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周

时间:2024-03-24 07:08:40编辑:小简

黄以周的个人简介

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定海厅(今舟山)紫微乡(今属定海区)人。黄式三子。幼承父教,以“传经明道”为己任。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初任浙江分水县(今桐庐)训导。光绪十四年(1888)赐内阁中书衔,十六年升教授。时,江南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聘以周任讲席15年,江南不少学者多出其门下。边讲学边治学,搜集汉至清代典章制度,撰《礼书通故》100卷,考释中国古代礼制、学制、国封、职官、田赋、乐律、刑法、名物、占卜等,纠正旧注不少谬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著有《子思子辑解》7卷、《军礼司马法》2卷、《经训比义》3卷及《儆季杂著》等。

人物简介

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定海厅(今舟山)紫微乡(今属定海区)人。黄式三子。幼承父教,以“传经明道”为己任。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初任浙江分水县(今桐庐)训导。光绪十四年(1888)赐内阁中书衔,十六年升教授。时,江南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聘以周任讲席15年,江南不少学者多出其门下。边讲学边治学,搜集汉至清代典章制度,撰《礼书通故》100卷,考释中国古代礼制、学制、国封、职官、田赋、乐律、刑法、名物、占卜等,纠正旧注不少谬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生平介绍

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定海厅(今舟山)紫微乡(今属定海区)人黄式三(薇香)四子。同治九年(1870)中举,历任遂昌、海盐县训导,处州府学教授,特荐加为内阁中书。应江苏督学黄体芳的聘请,在江阴南菁书院任主讲长达十五年,教以博文约礼、实事求是,治学道高而不拘于汉宋门户之见,江南许多高材生都出自其门下。《清史稿》载:“宗源瀚建辨志精舍于宁波,请以周定其名义规制,而专课经学,著录弟子千余人。”黄氏生平挚孝,侍奉三十余年不曾离开。秉承家传,非礼勿动,是晚清一位纯粹的学者儒生。

黄以周自幼承训家学, 与其兄儆孟、儆仲共读,互相砥砺切磋。其父周式三著有《周季绪略》、《论语后案》诸书,尤长于“三礼”,论郊E、论学校,皆恪守郑玄学说,所著《儆居集》,说经考礼,以精博著称。《儆居集》中有《阮氏仁论说》一篇,谓阮元《论语论仁论》、《孟子论仁论》、《性命古训》诸作,皆本段玉裁之说而推衍之;又谓段氏《说文注》中释仁、释敬、释才、释理皆能去前人之弊,不可以文字、声音、训诂之学而才之云云。段氏之学,出于戴震,故黄式三又有《申戴氏气说》、《申戴氏理说》、《申戴氏性说》诸篇以发明之。徽派朴学学术思想的渊源和继承关系之轨迹,于兹可见。黄氏家学渊源,对黄以周影响极大,其专力治《礼》,盖亦源于其家学。

黄以周专力治经,尤精于“三礼”,博大精深,博采汉唐至清有关“三礼”之经注、杂记,对于古代礼制、学校、封国、田赋、乐律、刑法、名物乃至占卜等,详加考核,作出说解,体大精思,为晚清《礼》经研究之冠冕。据《清史稿》载:“以周笃守家学,以为三代下之经学,汉郑君、宋朱子为最。而汉学、宋学之流弊,乖离圣经,尚不合于郑、朱,何论孔、孟?有清讲学之风,倡自顾亭林。顾氏尝云:u2018经学即是理学。u2019乃体顾氏之训,上追孔、孟之遗言,于《易》、《诗》、《春秋》皆有著述,而《三礼》尤为宗主。”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有云:

先生为学,不拘汉宋门户,体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训,上追孔门之遗言。说《易》,综举辞变象古,于郑、王无所偏执。《诗》多宗序。《书》必条贯大义。《春秋》用比事之法。三《传》校以经例,定其短长。而三《礼》尤邃。凡详考象说,昼夜研索,成《礼书通故》百卷,列五十目,囊括大典,本支敕备,究天人之奥,斟古今之宜,盖与杜氏《通典》比隆,其校核异义过之。诸先儒之聚讼,至是涣然冰释。

黄以周在土地田制方面的论著有《军礼司马法》二卷,提倡施行均田制,自言:“取北朝均田为准,校定用尺,谓当今八寸一分,不如是,车不足容三人。”其旨终在治礼。在经学思想方面,黄以周学问醇厚,不主门派之见。虽然躬法吕留良、朱熹,但不是简单的皈依,对于朱熹的宋学,以及近世全谢山的笃实经学都有杂采,兼收并蓄,只是排斥陆、王的心学,认为太过强调而不入正统。在所著《经训比义》中认为:“欲挽汉宋学之流弊,其惟礼学乎?或云u2018礼为忠信之薄u2019,是言一出而周衰;或云u2018礼岂为我辈设u2019,是言一出而晋乱。学术不明,而治术敝。”在研习四书时,认为应当以孟子学孔子,“由博反约,而未尝亲炙孔圣。”黄以周深信博文约礼的经学,才是行为义理的正途,因而求孟子学孔圣之师承,并以子思为其学术思想的枢轴,并在晚年体弱多病的景况下著有《子思子辑解》,阐述其学术主张。

著作介绍

黄以周生平著有《礼书通故》、《经训比义》,辑有《军礼司马法》、《子思子辑解》。还有《经说》六卷,专释名物度数,可与《礼书通故》相媲美,收入《儆季杂著》中。

学术研究?

黄式三(1789-1862)、黄以周(1882-1899)是父子,舟山市定海区双桥镇人,近代以来公认的重要学者,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清史稿》有传。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馆的调查,已知黄式三著作有23种、黄以周著作有29种,合计约有450卷,近500万字。其学术成就以经学为主,兼治史学与诸子学,对礼学尤有系统精深研究。

章太炎、梁启超等对黄氏父子的学术地位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有集成性成就。黄以周还在江阴南菁书院担任山长15年,培养弟子近千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学术、教育等领域的杰出人物。章太炎甚至尊黄以周为自己的导师之一。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将黄氏父子的重要著作如《论语后案》《周季编略》《礼书通故》列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之中;关于他们的研究正在成为海内外的热点,尤其在日本的学术界,更是备受关注。舟山群岛虽孤悬海中,但定海黄氏父子却为中国近代学术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学术财富。目前浙江海洋学院组织的教授和博士研究团队,对黄式三、黄以周著作整理进展顺利,已完成近300万字的点校工作。

舟山市黄式三黄以周学术研究会是由从事黄式三、黄以周学术研究、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自愿组成的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将积极开展舟山地方上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名家研究活动。研究会设在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今天研究会还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了研究会领导机构,14名研究会理事,选举王学渊为研究会会长,杜岩、邱平海、詹亚园、程继红为副会长,程继红兼任秘书长。江建国被聘为研究会名誉会长。

治通鉴长

(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辛未朔。)癸酉,诏:“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初,登州言妇人阿云,有母服嫁民韦阿大,嫌其陋,谋夜以刀杀之,已伤不死。案问欲举自首。审刑院、大理寺论其死,用违律为婚,敕贷阿云死。知登州许遵言:“当论如敕律。”诏送刑部,刑部断如审刑、大理。遵不服,乞送两制定议。诏送翰林学士司马光、王安石同定,而光与安石议异。安石本不晓法而好议法,强主遵议,特与光异。及执政,遂力行之。然议者不以安石为是也。(《纪事本末》卷七十五。案:《传家集》载温公议云:臣窃以为凡议法者,当先原立法之意,然后可以断狱。窃详《律》文:“其於人损伤,不在自首之例。”注云:“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仍从故杀伤法。”所谓“因犯杀伤”者,言因犯他罪,本无杀伤之意,事不得已,致有杀伤,除为盗之外,如劫囚、略卖人之类,皆是也。律意盖以於人损伤既不得首,恐有别因馀罪而杀伤人者,有司执文并其馀罪亦不许首,故特加申明云“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然杀伤之中,自有两等,轻重不同:

其处心积虑,巧诈百端,掩人不备者,则谓之谋;直情径行,略无顾虑,公然杀害者,则谓之故。谋者尤重,故者差轻。今此人因犯他罪致杀伤人,他罪虽得首原,杀伤不在首例。若从谋杀则太重,若从斗杀则太轻,故酌中令从“故杀伤论法”也。其直犯杀伤更无他罪者,惟未伤则可首,但系已伤,皆不可首也。今许遵欲将谋之与杀分为两事,案谋杀、故杀,皆是杀人,若将谋之与杀分为两事,则故之与杀亦是两事也。且《律》称“得免所因之罪”,故劫囚、略人皆是,已有所犯,因而又杀伤人,故劫略可首,而杀伤不原。若平常谋虑,不为杀人,当有何罪可得首免?以此知“谋”字止因“杀”字生文,不得别为所因之罪也。若以劫斗与谋皆为所因之罪,从故杀伤法,则是斗伤自首反得加罪一等也。遵所引苏州洪祚断例,案《律疏》云:“假有因盗故杀伤人而自首者,盗罪得免,故杀伤罪仍科。”《疏》既指名故杀伤人,则是因盗谋杀伤人者,自从谋法。当时法官误断,不可用例破条。遵又引《编敕》“谋杀人伤与不伤,罪不至死者,并奏取敕裁”,以为谋杀已伤而罪不至死者,即是自首之人。按尊长谋杀卑幼之类,皆是已伤而罪不至死,不必因首也。遵又引《律疏问答》条云:“谋杀凡人,乃云是舅。”又云:“谋杀之罪尽。显是谋杀,许令自首。”案问皆谓谋而未伤,方得首免,若其已伤,何由可首?凡议罪制刑,当使重轻有叙,今若使谋杀已伤者得自首,从故杀伤法,假有甲乙二人,甲因斗殴人鼻中血出,既而自首,犹科杖六十罪;乙有怨雠,欲致其人於死地,暮夜伺便推落河井,偶得不死,又不见血,若来自首,止科杖七十罪。二人所犯绝殊,而得罪相将。果然如此,岂不长奸?况阿云嫌夫a陋,亲执腰刀,就田野中,因其睡寐,斫近十刀,断其一指,初不陈首,直至官司执录将行

拷捶,势不获已,方可招承。情理如此,有何可悯?朝廷贷命编管,已是宽恩,而遵更稽留不断,为之伸理,欲令天下今后有似此之类,并作减二等断遣,窃恐不足劝善,而无以惩恶,开巧伪之路,长贼杀之源,奸邪得志,良民受弊,非法之善者也。臣愚以为大理寺、刑部所定已得允当,难从许遵所奏作案问欲举减等两科。今来与王安石各有所见,难以同共定夺,伏乞朝廷特赐裁酌施行。又案:邵博《闻见后录》:登州有妇人阿云者,谋杀夫而自承。知州许遵谓法因犯杀伤而首者,得免所因之罪,仍科故杀伤法,而敕有因疑被执招承减等之制,即以按问欲举闻,意以谋为杀之因,所因得首,合从原减。事下百官议,盖斗杀、劫杀,斗与劫为杀因,故按问欲举,可减以谋为杀,则谋非因,所不可减。司马文正公议之云云。自廷尉以下,皆嫉许遵之妄,附文正之议。王荆公不知法,好议法,又好与人为并,独主许遵之议。廷尉以下争之不可得,卒从原减。至荆公作相,谋杀遂立按问。旧法一问不承,后虽为自言,皆不得为按问。时执法者欲广其事,虽累问不承者亦为按问,天下非之。至文正公作相,立法应州军大辟,罪人情理不可悯,刑名无所疑虑、辄敢奏闻者,并令刑部举驳,重行朝典,不得用例破条。盖自祖宗立法以来,大辟可悯、与疑虑得奏裁减。若非可悯、非疑虑,则是有司妄谳,以幸宽纵,岂能暴恶安善良之意乎!文正公则辟以止辟,正法也。荆公则姑息以长奸,非法也。至绍圣以来,复行荆公之法,而杀人者始不死矣。余尝谓后汉张敏之议,可为万世法。曰:“孔子垂经,皋陶造法也,原其本意,皆欲禁民为非也。或以u2018平法当先论生u2019。臣愚以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杀人者死,三代通制。今欲趣生,反开杀路,一人不死,天下受弊。《记》曰:u2018利一害百,人去城郭。u2019夫春生秋杀,天道之常。春一物枯即为灭,秋一物华即为灭。王者承天地,顺四时,法圣人,从经律而已”。盖为司马文正公之议合也。苏黄门初嫉许遵之谳,后复云:“遵子孙多显,岂能活一人,天理固不遣哉!”亦非也。使妄活杀人者,可为阴功,则被杀者之冤,岂不为阴谴哉!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云:神宗熙宁元年,登州有妇谋杀夫伤而未死,及按问,遂承。

皖派经学

以周之学能超拔前儒者,固在能传浙东史学之规模堂庑,而其识断精审,则不得不追溯至皖派之礼学。章太炎谓“黄式三传浙东学,始与皖南交通”(《检论,清儒》),可为考察以周父子学问之依据。

清代皖学起于江永、戴震,“综刑名,任裁断”,以深邃密察为贵。江永惜朱子晚年修(仪礼经传通解》未成而殁,遂依黄所补《丧礼》门为式,以之大宗伯)吉凶军宾嘉五礼之次,增损括,成礼书纲目》八十八卷。东原承师风,亦重礼学,早年绘(考工记图》,翼赞郑学,为纪昀称赏。江永高弟尚有金榜专治《三礼》,撰《礼笺》十卷,详稽制度,精确不刊;又有程瑶田撰《通艺录》,详究名物度数,图文双辅,精密过于东原。此可见江氏学风之流衍。

凌廷堪,私淑东原,撰《礼经释例》,分别科条,有功《仪礼》甚巨。戴震弟子尚有金坛段玉裁,撰疋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以声音贯穿文字,精确不移;曲阜孔广森,撰(大戴礼记补注》礼学卮言》。解疑释棼,说多精审;兴化任大椿。撰《弁服释例》释缯》,详究经例,有功名物。凌氏弟子胡培晕,撰《仪礼正义》,搜罗甚广。案断亦精,然非完书。胡氏弟子杨大中芍蛏匝肥ψ鳌4私钥杉餮в跋煜碌睦裱ё觥

综此而论,皖学重心之一在礼学。以周《礼书通故)于皖学诸家江、戴、程尤多称引,《射礼通故》多次暗引绩溪胡肇听说。以周(儆季文钞》卷三(复胡子继书》盛称绩溪胡氏之礼学与服膺之情,以周撰次礼书通故》,胡、杨《正义》是其重要参考书。以周深研有年,遂能析其利弊。《复胡子继书》云:“研六所著之篇体例既善,疏解亦精。杨氏所补,浅陋太甚。……研六之书所见有异于郑,或补之、或正之,未尝与郑为难。杨氏则爱今薄古,罗列异说以与之敌,研六无是病也。研六之书荟萃群言,折衷一是。虽或胪陈异说,亦分正备。杨氏则淆称杂引,胸无主见,上节录甲说,下节录乙说,甲乙两说本不相蒙,遂使上下经文脉络断,研六无是病也,研六所著书虽未完而全经大侣了然胸中,同此一说,此详彼略,视绎义之重轻而先后之。杨氏则随见随录,全无权衡,甚且研六所著之篇云u2018说详某篇某语下u2019,屡检杨氏所补,竟有不判析一字,是微降昧其师教,直未卒读师书也。”斥责杨氏之陋,其舌,以周弟子曹元弼有志于《礼经纂疏》,虽未完成,固承乃师之意也。

章太炎云:“先师德清俞君及定海黄以周元同与先生(孙诒让)三皆治朴学,承休宁戴氏之术。”((太炎文录》卷二《瑞安孙先生伤辞》)可见以周礼学与戴学之渊源。

上一篇:黄伟力(教授)

下一篇:郭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