚细亚之友会出版《帅立志、帅民风、帅民心父子三人书画选集》 。

上一篇:皇甫D

下一篇:何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