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辉(扬大教授)的个人简介
何军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教研中心主任。1987年获杭州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固体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副教授。 2004年任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低温物理学报》理事。
人物经历
何军辉,教授,博士, 硕士生导师。 1980.9 -1984.7杭州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本科, 获理学学士; 1984.9 -1987.7杭州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1987.9 -1998.9 杭州商学院食品系助教;1991.8-1998.6日本京都大学理学大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博士;1998.9-2004.11 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04.11-至今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课题研究
承担本科生《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现代测试技术》和研究生《半导体器件》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主要成就
留学期间从事稀土金属相间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强关联电子性质的研究。利用高压手段在国际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立方Laves相结构的YbCu5化合物及其相关固溶体系,发现其为典型的具有近藤晶格效应的重费米子化合物体系。相关结果发表于Phy.Rev.B等刊物,被他引一百余次。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硅基铌酸锂光电信息功能薄膜”的研究和其他多项省部级项目。发表科研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三十余篇。
研究方向
从事过渡金属氧化物巨磁阻效应、稀土合金强关联电子性质以及半导体光伏材料等方向的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1)半导体光电材料;
2)钙钛矿氧化物体系的巨磁阻现象;
3)稀土金属相间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强关联电子性质;
招收研究生的专业方向:
1)微电子学 (半导体光电材料方向);
2)凝聚态物理(巨磁阻和稀土合金磁性方向);
已有的研究工作:
1)半导体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
采用固相合成技术,通过高价态差元素掺杂和多元化学固溶途径,合成具有高透光率和高导电率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靶材,并进而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生长高性能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该项研究主要作为电极材料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和平板显示系统。该项研究获得了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的资助,并已通过专家评审顺利结题。相关研究结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发表论文五篇(其中一篇为EI收录)。
2)钙钛矿氧化物体系的巨磁阻现象;
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体系中的巨磁阻效应,系统探索A位B位掺杂对离子价态、磁相变温度、交换相互作用和磁阻的影响。发现在LaSrMnO体系中,Mn位的少量Mo掺杂可显著提高其室温磁电阻,相关结果已发表于J. of Applied Physics.
3)稀土金属相间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强关联电子性质;
利用电弧熔炼和高压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立方Laves相结构的YbCu5化合物及其相关固溶体系,发现其为典型的具有近藤晶格效应的重费米子化合物体系。相关结果发表于Phy.Rev.B等刊物,被他引一百余次。
承担的课题:(限五项)
1) 硅基铌酸锂光电信息功能薄膜,国家自然资金面上项目
(26万,2003.01-2005.12,负责人);
2) 高C轴取向硅基铌酸锂薄膜的生长,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万,2004.01-2006.12,负责人);
3) 非常规氧化物超导电性的研究,浙江大学曹光彪基金项目
(6万,2003.01-2005.12,负责人);
4)稀土相间化合物的强关联电子性质,江苏省教育厅项目
(4万元,2007.6 -2010.6,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限15篇)
(1) 梅烨,陈亮,曹永珍,刘宝琴,何军辉(通讯作者),朱增伟,许祝安;
“SrMn0.5Fe0.5O3的自旋玻璃态和过渡金属离子价态的研究”
物理学报,59(4),2795-2800(2010)
(2) 陈亮,鲁彦涛,梅烨,曹永珍,刘宝琴,何军辉(通讯作者)
“Mo低掺杂La0.67Sr0.33MnO3的磁电特性及室温磁电阻增强”
低温物理学报, Vol.31, No.1, P.54-59 (2009)
(3) L Chen, J H He (通讯作者) , M Ye, Y Z Cao, B Q Liu, Z W Zhu, Z A Xu,
“Enhanced room 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and cluster spin glass behavior in Mo doping La0.67Sr0.33MnO3”, J.Applied Physics, Vol.105, No.12, 123910 (2009)
(4) L Chen, J H He (通讯作者) , B Q Liu, Z W Zhu, Z A Xu,
“Critical behavior of Mo-doping La0.67Sr0.33Mn1-xMoxO3”,
PhysicaB(2009), doi:10.1016/j.physb.2008.0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