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正的个人简介
何绍正,字继宗,号裕斋,约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出生于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浙江淳安文昌的书宦之家。是明朝时期的政治人物。
人物介绍
何绍正(?-?)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严州府淳安县(今浙江省淳安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弘治十五年,登进士,授行人。正德三年,升任吏科给事中。当时中官廖堂镇守河南,奏保当地官员数人,并擅自拟定迁调,吏部尚书许进等不敢发难,於是何绍正弹劾。刘瑾不得已责令廖堂自陈,而心中特别憎恨何绍正。同年冬天,何绍正因颁历导驾失仪而连坐,被施廷杖,谪海州判官。此後稍微升至池州府知府,并筑铜陵五十馀堤坝以准备旱涝灾害。当时恰逢朱宸濠谋反,进攻安庆。而池州府人震恐,何绍正则登城坚守。宸濠之乱平息后,增俸一级,迁江西参政致仕。池州人为其立祠,与宋朝包拯一同祭祀。
个人履历
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正德元年(1506)任兵部武库司主事,正德三年(1508)升任吏部给事中。时有中官廖堂镇守河南,此人倚仗司礼太监刘瑾权势,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何绍正上表弹劾他,因而得罪刘瑾,刘瑾将绍正谪贬至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判官。正德九年(1514)升迁池州知府,前后任职八年。在池州任职期间,以“削剔奸蠹,兴利除害”为己任,大得民心,嘉靖元年(152)擢江西参政。离池之日,池城男女老少追送至江边,号泣之声震动江浒。嘉靖六年(1527)因病致仕,后卒于何年,无考。
在任政绩
何绍正在池州的八年任上,政绩斐然。
一是重建池州城墙。池州砖质城墙始建于五代时期杨吴氏,北宋、南宋朝都相继作了修葺,但规制不大,标准不高。南宋德v元年(1275),元兵南侵,元将伯颜率兵侵犯池州。郡守王起宗闻元兵渡江,便弃城而逃,判官赵昂发(字汉卿)主持政事,组织守城官兵和民众“缮壁聚粮”坚守池城;又飞马去李阳河向都统张林求授,谁知都统反劝他开城门率众向元兵投降。赵昂发瞠目张林,义愤填膺,回城固守,后寡不敌众,元兵攻破四门,赵昂发与妻雍氏双双自缢于从容堂。元兵进城后,烧杀掳掠,十室九空,房无完舍,后又炸毁城垣,池州城成为无设防之城。虽经后任修修补补,直至何绍正任知府前的二百余年间池州城墙低矮、周短、残缺。何绍正上任后经四年努力,向各界募捐白银二万三千余两,于正德十二年动工,花了近三年时间,在原城基上筑墙,又向东南隅扩展了三百丈,环城开挖了护城河(西北是山,开挖了城壕),筑成的城墙周长一千四百二十八丈(约4700米),城高二丈五尺(约8米),城墙上建女墙即垛口,女墙高于墙身三分之一,开7座城门。南门为通远门,南门右为钟英门,又称小南门;左为毓秀门,俗称小府门;东城为九华门;西城为秀山门;北门右为迎恩门,直通池口;左为望京门。城门各有城楼,南通远门城楼名萧相楼,楼内设钟鼓,以警晨昏。通远、九华、秀山、迎恩四座城门建有月城,月城转向另开一座城门,过护城河经石桥或吊桥上官道。池城竣工后,正德十四年(1519)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权五世孙袭封宁王、久蓄异志、谋夺帝位的朱宸濠与致仕都御使李士实、举人刘养正等起兵叛乱,他们分兵陷九江、南康、池州,声言直取南京。宸濠兵抵安庆,池州百姓惊恐不已。何绍正登城昼夜固守,宸濠兵至城下,见城高坚固,望而却步,只好退兵而去,池州以城廓固若金汤得安。
二是垒筑新河坝。池州城西六十里(今乌沙、晏塘)江段上,江之中流有石槎横突水中,曰拦江、罗刹二矶,奔流激荡,船舶往来常触矶倾覆。晋发运使周湛动员三十万民工,从拦江矶上游的江南岸开凿一条支流,以避开二矶之险患。自此往来船舶经新开河流航行,杜绝了覆溺之患。然而,每逢夏秋时令,江水上涨,新河两岸洪水泛难成灾,民舍、农田常被洪水吞噬,农民叫连天。何绍正实地调查察看后,于正德十一年(1516)发动数千民工,在新开河流的通江口筑起了一道长四十丈,阔二十丈,高三丈拦水大坝,挡江水,护农田,农民欢呼雀跃,称此坝为“何公堤”,以记其功。该新河自筑挡江水坝后,早已淤塞成良田旱地,今已难寻故道痕迹,只是新河坝至今依然屹立江畔。
三是主修池州府志。正德十三年,何绍正组织绅士、文人重修池州府志。这次修府志是以正统十三年(1448)知府叶恩主修的《正统池州府志》和弘治九年(1496)知府陈良器始修,至弘治十四年(1501)由知府祁司员续修订稿刊印的《弘治池州府志》为蓝本,增添资料,调整结构,删繁就简,修撰成十二卷本的《正德池州府志》。这套池州府志为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柯实卿始修,二十四年(1545)知府王崇续修成书的《嘉靖池州府志》,提供了大量史料。至于前后只相隔二十余年的《正德池州府志》与《嘉靖池州府志》谁最好,谁次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难分伯仲。
四是重建和新建“秋浦楼”、“九华楼”、“镇江楼”、“胜概楼”。“秋浦楼”南宋绍定元年(1228)郡守赵范增在城东九华门上所建,楼内立苏轼所咏作和黄庭坚手书的《清溪词》的石碑,至南宋末和元代初年因兵火,楼已破败碑已毁圮。“九华楼”原名九峰楼,唐末始建于城南,登楼可见齐山横陈,九华山遥耸,元代毁于兵燹。“萧相楼”为唐刺使萧复于大历十年(775)始建于府衙大厅西北隅,池城人民追思萧复遗爱,冠楼名为“萧丞相楼”。后屡圮屡建,最后毁于明初。何绍正异地复建三楼。建“秋浦楼”于西门秀山门上,楼内重立仿南宋绍定苏、黄碑刻。建“九华楼”于东门九华门上。建“萧丞相楼”于南门通远门上,易名为“萧相楼”,三楼均仿原楼式样,但规制均比原楼高大。又在城北迎恩门上和齐山翠微堤首分别新建了“镇江楼”和“胜概楼”。
五是修葺先师庙、复建齐山书院、新建医学。先师庙在郡治东,建文二年(1400)重建,正统年间知府叶恩,弘治年间知府陈良器、祁司员先后进行修葺,何绍正于正德十四年增其规制,作了大修。东西为庑,前为戟门、门前为泮地,池上有桥,泮池前为棂星门,祠内正位祀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学前开挖毓秀塘,养鱼利学。抗日战争前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及新中国成立后池州师范学校办学于先师庙内。齐山书院始建于南宋中期,因无经费护养,加之管理不善,到明朝中叶只存废墟遗址。何绍正于正德十年在原书院遗址重建了“有坊有门有堂有祠有东西庑,周缭以垣”的齐山书院,聘请了山长和讲师,自己和府衙教授利用公闲到书院讲学。为使书院能有长久的养护经费,共置田三十九亩八分,为书院提供开支费用。医学,这是新生机构,何绍正于正德十三年在府治侧建了医学,有门、有厅、有房,既可请名医讲学,又可请名医坐堂看病,深受城民欢迎。
六是修筑铜陵沿江堤防。铜陵县南、西、北三面临江,十年九淹,农田也是十年九不收,人民啼饥号寒。何绍正与铜陵两任知县莫辉、郭基先后组织农民,按地形地貌,分段筑堤,阻挡长江洪水。用五年时间筑堤坝五十余处,总长近四十里,使原本籽粒无收的数万亩湖田,变成了米粮仓。
另外,何绍正还在城西秀山门外半里、湖山东南麓建了有门有垣松柏蓊郁的义V,每年“清明”官府和城民在此祭扫无数无名无主的死者阴魂。又重刻了齐山上已被风雨腐蚀,字迹不清的唐李方玄、宋包拯、吴几复等先贤的摩崖题刻。
个人作品
何绍正不仅是位为民办好事、实事的勤政于民,名垂青史的政府官吏,还是位才学出众,诗、文、赋、奏章、时论、记叙文皆佳的文学家,留存于世的有《遗爱集》五卷。摘其在池州咏唱的诗作两首。
《登齐山》诗曰:
闲云缥缈拍肩飞,到此令人俗虑微。
烟树乱猿啼且啸,松巢双鹤去还归。
诗脾心寒泉溜,醉眼摩挲夕照晖。
野趣宜人牵吏隐,频频抖擞看山衣。
《池阳喜雪》诗曰:
柳絮轻轻舞,梨花点点飞。
千峰银卓笔,遍地玉为衣。
陶谷时煎茗,孙康暮启扉。
丰年兆三白,处处乐庭闱。
两首律诗,文字清丽,诗意浓郁,融情景于一炉,读之如饮醇醪,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史书记载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88):“何绍正 ,淳安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正德三年擢吏科给事中。中官廖堂镇河南,奏保方面数人,且擅拟迁调,吏部尚书许进等不能难,绍正劾之。瑾不得已责堂自陈,而心甚衔绍正。及冬,坐颁历导驾失仪,杖之阙下,谪海州判官。屡迁池州知府,筑铜陵五十馀圩以备旱潦。宸濠反,攻安庆,池人震恐,绍正登陴固守。事平,增俸一级,迁江西参政致仕。池人为立祠,与宋包拯并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