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怡(同济教授)

时间:2024-03-20 18:49:47编辑:小简

黄怡(同济教授)的个人简介

黄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城市社会学、住房与社区。

人物经历

1993年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1996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4年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学位.

1996年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2003年6月-8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 Berlin)访问学者.

2007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tStuttgart)访问学者.

2009年7月-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迪戈分校(UCSD)访问学者.

2012年8月-11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2011.1 -同济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专家.

2010.10 - 同济大学优秀青年女教师联谊会副秘书长.

2007.1- 《城市规划学刊》专栏主持.

主要贡献

近期科研项目

城镇地区慢发性技术灾害的规划控制与修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大城市边缘区慢发性技术灾难的规划预警机制研究,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与同济大学专业合作及联合机构筹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十二五”时期上海加快新城建设对策思路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城市住区渐进式生态化研究,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201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住区规划与建设标准研究”,课题《农村住区规划技术研究》、子课题《住区选址与集约化布局关键技术研究》,2008-201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住区规划与建设标准研究”,课题《村、乡及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子课题《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2008-2011.

上海市青浦新城R20线四号站点地区城市设计研究,2010.4-6.

上海大型社区规划设计导则,2009.4-12.

上海静安区42街坊(张家花园)保护利用研究,2008.4-2009.

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引导新城镇发展模式研究,2006.4-2006.9,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第六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

城市社会分层与住区政策研究,2003-2005,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2004.7-2005.3.

近期咨询、顾问项目

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总体概念规划,2013.6-

山东省滕州市接官巷历史文化街区详细规划,2013.4-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古商城大街北侧地块规划和建筑概念设计,2012.12-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原第一棉纺厂南北厂区和齐鲁焊业厂地块规划,2012.

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8-.

山东省淄博市般阳中学校园规划,2011.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村庄详细规划, 2010.7-2012.5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概念性规划,2010.4-6.

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校园规划,2010.

山东省淄博周村古商城规划,2008-2009.

上海南桥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规划与城市设计,2007-2008.

上海奉贤农业园区概念规划设计,2006.

上海南桥新城东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及研究,2006.

辽宁省大连鹏德阳光卫城修建性详细规划,2005.

辽宁省大连矿北居住区规划,2005.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中学校园规划,2005-2006.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新城行政中心及解放东路两侧城市设计,2004.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鲇鱼套村安置区规划,2004-2005.

辽宁省沈阳“五里河?东方威尼斯”社区概念规划,2004-2005.

辽宁省大连软件园黄泥川安置区规划,2003-2004.

出版著作、教材

《新城市社会学》(译著), 2011年上海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11.

《社会城市》(译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

《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2006年上海市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

参编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相关知识》建筑学部分(第三篇第一章第一-三节),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

发表论文

城乡规划视角下的灾难社会学研究,《人文规划?创意转型――2012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ISBN978-7-112-14653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91-94。

新城市社会学:197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学的范式转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2 No.6,2011:53-57,104。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建筑文化式微之探(黄怡、刘Z),小城镇建设,2011年第11期:93-99。

性别视角下创意城市的社会与空间,《女性u009f创意u009f城市――上海妇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98-104。

思考大都市生活的一个整合范式――戈特迪纳与哈奇森的《新城市社会学》,《同济报》第324期第 4版,CN31-0803/(G),2011年11月5日。

国际化教育中城市规划全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规划一级学科?教育一流人才――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ISBN 978-7-112-13633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260-264。

城镇、农村和城镇-农村体:三磁体(彼得?霍尔著,黄怡译),时代建筑,2011/5:24-27。

数字媒介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黄怡、刘Z),《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光盘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东南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ISBN 978-7-900714-88-6,2011年9月:3707-3714。

大型社区的人口、住房、活力与公平――上海大型社区规划理念与策略的社会学思考(黄怡、周俭),《时代建筑》,2011/4:24-29.

北美农村社区规划法规体系探析――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黄怡、刘Z),《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3期(2011 ,Vol.26,No.3):79-86.

营造城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多样性(周俭、黄怡),《上海城市规划》,2011/3:22-25.

摄影与规划:爱好与职业――有感于金经昌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同济报》第305期第4版,CN31-0803/(G),2011年1月15日。

欧洲规划教育的新趋势与启迪, 《更好的规划教育?更美的城市生活――2010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71-75。

专业实践入门探索:城市认识实习的教学研究,《站点?2010-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183-186。

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解读与启示,《成都房地产?巅峰》,2010年01/02:42-45。

从田园城市到可持续的明日社会城市,《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4期:113-116。

上海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建设引导新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城市管理论坛之六上海郊区城镇化新战略,2009.5.

为风险社会规划:应对不确定性,挑战未来,《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72-83。

“住宅与社区”方向本科课程教学的思考,《传承与探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学文集》2007年5月:175-180。

Toward Habitat Diversity:RevaluatingUniversity-staff-residences in Metropolis Shanghai,第2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墨西哥,墨西哥城,2006.7).

大都市核心区的社会空间隔离,《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3期:76-84。

Social Segregation inShanghai City Quarters:Counter Measures,“和谐城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挑战”国际研讨会(上海,2006.5).

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与意识, 《生态城市的空间艺术--2006 生态城市规划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5月:105-116。

为人的城市,《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2期:28-37。

Socio-spatial Segregationin Metropolitan Nuclei Area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Xilu Street, Shanghai,第 8届亚洲规划院校大会(马来西亚,槟城,2005.9).

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2期31-37。

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5期:65-72。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的互动,《建筑师》2003年第1期.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向及其对策,《规划师》2002年第3期:21-24。

读PeterHall 的《创造性城市与经济发展》,《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4期:44-46。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居住隔离,《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4期:40-43。

住区环境的设计及建设,《住宅科技》2000年第7期:3-6。

荣誉记录

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排名第二).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排名第二).2011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论文奖.201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论文奖.2008年度获同济大学教学奖励金二等奖.2005-2006年度获同济大学“三八”红旗手.2006年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奖.2002年度获韩国龙土木建筑奖励金二等奖.

上一篇:郝向荣

下一篇:韩志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