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唐朝)的个人简介
郭昕(?~808年?),华州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时期名将,寿州刺史郭敬之之孙,汾阳王郭子仪之侄。
安史之乱后,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抵御吐蕃进攻,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留后。建中二年(781年),遣使入朝,授予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封武威郡王。兴元元年(784年),授检校尚书左仆射、安西四镇节度使。
郭昕下落不明。有观点认为他在元和三年(808年)吐蕃攻陷龟兹后以身殉国。
人物生平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永泰二年(766年),朔方节度大使、中书令郭子仪奏请朝廷遣使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并请置瓜、沙、甘、凉、肃诸州长史。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奉命前往巡抚河西、安西等地。
后来担任安西四镇留后,李元忠则坚守北庭。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昕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一起派使者借道回鹘到朝廷间道奏事。唐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五月,朝廷分别加封郭昕、李元忠为检校尚书左、右仆射,郭昕由四镇节度观察使升任四镇节度使。此时,安西大都护郭昕、北庭大都护李元忠仍在任上,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
李元忠去世之后,杨袭古继任伊西北庭节度使。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加之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北庭被吐蕃攻陷,杨袭古率兵奔西州,为回鹘人所害。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中国高僧悟空回国,途经疏勒镇,见到镇守使鲁阳;到于阗镇,见到镇守使郑据;到龟兹,见到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到焉耆镇,会见镇守使杨日佑,说明这时安西四镇仍为唐军镇守。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安西四镇中的于阗陷落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郭昕的下落亦无任何记载。
亲属成员
祖父:郭敬之,寿州刺史、祁国贞懿公;祖母向氏。
伯父:郭子仪,太尉兼中书令、汾阳王、尚父,赠太师。
父亲:郭子云,游击将军、左武卫将军、上柱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谱云郭昕:子云之子。
轶事典故
大唐建中钱的魂与魄---郭昕
大唐建中钱,唐朝守将郭昕铸于龟兹(今新疆库车,阿克苏一带)。
公元781年,即唐建中二年,郭昕才知道唐?德宗李适已经登基并改年号建中,同时郭昕和其手下将士因顽强抵抗土蕃有功,都受到了德宗的嘉奖,郭昕也被封为武威郡王。
另,郭昕是名将郭子仪的亲侄儿,德宗的封赏除了对郭昕功劳的肯定外,也是郭氏家族的莫大荣耀。可以想像,此时的郭昕对德宗的感激之情和誓死捍卫大唐帝国的决心,那是一定要爆表的!
所以,郭昕铸“大唐建中”钱,来向德宗和大唐帝国表示忠心。同时也能让军民知道,“大唐”并没有抛弃我们,现在是“建中”年间,以便鼓舞士气,安抚人心。这些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历史背景浅析: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四月,吐蕃军队攻陷河西,深入西域各地,先后攻陷龟兹、拔换城(阿克苏)。不久,安西四镇均被吐蕃攻陷。这一时期,守卫西域的唐朝军队在安西、北庭都护郭昕及四镇留后扬袭古的率领下,在与唐王朝中央政府失去联系和断绝外援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孤悬塞外,为保卫安西与吐蕃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此后西域与内地“隔绝不通”,“声问绝着十余载”。
安西各地在这种王命阻绝,孤悬塞外的危机时期,一方面要维护安西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筹措军费与吐蕃军队进行战斗,维护唐安西政府对西域的统辖,那么,铸造货币就成为这一时期安西军民自救的唯?一方法。因此,在阿克苏地区境内出土的唐代“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及“中”、“元”字钱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由龟兹当地铸造。
唐大历末年,由于日益严峻的形势,吐蕃与回鹘对丝路北道的激烈争夺,使安西与唐王朝联系的最后途径被阻断,安西的唐朝军民泣血相守,为保卫安西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克孜尔石窟第223窟中曾发现唐代”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的汉文题记,这是目前已知的唐王朝安西守军的最后纪录,至少在这一年安西地区尚在唐朝军民的守卫之下,而不是以前人们常说的,在公元790年安西等地就陷落于吐蕃。
自公元794年,安西之后关于安西便不见于史书的记载,龟兹等安西四镇均落于吐蕃之手在新和县的通古斯巴西古城曾出土一纸借粮契,尚书有“大历十五年”日期。另,出土的《杨三娘借钱契约》尤为完整珍贵,所落款为“唐.大历十六年”日期。
“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大历年号只行用了十四年。
“大历十五年”应是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则是唐德宗李适(kuò)的年号。
“大历十六年”则是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也就是说,由于这一时期吐蕃攻陷河西、陇右并与回鹘争夺北方丝路,使安西军民与内地的联系彻底中断,安西地区的唐朝军民尚不知道年号已经更改为“建中”年号,而仍然沿用“大历”年号。
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o郭昕辗转派遣使者借道回鹘,到朝廷间道奏事。唐帝国的统治者才惊奇地发现,“原来,闹了半天,河西、安西等地,及瓜、沙、甘、凉、肃诸州还在啊!”。 因此,嘉奖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封郭昕为武威郡王。
虽然“建中”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只有四年,但“建中通宝”钱应该是始铸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的,在中国历史上只开铸了短短的不到三年时间。
结合上元元年之后,安西军民在郭昕的率领下,所面临的危困局势和自铸货币来看,在阿克苏地区境内的唐代遗址中出土和发现的由安西守军自铸的唐代“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及“元”字钱和“中”字钱,正是安西军民万里悬孤,军疲民乏,泣血死守,不失对祖国的一片耿耿忠心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