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斌慧

时间:2024-03-28 10:02:33编辑:小简

计斌慧的个人简介

计斌慧,京剧花旦。字艳芬,小名二格;艺名小桂花。出生于1906年。

个人简介

计斌慧,男,京剧花旦。字艳芬,小名二格;艺名小桂花。  出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科班院校  斌庆社 斌字班 学生

活动年表

1919年9月24日,农历己未年八月初一日:1919年9月24日吉祥园演出  吉祥园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秦淮河》(小桂花)  《普天乐》(小桂官)  《英杰烈》(小翠花,小百岁)  《金钱豹》(小振庭)  《桑园寄子》(五龄童)  1919年11月21日,农历己未年九月廿九日:1919年11月21日吉祥园演出  吉祥园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小放牛》(小桂花)  《举鼎》(小桂芬)  《水帘洞》(俞华庭)  《铁公缘》(小翠花)  《探母》(五龄童)  《白马坡》(小振庭)  1921年3月19日,农历辛酉年二月初十日:1921年3月19日三庆园演出  三庆园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南天门》(小绛州)  《御碑亭》(俞步兰,小桂花,王斌芬)  《骂曹》(五龄童)  《铁笼山》(小振庭)  《东皇庄》(俞华庭,徐碧云)  1921年8月3日,农历辛酉年六月三十日:1921年8月3日三庆园演出  三庆园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小放牛》(元元旦)  《八蜡庙》(俞少庭)  《打花鼓》(小桂花)  《潞安州》(徐碧云,王斌芬)  《捉放曹》(五龄童)  《宇宙锋》(俞步兰)  《刺巴杰》(俞华庭,徐碧云)  1922年11月7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九日:1922年11月7日三庆园演出  三庆园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艳阳楼》(俞少庭)  《鱼肠剑》(杨宝森)  《战宛城》(小桂花,王斌芬)  《逛灯》(第一怪)  《戏迷传》(林颦卿)  《南天门》(五龄童,俞步兰)  《泗州城》(徐碧云,范斌禄,小小楼)  1926年11月10日,农历丙寅年十月初六日:1926年11月10日三庆园演出  广德楼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金雁桥》(俞华庭)  《鸿鸾禧》(小桂花)  《汾河湾》(王少楼,俞步兰)  《连环套》(刘宗杨)  1927年10月13日,农历丁卯年九月十八日:1927年10月13日广德楼演出  广德楼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长坂坡》(俞永兴)  《鱼肠剑》(俞鸿岩)  《查头关》(小桂花)  《潞安州》(俞华庭)  《恶虎村》(刘宗杨)  《碰碑》(马最良)  《法门寺》(王少楼,俞步兰)

送圣仪式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本日是杨小楼在家停灵受吊的“二七”,是日为伴宿、作夜辞灵之期。丧居门前的过街棚里里外外亮出了汉执事“五半堂”的幡、伞,每半堂亮出2件:红、蓝、白、黑、紫(绣花)的幡、伞各一对,计20件,均插在红漆葫芦座的执事架上。金银宝库、九品莲台、执幡使者、福禄寿三星、摇钱树、聚宝盆、哼哈二将、开路鬼、打道鬼、喷钱兽(独角獬)、香幡、筒幡、香伞、香亭、松狮、松亭、松八仙、松鹤鹿同春、松和合二仙等冥物沿南北墙一字排开。过街棚正对丧居门口还设了三档子妙峰山香会的火壶茶会;大鼓锣架、金漆大号,24个民族传统式的鼓手整整排了一条胡同。这里不能不临时断绝交通。地面上对此亦无不给予支持。至于前来吊唁人乘坐的汽车、马车、洋车、自行车都存放在了琉璃厂厂甸海王村公园前边临时设立的场子里。  是日,前来吊唁者达数百人之多,内外行知名者计有:余叔岩、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楼、孙毓摇⑼跤周酢⒗詈榇骸⒓蒲夥摇⒍∷⒄糯貉濉⑻沸∨唷⑻犯挥⒅用纭⒙砀宦弧⑽庋搴狻⑿炝馗Α⒗疃嗫⒏咔炜⑼跹洹⑼醴锴洹⒁读隆⒑率俪肌⒁妒⒗肌⒏呤Ⅶ搿⒘跹馔ぁ⒀钤细Α⑼蜃雍汀⒑陆醮ā⒔鸫镏尽⑽饩粘铡⑾粽翊ā⑽馇绽睢⑼粝拦⒀钪魃⒄佩救纭⑼蹙次濉⒄匝饪⒊麓涣洹⒂谟懒⒊偕芊濉⒄允佬说染昂筝傲俚跫馈

所收礼物

杨宅所收的冥楮、纸扎、祭席等各种奠礼堆积如山,所有挽联、祭幛、匾额,自首七以来,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仅名流匾额就有数十方。选录如下  一、阆宛归真――曹锟(挂于灵堂正面)  二、广陵绝响杨伶小楼,艺术超福缇┩猓戎匾逍校蕉艟┫缛耍溆朗拧G胛槎钔镏馀彐冢ü矣诹樘茫 ∪⑶锞臁吡桁G(挂于灵堂)   四、声绝云H――张水琪(挂于月台正面)   五、天上人间――冷家骥   六、名闻中外――江朝宗   七、黄钟息焉――宁夔杨  八、艺术绝响――北京市商会  九、惠及灾黎――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  十、白雪谁赓――长安大戏院董事会  十一、艺术超群――北京梨园公会  十二、善容顿渺――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  十三、吾道同悲――余叔岩  十四、老成凋谢――梅兰芳  十五、成仙极乐――萧长华   十六、英名尚在――孙毓摇 ∈摺⑺锻檀妗≡玖 ∈恕⑹俑叩轮亍褐俅铩 ∈拧⒔枪獬痢蜃雍汀⑾粽翊ā 《⒖岽撕臁怖逯 《弧⒁仗承情妗骼忌 《显饭檎妗掷纪ぁ 《⒁羧萃鹪凇鹤拥   二十四、德隆望重――郝寿臣  二十五、南极星沉――李一车  二十六、典型永存――全民报社  二十七、国剧宗师――胡毓坤   二十八、犹存典型――迟月亭   二十九、果证菩提――二十三处寺院方丈  三十、天上修文――李万春   三十一、望隆山斗――张彬舫  三十二、典型失我――天津梨园公会  三十三、黄钟毁弃――庆亲王  三十四、吟啸涅盘――王守信   三十五、蓬岛归真――长安戏院张寰如  三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部――王仲锦  三十七、抱道长游――程连璞、程连璧  三十八、永护白云――白云观监院安世霖  三十九、典型宛在――永胜社同人  四十、拂袖西归――马丽华

方丈礼忏

由于杨氏生前崇佛信道,成为北京各大小寺院的大檀越、大功德主,且与各寺院方丈、监院等高憎结交甚密,故23处佛教寺院的方丈联合前往唪经礼忏。他们是:  一、广化寺方丈玉山;  二、圣安寺方丈宝泰;  三、善果寺方丈泽明;  四、拈花寺方丈量源;  五、华严寺方丈本容;  六、觉生寺方丈体仁;  七、潭拓寺方丈茂林;  八、嘉兴寺方丈崇辉:  九、净业寺方丈本悟;  十、观音院方丈纯山;  十一、戒台寺方丈悟修;  十二、崇效寺方丈越宗;  十三、贤良寺方丈星朗;  十四、宝通寺方丈慧证;  十五、佑圣寺方丈钟钵;  十六、广慈庵方丈慧果;  十七、香界寺方丈德福;  十八、广善寺方丈慧三;  十九、长椿寺方丈深慈;  二十、心华寺方丈通宝;  二十一、正果寺方丈宽广;  二十二、延寿寺方丈证和;  二十三、法华寺方丈学安。  集各大小寺院“黄袍”高僧唪经送圣是佛教界对亡人及其家属最高礼敬,对亡人本身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功德,若非特大的名流斋主去世,一般是绝不应酬这种佛事的。这是自民国8年以来,北京城所未有的情况。所以,为人们,尤其是为有佛教信仰的人们所景羡。  伴宿之日的法事,除23名“黄袍”以外,还有雍和宫、隆福寺、护国寺的喇嘛各13人;白云观、地安门外火神庙、和平门内吕祖阁的道士各13入;长椿寺、铁山寺、龙泉寺的和尚各13人。轮流诵经作法,凡送疏、戒食、交供、回向,经台、月台上下,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候,门前的鼓乐也“接赞”、“送赞”吹打不停,其盛况不言而喻。

场面宏大

由于杨氏生前交际很广,来吊者有着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所以不借重金,置办了“三面席”:一是大教席;二是同和轩的清真席;三是功德林的全素席。而且是一天早晚两顿。可谓奢矣。来宾们坐席后,将近落日,总提调发话,宣布送圣僧、道排班秩序。其具体安排是:鼓乐、番道禅、来宾、番道禅、来宾、番道禅、近亲孝属、23位大德“黄袍”。采取“花插”排列,以利观瞻,而符礼俗。念三黄袍送圣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延寿寺街一带人山人海,几无立锥之地,近至左邻右舍的商民,远至津、保各地不远百里而来的“好事”者,都云集于杨宅丧居附近,一时万头攒动,车马为之堵塞,不能通过。人们不但是为争看各种纸扎冥物,而更主要是争看名伶的卢山真面目,而一饱眼福。  随着官鼓大乐的一棒大锣,送圣开始。杨家确是独出心裁,将一丈多高的纸扎哼、哈二将推将出来,作为开路之神(一般这乃是出殡的排场,送圣很少有这种举动)。紧跟着是纸扎的尺头桌子、四季花盆、纸制的整桌祭席、福禄寿三星、执幡使者、九品莲台、香幡、香伞、香亭均雇人擎举而行。其后为番、道、禅各三班,每班各13众,按既定“花插”而排列,来宾及捧圣的孝属间杂其间,最后是23处大小寺院的方丈,身披大黄袍,各捧手炉相送。最引人注目的是梨园行的7行7科,每科均推代表10人以上,步行送库,每人各佩一徽帜,上书:“北京梨园公会某行(或某科)代表致祭员”字样。每走过一处,必有若干观众指手划脚纷纷议论,形容不一。送圣行列出笤帚胡同西口向南,经延寿寺街、一尺大街、皈子庙、向东经观音寺、大栅栏,出东口折向南行,经前门大街至西珠市口,折向西行,至万明路折向南,直奔香厂迤南永安路,焚烧楼库等冥物。于火光冲天中礼成。  晚间,杨宅办了盛大的资度道场。番、道、掸三台焰口施食:老道的铁罐施食,三清(三位头戴五老冠的高功主法)焰口;和尚的三大士(三位头戴五佛冠的金刚上师主法)焰口:外加“地藏十王宝灯”的传灯法事。金钟法鼓,通宵达旦。观礼者百人之多。  1939年12月,农历己卯年:宝桂社易名春元社  言菊朋的宝桂社易班名为春元社,旦角由言慧珠充任。因父女合作,人称言家班。成员则高盛麟、王泉奎、马连昆、朱桂芳、姜妙香、林秋雯、计艳芬、钱宝森、王福山、陈喜兴、扎金奎、詹世辅等。广告称“本社永远风雨不停”。  是晚,言氏父女《打鱼杀家》。  12月8日,言菊朋《失街亭》。  12月15日,言菊朋《法门寺》。  12月22日,言菊朋《连营寨》。

上一篇:何怀远

下一篇:胡松(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