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人天的个人简介
黄人天,本名黄伟,《财经辩论》微杂志主编,人天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独立经济学家,每经智库专家,《每日经济新闻》、《经济参考报》、《商界评论》、《中国经济与信息化》、《21世纪网》等主流媒体财经评论员。
经济专著
《富国阳谋――看穿中国与西方经济比拼之迷局》
《货币突围――拯救“纸”醉金迷的世界货币体系》
部分财经评论
《有效生产力低,QEn也难救美国》
《经济转型不可轻视传统产业》
《4万亿"二人转"或导致中国未富先衰》
《刺激政策要放缓“看不见的手”来调结构》
《房价涨幅与货币政策宽松度正相关》
《国家竞争力还不足人民币应理性国际化》
《不可完全抛弃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发展应树立“国家产业利润”思想》
《激辩金改路线》
《切不可放任人民币升值》
学术成果
1,在《富国阳谋――看穿中国与西方经济比拼之迷局》中,提出“有效生产力理论”,并根据该理论在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崛起和美国经济衰落过程的基础上成功预言美国债务危机,对欧元衰败根源在于财政税收政策和经济模式不统一的观点也已经得到事实验证。
2,在《货币突围――拯救纸醉金迷的世界货币体系》中,指出凯恩斯主义的致命错误在于财政政策上把政府特殊化和货币政策上不承认货币也要受价值规律决定,中国国富民穷的根源在于纸币超发,主权国家货币成为国国际储备货币弊大于利,率先指出现行世界货币体系是一条根本错误的歧途,首创性全面设计了以管住政府巧用黄金为宗旨的未来世界货币体系。
3,在《产业发展应树立“国家产业利润”思想》中,提出站在国家的高度,产业利润不应该只看投资者的利润,就业和税收都应该算入“国家产业利润”。基于这一全新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一种“国家产业利润”较高的产业,它对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创新产业,应该予以适当扶持。必须打破“弃低求高”的传统产业结构思想枷锁,实行全面均衡的产业发展战略,否则中国可能误入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产业空心化歧途。在《财经辩论》创刊号发表的《有效生产力、国民产业利润和有效经济增长》中,“国家产业利润”进一步提升至“国民产业利润”,即从国家和全民角度衡量的产业利润。
10月18日,《经济参考报》头版评论《经济转型不可轻视传统产业》,提出创新是必需的、必要的,但并不是经济发展唯一的推动因素。应该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而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产业则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创新产业不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支柱产业,只能起到排头兵作用,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需要保障充分就业的普通制造业的坚实基础才具有可持续性。呼吁正确认识转型升级的高风险性,提出既要创新又要尽量留住劳动密集型产业。12月5日《每经》评论《切不可放任人民币升值》呼吁绝不能在外贸数据回升假象面前麻痹大意,否则必然比较优势削弱,金融动荡加剧,经济继续下滑。
事实是,2012-2013年,由于继续放任传统优势产业流失和人民币升值,因此经济增长率继续下滑,对港贸易套利投机活动最终曝光,经济金融化严重以致需要主动制造“钱荒”警告金融机构去杠杆。同时,由于自金融危机以后理想中的转型升级红利迟迟不现,2013年下半年为稳增长又只能重走扩大政府和房地产投资老路,泡沫经济进一步膨胀,线性片面固化思维方式正在导致新政改革红利被抵消。
4,2012年8月,CPI持续走低,政策刺激呼声加大。8月8日《每经》评论《4万亿"二人转"或导致中国未富先衰》,指出为稳增长而搞地方突击投资将使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渐趋下降。8月17日《每经》评论《刺激政策要放缓“看不见的手”来调结构》,提出应当“容忍”经济下滑,不应急于启动更多宽松政策,让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事实是,2013年7月,政府提出GDP增长不滑出下限、CPI不涨超上限,“容忍”经济下滑终于成为学界、政界共识。
5,在《有效生产力低,QEn也难救美国》中提出由于产业空心化导致有效生产力持续降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必然失败。事实是,2013年10月美联储因经济复苏乏力而所谓“意外”继续维持QE,证明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断挑战极限的5年实践是失败的。
6,在《房价涨幅与货币政策宽松度正相关》中,提出中国现阶段房价问题的实质是货币问题,房价涨幅与货币政策宽松度正相关。12月25日作客中国经济网访谈节目《是涨?是跌?2013年房价存变数!》,强调政府为稳增长不想房价跌,而货币宽松则房价必涨,预测2013年中国将扩大货币宽松引发房价上涨,并将有新调控政策在上涨之后出台,均得到2013年事实印证。
7,在《国家竞争力还不足人民币应理性国际化》中,提出交易货币功能的充分发展是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充分发展的前提,而交易货币功能能否充分发展,取决于有效生产力所支撑的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
8,在《激辩金改路线》中,提出经济史证明一直以来强化金融创新、放松金融监管的西方国家并没有走向持续繁荣,反而带来了危机和衰落。相比之下,实行严格资本管制和金融监管的中国却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得以保全自身。一个国家金融体制的好与不好,根本评判标准是要看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单纯地对标国际,追赶“金融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