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旦的个人简介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今山东省滨州市)人,生卒不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任参知政事,四年为总计使、九年为盐铁使。时太宗注意钱谷,而恕精于心计,善理财政,兴利除弊,浑受器重。为此,太宗亲为其题词于殿柱之上:“真盐铁陈恕”。后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简介
胡旦(955-1034年),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胡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吕状元后,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
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有人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胡旦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人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三,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任职
真宗时拜吏部侍郎,后以病请辞,遵旨荐寇准以代已职。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有人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好友
,
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
义门记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运化,天之全功也;刚柔成形,地之全德也;仁义厉教,人之全行也。故古之圣王,则乎天,法乎地,理乎人。尧舜帅天下以仁,汤武帅天下以义。义也者,仁之基、行之本也。所以敦九族、协万邦、厚人伦、美风俗者也。周德方盛,文王化行,关雎乐而不淫,螽斯仁而不ィ铀镏诙啵饔诟栌健F涫唬骸绑褂疒汾焚猓硕铀镎裾褓狻!蹦诔缜灼荩馐魃獭I趟唬杉叶F涫唬骸靶逃诠哑蓿劣谛值埽杂诩野睢! 然战国亡亲,秦废诸子,汉灭亲王,魏则聚邺以终亡,晋则分藩以篡弑,迨夫隋唐失纲,皆无足尚我太宗圣德隆盛,人民亲睦。
匡卢崔巍,号为南障。山高水澄,秀甲他郡。钟英陈氏,代生伟人,累世同居,历朝旌表。孝弟蔼于家门,义声彰于邦国。按其宗谱:自汉太邱实公历晋太子洗马;逵公十四世为宜都王叔明;叔明五世孙兼举唐玄宗朝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兼子京进士及第,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乏裔,子以从子褒为嗣,仕盐官;褒子灌,为高安县尉;灌子,避难于泉州;生伯宣,隐居卢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屡徵不出,就拜左侍郎;其孙旺,从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注:伉、侍、仲、a、伟、伸),六子生十九(注:伉五子,侍无子,仲三子,a三子,伟五子,伸三子),十九生三十(注:伉五子生十一子,仲三子生六子,a三子生五子,伟五子生八子,伸三子生六子,凡三十六?),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仲之子崇,乃立家法垂示将来。故自序云: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遗训,代传孝弟,业继典坟。由是子孙益多,上下和睦。然云i既远愚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乖孝友之训。今绳之以规矩,则序之以尊卑之分。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下令子孙世守家规,永敦和睦。于是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租赋,勘司以序男女,家塾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祝以备祷祈,医师以供药石,匠作以资器用,辟书院以待学者,构廨宇以奉公门,其余酒浆盐米之储、衣履笄箱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时晏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昏定省之礼、婚姻吊丧、送往迎来、凡诸纤悉莫不周详。然而赃获不入其门,鹰犬不为其玩,天文图识之学弗精,纵横诡谲之谋弗尚,商贾营贩之利弗习,娼优赌博之徒弗近,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子弟知教,内外如一。于时,崇为江州长史,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
义门记
宗法之行,始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庚戍(注:即公元890年)也,至衮为江州参军,试太常寺丞,奉礼部郎,直至南唐李c旌表孝弟,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义门之立,始于李c丁酉(注:即公元937年)也。c卒煜立(注:c卒Z立,Z故煜立。),又蠲其沿徵科役。开宝末(注: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即公元975年),太平兴国七年(注:即公元982),右补阙直史馆张齐贤为转运使,奏言“陈氏屡世义门,全家孝行,在煜时尚蒙蠲恤,于圣朝岂令徵收?宜免本户沿徵杂派,庶彰大化。”上可其奏。淳化初,殿中丞相唐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宗骨肉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春贷粟二千石以赡之,(俟丰年还官)”。(诏可)。至道中(注: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即公元995-997年),太宗遣内侍裴愈赍御书散三吴名山寺观,德义之家皆赐一本,陈氏所得凡三十三卷,藏于家。愈复上《陈氏家法》二篇,太宗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敕愈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各一本,使知义门传家之法。愈遂言:陈氏每岁租米四千斛,距江州二百余里,舟车不通,常告二千斛脚值。若就德安仓输纳,以充军马驿料,则天恩加惠义门者厚矣。太宗许之。
衮立义门坊;P主家三十五年;崇为长吏;勋为蒲圻令;玫为德化令;礼为吉安令;衮为司户参军;P为太仆少卿;恭为洪都掌书院;密知武阳事;皆为衣冠之俊者也。秩为都知兵马使;让为衙前兵马使;缪、渥、蔼为节度押衙使;郜为蒙义军都头使;辉为讨擘副使;凉为教练使;皆为官职之选者也。若昭、若昱、若琛、若传、若逊、若俨、若度、若渐、若永、若续、延年并登进士第;而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芝俱擅词场,皆为文学之英才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兴齐,实乃陈氏之永世也。
夫天地一气也,万民一姓也,政教一体也。若清若浊者,为善为恶者,好仁好义者,固有不同。余观陈氏之宗,清而纯,善而和,义而正;才者不矜,技者不炫,清纯者也;富而不骄,贫而不怨,善和者也;有勇不犯,有刚不折,义正者也。吾以为士大夫之族,未有若陈宗者也。谓其敦尧舜之道,循汤武之法,受文王之化,承召公之训欤!不然,何其义之若是哉!天兵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皆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者殆尽,而七人异处同归,一无所伤,义之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荒,陈氏举家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安,义之至也。丁酉岁(997)夏,予以兵部尚书掌纶诰持史笔,坐命词不当,连贬岭表。己亥岁(999),会赦东归。过浔阳,登卢峰,得诸陈氏宅,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具知其状,因为记,庶乎传之四方,留示来叶者。
辞曰:舜有至德,其后必昌。晔晔陈氏,宗义刮r。家法式定,义门表德。如何在上,示为世则。古人有言,家法如官。官若为义,其为必安。义则非利,利则非义。义利之途,人思共致。尚义则崇,尚利则穷。伊惟陈宗,世袭义风。替c伪煜,犹然敦助。逮我圣宗,恩惠骈属。大宋万年,子孙亿千。德泽旁流,陈宗绵绵。
历史故事
胡旦以自己的卓越才干,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戊寅科高中状元及第。几个月后,他满面春风衣锦还乡。数年前,为崇尚圣德,浙江富阳地方的文武举子和秀才们进行了集资和捐助。兴建了一座“两圣词” 。在这座祠的正殿上,供奉了孔夫子和关云长的座像。两侧的立柱上准备写一副抱柱对联。可是上面写些什么呢?这些书生和武举人便发生了争论。文人认为上联应写孔夫子,下联写关云长。武举则认为上联应写关云长,下联才写孔夫子。究竟把谁放在前面呢?大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争我吵,各不相让。
状元试卷
就在这时,坐在靠边的一位中年秀才开口了:“诸位,大家这样争来吵去的,就是十天半月也争不出名堂来。听说山东才子胡旦中状元后衣锦还乡,我看请他来写最合适。”对胡旦的才学,大家是了解的,也是很佩服的。因此,这写抱对的人就这么定了。于是,造两圣祠的发起人赶忙修书一封,又派人乘船去山东接胡旦。浙江富阳到山东滨州相距千里。当人们找到胡旦并向他说明来意以后,胡旦也不推辞,便随船回浙江。进入富春江后,刮起了顺风,船工便不适时机地扯起了风帆,船便飞快地溯江流而上。
船上的文人听到潺潺的水声,便情不自禁地拨弄起丝竹、吹起笙箫来。一时,江面上飘起悠扬的乐曲声。这时,胡旦站在船头上。他听着悠场的乐曲,看着前面有一只遥橹的小船,渐渐被扯着风帆的船赶上了,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了起来:
逆水行舟,橹速(鲁肃)不好帆快(樊哙);
迎风奏乐,笛清(狄青)怎比萧和(萧何)。 接着,聪明的胡旦又把话题引到“两圣祠”正殿两侧的抱柱对联上,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橹和帆都是行舟工具,但各有各的用处,缺少那一样都会给行舟带来不便。而笛声清而厉,箫声脆而远。依声入谱,方成悦耳之声。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原诸公深察这个意思。”大家一听,觉得胡旦说得在理,脸上都露出惭愧之色。打这以后,这些文人和武举子就不再为写抱对这事争吵了。再说胡旦一到富阳,便记他们陪同前往两圣祠。他先看了看正殿供奉的两圣,再看了看两侧的两根立柱,当即吩咐拿上纸笔。略一思索,便写下了这么一副抱对:
孔夫子,关夫子,圣德威灵同传百世;
著春秋,看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年。
这副抱对写得好,好就好在把两个圣人的业绩,不分先后地包含了进去。 那些文人武举纷纷围上去一看,细细品味了一会儿,不由异口同声地赞道:“写得好极了,不愧为当今的高才!佩服,佩服!”
作品介绍
胡量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人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三,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操刀宰天下
宋人胡旦文词敏丽,早年颇有志向,出语亦惊人:“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果然于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第一。胡旦后来仕途上并不顺利,官至直史馆、秘书监而已。他是宋代重要史家之一,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唐乘》等。真宗时曾任史馆修撰,晚年失明,闭门闲居。一日,史馆朋僚计议为某公卿修传。彼公出身微*,早年为屠户,以杀猪卖肉为生计。此节若为避讳,即有违史笔;而照实直录,又怕出言不恭。故左右踌躇而未能下笔。于是,请教胡旦。胡旦说,这容易,何不如此写来:“某公少时操刀之际,即示有宰天下之志……云云。”闻者莫不绝倒。
史话 落魄状元胡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生陈鹤
在一般民众的眼里,科举考试考中"状元"的人,必定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宋朝的情况而言,320年间一共产生了118位状元,其中就有吕蒙正、王曾等多位状元登上宰相一类的官位。宋人将这一现象戏称为"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所谓"龙虎榜"即"进士榜","凤凰池"就是"宰相府"。然而,宋朝也有这样一位状元,他博学能文,下笔成章,却仕途坎坷,少有建树。这位状元便是胡旦。
胡旦,字周父,今山东滨州人,其名字来源于西周的大政治家周公旦,由此可见其家人对他的期望。胡旦"少有隽才,博学能文辞",年少得志,难免恃才傲物。胡旦的父亲曾任知县。一次,同为青年才俊的吕蒙正(946-1011年)来到该县游学。胡氏父子十分冷淡地接待了这位青年人。有人向胡旦说,吕蒙正工于诗文,应当好好款待。胡旦便问,他诗中有何佳言警句?那人举出吕蒙正的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胡旦大笑:"不过就是一个’渴睡汉’罢了!"吕蒙正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离开了这个县。就在第二年(977年),吕蒙正考中了状元。吕蒙正托人向胡旦传话:"’渴睡汉’状元及第矣!"胡旦一听,立刻说道:"要是我明年只能考第二名,就算输!"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胡旦赶到首都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参加宋太宗即位以来的第二次殿试。九月初一考试正式举行,地点仍沿用"讲武殿"。考试题目为《不阵而成功赋》、《二仪合德诗》、《登讲武台观习战论》。这是首次采用三道题的考试模式,以前只考一"诗"一"赋",现在则增加了一"论"。胡旦才思敏捷,文不加点、下笔如飞,写出来的文章大获主考官的青睐,因而被宋太宗钦点为状元。这次考试一共录取74名进士。宋太宗还意犹未尽,又分别向胡旦等新科进士赏赐绿袍、靴子、笏板等物品,从此新科进士又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绿衣郎"。
考中状元后,胡旦被任命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治今江苏南京)。"将作监丞"是"寄禄官",主要用于标明该官员的官品和俸禄,"将作监丞"的官品是从六品下,每月的俸料钱是一万。"通判"则是胡旦的"差遣",即实际职务,其主要工作是辅佐知州并监察官吏。由于此后长期没有得到重用,胡旦十分不如意,决心依靠投机登上高位。在宋太宗病逝之际,他伙同宦官王继恩等人,试图拥立其他人为帝,反对宋真宗登基。结果遭到宰相吕端的坚决制止,没能得逞。从此,胡旦在政治上一蹶不振。
宋真宗念他是饱学之士,并未赶尽杀绝,只是将他贬出朝廷,不再重用而已。后来又因为双目失明,胡旦不得不致仕(退休),在襄州(治今湖北襄阳)闲住。耐不住寂寞的胡旦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他不顾双目失明,毅然来到首都开封府,请求面见宋真宗。其目的无非是改善和真宗的关系,进而重回中央政府执政。宋真宗念他年老失明,答应了他的觐见请求。宰相王曾和同僚商议说:"胡旦这老头伶牙俐齿,一旦和皇上对话,一定会妄议朝政。"于是首先向宋真宗提议说:"胡某人双目失明已久,一旦到皇宫中来,必定不能适应宫中的礼节,难免举止失态,引人笑话。不如先让他到宰相府来,问明求见的原因。"于是宋真宗派人向胡旦传话:"先送胡旦到宰相府,如果有所请求,就在奏章中报告。"胡旦极其失望,只得先去宰相府谈话。宾主双方落座之后,王曾问道:"老先生的眼睛近来好些了吧?"胡旦答道:"近来略好些,但看各位相公只能看清二三分。"王曾又问他来都城的目的,胡旦坚持要面见皇上才说。这时有宦官传达宋真宗的旨意,要他在奏章中说明情况。见此情况,胡旦不得不说襄阳地处偏僻,无书可读,请求皇上恩赐一些书籍。诸位宰相立即表示:"这事一定能办成!"急忙用子向宋真宗呈报。真宗也很快批准,但不同意胡旦的见面请求。心灰意冷的胡旦回到襄阳后不久便去世了。他的子孙非常贫困,没有安葬他的棺木。直到很多年后,才由襄阳的地方官员出面,主持胡旦的丧葬事宜。
平心而论,胡旦学识渊博,极富才华,但他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而且投机取巧,希图高位,最终铸成了他落魄的结局。胡旦的人生经历,不正昭示着"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