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亚[教育家]

时间:2024-03-26 12:31:46编辑:小简

何振亚[教育家]的个人简介

何振亚,电子信息学家,教育家,中国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之一。先后在自适应信号处理和神经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首次解决了RLS自适应滤波理论中数值长期稳定性和二维SAR模型参数递归最小二乘估计两个国际性难题;提出了神经、混沌、模拟和进化计算以及信息科学集成的神经计算科学理论新构架。从教5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准人才。

何振亚[教育家] - 基本信息

姓名: 何振亚
任教专业: 理学-电子信息科学类
在职情况: 在
性别: 男
所在院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职称:教授
籍贯:江苏盐城人

何振亚[教育家] - 简历

1922年7月2日 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

1942年9月-1943年7月 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学习。

1947年7月 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

1947年8月 任南京中央广播电台扩充工程处中波机房工务员。

1949年6月 任重庆中央电波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9年11月 任西南广播器材厂设计科科长兼电工车间主任,工厂管委会生产部部长。

1950年11月 任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助教。

1952年9月至今 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电信工程系和无线电系讲师,无线电基础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振亚[教育家] - 生平

何振亚,1922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西乡,自幼随父兄务农,仅在农闲时断续就读村塾,直至1936年才正式上小学,他立志发愤学习,1年后考入初中,再过1年又考上高中。1941年毕业于上海的江苏省立联合中学,1942年春考入英士大学,及夏,赴福建考入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3年夏又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机电工程系。1947年7月毕业,获工学学士。翌月,入中央广播电台扩充工程处中波机房任工务员,1949年6月在重庆中央电波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重庆解放后,他于11月调任西南广播器材厂设计科科长兼电工车间主任,为响应西南局及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恢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号召,他设计了一种插入功率分配因子的扩音机输出变压器,成功地改进了有线广播网,并解决了电动机的增容以及为一化工厂增大动力等问题,因而被任命为工厂管理委员会生产部部长。

1950年冬,何振亚回到江苏,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任助教,从此与这个系结下了不解之缘。50余年如一日,他始终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研教育才。开始时他担任教授吴大榕和钱凤章的助教,并任有线电实验室副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他所在的电机系分设为电信系和电力系,他在电信系任教。1953年初晋升为讲师。是年夏院系再次进行调整,集华东地区所有高校的无线电师生、设备组建成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由他主讲“无线电基础”课程。同年经陈章等介绍参加了“九三学社”。1956年他担任无线电基础教研组主任兼系主任助理,协助系主任陈章、副系主任陆钟祚处理日常系务,并参与组织全系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推出了变苏联以设备为纲的课程体系为以科技为纲的课程体系。继而按教改新方案率先自编讲义开出“脉冲技术”新课程。

至1981年,当了长达28年讲师并一直担任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403教研室主任的何振亚,以其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经评审直接晋升为教授,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检查专家组华东分组组长。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后,何振亚任东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东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始人,首位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组长。

1992年,何振亚被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代表政府聘为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认知科学”的首席科学家,主持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重点大学的112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参加的“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成果,其中不少是带有突破性的,因而荣获国际神经网络研究领导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1994年11月,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授予何振亚Fellow称号。

何振亚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还兼任5个国内学术期刊的编委、常务编委或主编,两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副主编。他先后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受到同行学者的推重。他指导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共计达135人,其中许多人已被推选或担任院士、大学校长、院长、系主任。何振亚素有“四多教授”之称,即著作多、论文多、获奖多、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多。

2002年2月,何振亚被IEEE聘为IEEE CAS Shanghai Chapter主席,以指导中国华东地区电子学与信息科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可谓给这位从农村娃到国家首席科学家的八旬寿翁送了一份厚礼。同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何振亚的第15本专著《自适应信号处理》。

2003年11月,他在南京主持召开了IEEE国际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会议,与会的海外教授学者逾百人。会议开得非常成功,论文集中的400余篇论文全部被ISTP收录。

何振亚[教育家] - 耕耘育人

何振亚在教育战线上50余年如一日,精心培育科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1953年起,他主讲“无线电基础”课程。他经常是每学期讲授两门课程,给两个大班(每个大班学生约130人)讲“无线电基础”课,给一个大班讲“脉冲技术”课。每周上课18学时,还要亲自批改各个大班中一个小班的作业,同时还要指导实验和答疑辅导,即使因劳累过度引发气管炎而咯血时他也从不耽误上课。何振亚无论上新课或老课,总是认真备课,自编讲义,精写教案,以致把全部内容吃透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因而形成了他讲课的独特风格,就是从不带书本和讲稿上课堂,一支粉笔在手,边讲边写,严谨流畅,声音洪亮,板书工整,诱导生动,即使冗长的数学公式推导,电路图、波形图的分析,都是信手写来,令学生们惊赞不已。他讲课的效果很好,受到历届受业学生的崇敬。长期坚持严谨治学、崇尚言传身教的何振亚,培育出了许多高水平人才,他们都先后在国家电子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贡献,其中已当选为院士的有刘盛纲、倪光南、张乃通、李幼平、李德毅、孙忠良等。

1955年他结合教学实践编著了《高频阻抗匹配网络设计》一书。1960年他在其自编讲义基础上,与管致中等合作编写的《无线电技术基础》全国统编教材,为各兄弟院校广泛使用。1961年他被聘为首批研究生指导教师后,又开始投入国防和民用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

1981年起,他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网络理论”、“振荡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图像数字处理”、“模式识别”、“多维数字信号处理”及“自适应信号处理”等课程。对于这些教学任务,他总是认真负责,紧跟学科前沿,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学,自编教材并不断更新内容,先后编写出版了《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多维数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3本专著。其中《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一书先后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多维数字信号处理》获江苏省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2001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研究生教育和中青年教师培养方面,20年来,他已培养出博士后20名、博士50名、硕士65名,堪称中国电子学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一位高产优秀导师。何振亚培养的研究生,以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为研究方向,并侧重于基础性研究,以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他提出“苦思冥想、连续作战”八字箴言,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攀高峰”;做人要以“忍、让、诚、和”为准则,表明他十分重视素质教育。所以,他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均深得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好评。

何振亚勤于总结教学经验。他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报》、《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多篇介绍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学术论文,颇得同行学者的认同。他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主要有: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1991),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和2002),东南大学教学特等奖(200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01)、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02)等。

何振亚[教育家] - 研究成果

何振亚长期以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从一维到多维、从线性到非线性、从经典自适应到神经智能自适应,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1.线性自适应滤波理论

对于算法这个关键问题,何振亚率领的梯队首次解决了“递归最小二乘(RLS)自适应滤波理论中数值长期稳定性”和“二维联立自回归(SAR)模型参数的RLS估计方法”这两个国际难题,还提出了新的二维数字滤波器和三维球对称数字滤波理论及设计方法。

2.神经智能自适应信息处理

何振亚于1992年受聘为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认知科学中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基础”的首席科学家,他所主持的这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鉴于神经网络本身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等功能,扩大了智能自适应信号处理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研究了混沌神经网络模型、自适应动态混沌同步控制方法、自适应混沌演化计算方法以及自适应盲信号处理等课题。在所取得的许多创新成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突破了神经元激活函数是连续可导的非线性函数的常规要求,且带来动态参数范围大等特点,因属国际上原创性工作,国际神经网络学会于1995年授予何振亚个人“神经网络研究领导奖”。

(2)提出了一种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动态神经模型,发现胃电的混沌动态特性及其时空特性,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以及国际胃肠学会优秀论文奖。为这项成果特写的一章发表在1999年IEEE出版社出版的《Nonlinear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一书中,书的封面还显示了该新模型的动力学行为慢波和快波图形。

(3)提出了多个神经元的自治和非自治细胞神经网络中混沌的控制方法。在理论上更正了连续驱动混沌同步观测器的稳定条件,给出了渐进稳定性定理,提出混沌同步的子系统分离法,克服了著名的PC方法的局限性,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方法之一。

(4)提出了离散耦合混沌保密通信方案,这是国际上能有效抵御攻击的一种方案。

(5)构建了一种可以大大减少伪吸引子和提高联想成功率的“混沌动态联想理论模型”。它是海量存储器的开创性成果。

(6)提出了一种大规模通信网信道分配的最佳方法――自组织混沌神经网络方法;采用动态混沌神经网络求解优化方法,首次将智能混沌神经网络优化计算方法应用于CDMA多用户检测,使其性能逼近于最佳检测器;提出时变增益动态混沌神经网络优化方法,对求解0/1背包问题提出新思路与新途径,并用于机械手控制及逆运动求解、波束形成等。

3.盲信号处理

盲信号处理是国际上研究的热门课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何振亚课题组对盲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基于多变量密度估计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自适应修正非线性函数的Infomax方法、累积量展开的代数法和自适应方法,提出了盲源分离的多种新方法和4个新的准则函数。

(2)对于盲参数估计及盲系统辨识,研究了多通道系统的盲辨识问题,提出了新的可辨识判据的两种算法,给出了两类可辨识模型和两个基于三谱矩阵特征分析的辨识算法。

(3)提出了一种用于非线性通信信道实时自适应均衡的回归子波神经网络均衡器,包括将“过采样”和“独立分量分析网络”相结合的新自适应均衡方案,以及基于累积量与演化计算的信道盲估计方法。

(4)对于盲阵列处理与盲波束形成,提出了两种神经网络盲自适应波束形成器和一种具有快速收敛特性的盲波束形成算法,并巧妙地运用RLS自适应算法做到对该优化准则的性能无影响、收敛性好、失调小,适合实际运用,克服了SCORE算法的运算量大、实现困难等缺陷。

4.神经计算科学

1996年,何振亚以信息科学的观点总结了对神经网络计算智能研究的经验,提出了“神经计算科学”这个新词,并认为这是以脑科学研究中“创造”脑为立足点,可以加速实现类脑智能自适应信息处理系统的一种新思路和新策略。这里的“神经计算”是广义的,除了认知科学中经典神经计算之外,它还包含了模糊计算、演化计算、基因计算、量子计算和混沌神经计算等。

何振亚在从事上述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3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120余篇。因科研成果而先后获奖的有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1996年各1次)和三等奖(1990)、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和二等奖(1998)、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中国船舶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等。

何振亚[教育家] - 学术交流

何振亚从20世纪50年代起长期热心于学术活动,多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举办讲习班和高级研讨班,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紧跟学科前沿,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活动促进科研、科研工作带动教学,为高质量培养研究生、提高科技人员学术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1.积极参加与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何振亚多次为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理论与方法学组和电络与系统分会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专业委员会举办学术研讨会。1989年11月他会同分会几位领导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学术会议;1991年他作为程序委员会主席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IEEE神经网络学会主席R.C.Eberhart莅会祝贺;1997年他又在东南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神经网络学术会议与第五届全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推动了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并引发出了不少新的领域。

1993年他作为程序委员会主席、大会联合主席在广州召开了国际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会议。1995年他作为大会主席在南京召开了国际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会议,并邀请国际权威学者R.W.Liu和M.N.Swamy共同担任大会主席,S.Y.Kung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W.K.Chen担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参加会议的外国学者逾百人,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何振亚也因此于1996 年荣获IEEE CAS学会授予的国际学术交流贡献奖。

为了保证科学研究工作处于学科前沿,何振亚自1985年起每年都出席1~2次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并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何振亚不仅参加了从1986年至2004年的历届IEEE国际声学、语言及信号处理会议(ICASSP),还参加了1986年至2004年的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会议(ISCAS),而且在1997年至1999年间参加了3届IEEE TENCON会议。2000 年,在天津召开的IEEE APCCAS’2000会议上,何振亚担任了荣誉程序委员会委员兼分会主席,他与张毅锋博士后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大会优秀论文奖。同年,他参加了在香港召开的IDEAL会议,担任大会研讨会主席。2004年,他还参加了在美国Atlanta召开的IEEE ICRW会议和在香港召开的IEEE ISIMP 会议。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ICONIP’01国际神经智能处理会议上,何振亚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发表的《多媒体盲信源分离》论文被评为原创性成果。同年他还参加了在香港召开的智能多媒体、视频及语音处理国际会议(ISIMP’01)、在东京召开的IEEE多媒体学术会议(ICME’01)以及在新加坡召开的ICICS’01会议,担任特邀分会联合主席。2002年他出席在夏威夷召开的包含国际神经网络会议的世界计算智能大会(WCCI’02),此前,他曾参加过1992年、1998年的WCCI会议。此外,何振亚还参加过IEEE的ICNN’91和ICNN’93会议以及1992~1999年的历届IJCNN会议。作为IEEE CAS上海分会主席的何振亚,于2005年5月在苏州组织召开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设计与视频技术国际会议。会议邀请了K.Y.Kung、N.Fujii、S.Y.Lee、W.C.Siu等著名学者做大会报告。

何振亚十多年来不辞辛劳地出席和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精选课题,指导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会议,接受评议和进行交流,已经形成了学术上的良性循环。

2.新课讲习班和高级研讨班

何振亚多次举办新课讲习班:1983年的南京讲习班,主要为高校教师讲授其当年出版的《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以“模式识别”课程引导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的应用;1984年的昆明讲习班,主要为航天部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而开设,也有部分高校教师参加;1986年的承德讲习班,则同时讲授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3门课程,在于帮助从事信息处理教学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有关教师增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2002年4月和2003年10月何振亚在东南大学两次办班,讲授他当年出版的《自适应信号处理》专著,由于后面一次是在主办国际会议后紧接着开办的,因此有美国、新加坡、香港特区等有关高校的多位教师参加。

何振亚为响应国家教委/教育部关于重视高校学科建设中学科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训的号召,先后在东南大学举办了4次高级研讨班,得到了“四高”的佳评,即高水平讲员、高学历学员、高新科技内容、高教学效益。

第一次研讨班(1994年7月至8月),主题是“数字神经网络”,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S.Y.Kung教授主讲其1993年出版的《Digital Neural Network》,内容新颖、系统而全面。第二次研讨班(1995年11月),主题是“神经网络信息处理系统”,由美国S.Y.Kung教授、龙国柱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徐雷教授、何振亚任讲员。第三次研讨班(2001年11月),主题是“非线性信号处理与神经计算科学”,由美国马里兰大学James Lo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Lipo Wang教授讲授。第四次研讨班(2003年11月),主题为“神经自适应信号处理系统”,由韩国脑科学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S.Y.Lee教授、美国海军作战中心信息处理组主任H.H.Szu博士等著名学者讲课。

3.出国访问与讲学

每当何振亚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时,常有位于会址周边的大学邀请他去作访问讲座。1987年他在美国费城访问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受系主任K.R.Laker教授和东南大学老学长顾毓L教授的接待,应邀作了《自适应分块信号处理的几种算法》报告。1989年6月他访问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时,与其视频信息处理中心主任E.Luder教授讨论了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问题,还作了《自适应滤波理论及快速算法》报告。E.Luder教授多次访问过中国,视何振亚为最好的华人朋友。1989年9月他访问英国北爱尔兰Belfast女皇大学,应邀作了《变换域自适应滤波器设计和脉动阵列实现结构》报告,随之又受邀到国际VLSI阵列会议上宣读了相关论文。1994年6月他访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时,介绍了他在自适应滤波和谱估计快速算法方面的研究工作;7月至9月访问加拿大康迪戈大学时,商谈了合作培养博士后事宜,并作了《自适应神经网络模型和智能处理信息》报告。1995年5月至7月他访问美国普渡大学时,受到工学院院长和校长的热情接待,讨论了合作研究粒子群优化方法与演化规划的结合问题,并签订了协议,还作了《神经计算混沌神经网络》、《演化神经网络及其用作函数逼近》、《盲信号处理》等报告。

1997年9月至10月何振亚访问香港城市大学时,作了《神经计算及其应用》报告;11月至12月到新西兰Otago大学参加ICONIP’97国际会议,介绍中国神经网络研究进展情况,会后应奥克兰大学之邀作了《自适应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方面的讲座。1999年9月他与门生杨绿溪教授去韩国参加IEEE TENCON’99会议后,访问了浦项工科大学,讨论两校合作事宜,并作了《盲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报告,继而又受邀在韩国科学技术院脑科学研究所主讲了“盲信源分离及盲信号处理应用”。2000年在他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越南国立大学和海防海事大学时,讲授了“神经计算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等内容。2001年他在访问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所时,也都应邀作了相关的学术报告。2002 年5月他访问夏威夷大学时,作了《混沌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报告。2004年5月他出席在加拿大Montreal召开的ICASSP’04会议后,访问了Concordia大学并作了《盲源分离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报告。

4.社会学术活动

何振亚长期积极参加国内社会学术活动,先后担任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电子学会线路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IEEE CAS(Shanghai)Chapter主席、IEEE CAS学会盲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何振亚是《通信学报》常务编委、《信号处理》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电子与信息学报》和《电路与系统学报》编委、《数据采集与处理》编委会主任委员兼主编、《Circuits,Systems and Computers》和《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副主编,以及IEEE的Trans.on Neural Network,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和TranS.on Circuit and Systems等刊物的论文评审人。他还连续3届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学科的项目评审组评委,现为香港特区政府高校科学研究基金会评委。

何振亚曾被聘为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苏州大学、汕头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电子工业学院、武汉钢铁学院、江汉石油学院等众多高校的兼职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的顾问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客座教授。每年他都会抽时间到其中的几所高校访问讲学,十分关心这些学校的学科建设。

上一篇:韩雪辉

下一篇:黄子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