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从新的个人简介
黄从新(1951年6月-),男,生于湖北汉川,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介入治疗,在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方面有独特、丰富的诊治经验,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人物经历
姓名:黄从新
任教专业: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在职情况:在
性别:男
所在院系:人民医院
研究方向:介入性心脏病学、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
汉族,1951年6月出生,籍贯湖北汉川。教授、医学博士,武汉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人民医院院长,心研所所长。
擅长领域
主要从事心律失常和介入心脏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介入治疗,在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等方面有独特、丰富的诊治经验。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名誉院长
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湖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搏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搏分会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搏和心电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
武汉医学会副会长
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
湖北省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
《中华心律失常杂志》副总编辑
《中国心脏起搏和电生理杂志》常务副主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JournalofGeriatricCardiology编委
社会任职
2003年,被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项目成果《心律失常现代治疗学》获199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难治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获2000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球囊成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研究》获2001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事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致力于介入心脏病学及心律失常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行业专项基金等项目2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奖11项。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在心房颤动防治,在这些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主要著作组织、参与了国内20多个心血管病诊疗指南的撰写,主编及参编专著21本。
代表性著作:《心律失常现代治疗学》
期刊论文在国内外专业发表学术论文307篇,代表性论文:
2006年心房颤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历史回顾和最新进展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心房颤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治疗――目前的认识和建议
卡维地洛对心肌梗死后心房缝隙连接重构的影响
深化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与现状
心房内的结构与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获得荣誉
1984年3月-1984年9月,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省高校工委、学校和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标兵。
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
获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
湖北省杰出科技工作者
人物事迹
黄从新:心中乾坤大 杏林载誉多
记武汉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黄从新教授。
他是一位医生,作为医生,他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工作中,为患者解除病痛。
他是一位学者,作为我国介入性心脏病学和心电生理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他开拓创新、严谨求实。
他是一位管理者,作为医院院长,他抓建设殚精竭虑,谋发展鞠躬尽瘁。
不仅仅如此。
还有学生、还有学校……
在各种角色中,他如此自如,他如此胜任。
他――黄从新,一步一步,坚实地走着他的人生之路,走进我们的视野之中,变大,变大,变大,变大……
镜头一:一根导管沿股静脉穿过心房间隔进入患者左心房,然后用射频产生高温消融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处的组织,使得“房颤”手术顺利取得成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脏病,全世界有上千万的房颤患者。早在1850年人类就发现这种疾病的存在,但150多年过去,房颤的发生机制依然莫衰一是。医学界于是称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为医学科学之谜。房颤发病率约为0.8%一2%,且随年龄而增加,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达5%一9%。和正常人比较,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生率增加5倍,死亡率增加2倍。长期以来,由于对房颤的发生机制了解不清楚,对其有效安全的消融靶点尚难确定、消融过程中缺乏可靠的监测指标等原因对房颤的治疗一直是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
作为国内外拥有较高声望的中青年专家,我国介人性心脏病学和心电生理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黄从新教授矢志不渝地秉承开拓创新、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从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和技术难点出发,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地工作,取得了令人称道的累累硕果。
他深入开展对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最终根治房颤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房颤的成因及治疗这一世界性医学难点和热点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系列研究。他报道了阻断迷走神经对心房肌有效不应期及其离散的影响和房颤电重构的部分离子流及其基因基础;揭示了心房肌细胞凋亡参与了房颤的结构重构;证实了肺静脉肌袖细胞具有潜在起博功能,可触发房颤;提出心房激动无序性特征最为显著的部位为优先消融靶区的概念,经对肺静脉射频消融研究发现,预置温度在60~C时既可达到有效电隔离同时也不引起肺静脉狭窄,为临床根治局灶性房颤选择到最适射频温度;对局灶性房颤患者实施大静脉肌袖电隔离获得成功,证实了袖-房电传导的存在,及有效电隔离可根治局灶性房颤。由此,《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鉴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不清,房室结双径究竟是功能性的拟或有解剖学基础l?为此,他系统地研究房室结结构、功能、电生理特性,进一步提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提高了诊疗水平。他在国内首次发现大鼠、家兔、猪的房室交界区的主体结构具有种属特异性,提出猪的房室交界区主体结构与人类相似,为深化对房室结的研究筛选出最佳实验动物种属;证实了房室结双径具有解剖学基础,选择性切割兔房室交界区不同部位,其房室结电生理特性类似慢径、快径受损的表现,为临床房室结改良术提供了理论基础,率先发现家兔房室交界区存在电生理学与组织学不一致的现象,在房室结以外、冠状窦下方的细胞,其动作电位类似“结细胞”,而组织学类似心肌细胞,该结果对传统的房室结概念提出了挑战;将上述研究结果用于临床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逾千例,成功率98%。2000年该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积极引进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推广心脏病的介入诊疗。20世纪80年代末,黄从新教授就开始心导管工作,研究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机制,90年代初积极探索并推广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率先开展了心律失常的射颊消融治疗,在国内较早地报道单极标测定位房室旁道,其图形直观、操作简便、定位准确。1994年,他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射频治疗心律失常的专著《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疗法》,对当时推动国内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起到十分积极作用;针对术后再狭进行了深入研究,报道了巨细胞病毒在动脉粥样硬化及PTCA术后再狭中的作用,2001年该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开展了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先后赴全国20多个省市40多家医院演示、指导心导管术,多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习班,在全国推广这―疗法。为此,其成果《难治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2000年);《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球囊成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2001年);《心律失常现代治疗学》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
镜头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齐,洁白,病人安详,医护人员和蔼……
作为一所大医院的院长,黄从新教授认真履行院长职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有病床1300张,职工近3000人。面对如此规模的内部架构和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他实事求是,勤于思考,敢于探索,追求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他提出“三三一”管理措施,即提倡三个服务:领导为群众服务、机关为临床服务、全院为病人服务;建立三个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分级管理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强化一个观念:向管理要效益。1995年,他提出“三个一切”:一切为病人、为病人―切、为―切病人;2000年,在全院开展“星级服务”;2001年,在机关和临床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加速后勤社会化,实行临床评聘分开……这些举措推出后,深受广大患者和职工欢迎,并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医院一天天发展、壮大的同时,思想超前的黄从新教授又在为医院长远发展做深刻的思考,并提出要由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法则到深化改革,迎接挑战,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医院之路。黄从新教授认为,医院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强调一个中心,即“以病人为中心”;围绕两个主题即生存与发展;抓住三大要素,即人、财、物;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走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相结合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基础管理和深化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业务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落实五项措施,即树立医院形象,加强质量控制,调整内部结构,完善激励机制,争创一流品牌。
在此同时,黄从新教授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断加强学科建设,狠抓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旨在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其中,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5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个、15个专业学科分别被评为湖北省、武汉大学、医院的重点学科。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校木梯队,开取得了―个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在他的领导下医院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固定资产总值逐步快速递增,医院也多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武汉市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示范点”、“湖北省文明示范医院”等等。
黄从新教授并不是超人,但是,为了科研工作、为了患者的健康,他总是在超负荷地运转:在医院,他是院长,医院需要他运筹帷幄;在实验室,他是科学家,试验仪器是他熟悉的朋友;面对患者,他是大夫,他要让他们远离病痛;面对学生,他是老师,他要交给他们仁心、仁术……他太忙了,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行色匆匆!高强度的介入诊疗工作使黄从新付出了沉重代价,大剂量的X线使他的白细胞畸变率达38%。
古人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医生责任之重大。仁者无私,勇者无畏;而医生,则既须是仁者,又须是勇者;亦须无私,更须无畏。黄从新教授是这样的良医,他心怀患者、科研、医院……尽心尽职,呕心沥血,既无私,亦无畏……
(出处:《科学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