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韦的个人简介
鸿韦,雕塑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2007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并留校任教。鸿韦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2009年,一直为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访问学者;2015年,应邀成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艺术家。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法国泰勒基金会(成立于1844年)会员。个人简介
鸿韦,雕塑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2007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并留校任教。鸿韦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2009年,一直为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访问学者;2015年,应邀成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艺术家。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法国泰勒基金会(成立于1844年)会员。
作品被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德克萨斯圣安吉洛美术博物馆等收藏;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卢浮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福克斯艺术馆、爱尔兰都柏林古堡等艺术机构展出。2013年获得法国国际沙龙雕塑类最高奖项――泰勒大奖,评委会主席米歇尔? 金评论说:“鸿韦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化中存在的多元化思想的融合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董事会收藏评论:“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几何形抽象雕塑,鸿韦用现代艺术的材料和抽象形式表现了艺术家对古典审美的独特认知和重塑。”
2008年4月,入选阿尔弗雷德大学“国际外语荣誉社团”成员。2011年8月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家协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会员。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成就
2016年作品被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
2015年作品被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
2014年作品被中国2014APEC峰会国际会都收藏
2012年作品被美国圣安吉洛美术博物馆收藏
2008年作品被纽约州哈里克纪念图书馆收藏
2007年作品被美国纽约州术音?约瑟夫国际陶瓷艺术博物馆
2011年8月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家协会(InternationalAcademyofCeramics)会员。
2013年12月获得法国卢浮宫国际展雕塑类最高奖项――泰勒大奖。
2014年1月被重要的国际艺术组织――法国泰勒基金会(成立于1844年)邀请入选为会员
名家评价
碎片化的时间我们体会到历史时间在进行或已消逝,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体会,也就是说这只是一种隐藏在我们身体内部的、不可名状的感觉。试想我们是否能把这种不可视、不可触的感觉用某种物质、形式描绘出来?比如说,历史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质感?
鸿韦的动态装置作品《碎片化的时间》给予了“历史”一个零散的形态。陶瓷、不锈钢、锈铁,这些物质材料产生于不同的文明时期,因而携带了不一样的时间记忆。这些记忆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构成了材料本身独立的意义。历史时间的概念,不仅镶嵌在这些物质内部,同时也因这些物质所隐喻的文化意义开始逐渐显现。铁,人抗衡自然得以生存的佐证。瓷,中国封建文明通过海上贸易输向世界的文物。抛光的不锈钢,映照了现代工业下人们日益透明化的社会生活。在这里,每种材料都站出了自己独有的姿态。生锈的铁片傲立在作品顶端,立出了作品的棱角,也立出了人与自然对抗的锋芒;瓷以碎片的形式布满在不锈钢架和锈铁片表面,给予作品一个零散且温和的基调,它提醒了东方文明曾经的辉煌与落寞。不锈钢作为支架出现,它纤细、隐秘,但因撑起了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材料而形成了作品的整体架构。在这里,时间也被涂上了色彩。锈铁表面的黄色厚重且质感粗糙,散出时间的苍味。瓷片表面的黄与孔雀蓝花纹色彩夺目,有盛世的气派。青绿的瓷片留下了一抹宋代独有的韵味。这几个强烈的色彩对比在不锈钢管支撑下的零散结构中被消解得足以同处而不显得彼此冲突。
瓷所隐喻的时间碎片、不锈钢架重组碎片的架构、以及作品动态的装置形式共同为观者创造了主体与历史时间的共时经历。根据作品的主要材料-瓷与不锈钢-以及它们呈现的形式,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该作品暗含的历史时间的观念。第一个方面是关于零散分布的瓷片,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在我们当下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第二个方面是不锈钢对陶瓷碎片的架构以及动态装置的形式,它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处理这种历史状态?”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我与历史时间的关系?”
-------芝加哥艺术学院 李伊晴
碎片与均衡鸿韦毕业于中央美院第四工作室,现同时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和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是哈佛大学和麻省艺术设计学院的访问艺术家。他的作品《沉思的重量》曾获2013年泰勒大奖。在他之前获过此奖的中国雕塑家是蔡志松和李象群。但我的案例是另一个系列:碎片与均衡。在“技术流后工艺美学”的斜面上,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三步曲,一个关于激活民族传统工艺的有重量的沉思、实践和启示。
第一步:技术流高端建构。
当我们的意图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个牌局上的赌徒,手里捏着一把中国牌。
一种普遍的打法是,借用传统的形式元素或精神元素,进行某种嫁接和转换,比如借用汉字或水墨。这是一种消费方式。未被挪用过的资源,会日趋稀缺。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样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有所生产,让传统成为一种可以继续生长的有生命的资源。这是非常艰难的课题,需要有担当的神经和心脏。就说中国人烧了几千年的陶和瓷,从陶唐氏那个叫“尧”的酋长开始,无以计数的民窑官窑,无以计数的能工巧匠,都烧结在里面了。你凭一己之力能有新的做为吗?
鸿韦的试验可谓艰辛,甚至危险。当大家弄潮当代的时候,他坚持在1000度的高温焰旁边。如是多年,终成新果。一种前无古人的窑变釉色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北京APEC会议期间,奥巴马总统套房中摆放着他的作品;哈佛大学还请他去做了讲座。
------中国雕塑杂志主编 ?唐尧
作品欣赏
平衡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