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怡的个人简介
黄耀怡,1942年11月生,广东省惠州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历任铁道兵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铁道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工程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铁道科学》、《铁道建筑技术》、《轨道建筑》等杂志编委。为我国军用桥梁、公铁应急抢修桥梁,包括浮桥、轮渡、海上浮坞等以及高速铁路架桥机、运梁车、提梁机等成套装备与技术的研制开发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重大贡献。曾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和铁道部詹天佑成就奖。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黄耀怡,曾参加我国著名的三大铁路干线(成昆线、襄渝线、京通线)建设,担任过特大桥梁、长大隧道等10多项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并作出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2项;出版专著和主编技术手册各1 部,发表论文60多篇,计约200万字。
是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结构协会理事,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与老一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宋健、周光召等一起被北京市授予“科技之星”称号。
他学的是桥梁,研究的还是桥梁――快速应急钢桥。这是一种用于铁路或公路战时抢修或平时抢险的成套装备。一座用几个月时间架设的桥梁被毁坏了,用应急钢桥仅需十几个小时便可架起通车,真可谓神速。
大学毕业,他曾一头扎到工地,成昆线、襄渝线、沙通线,参与负责修建二十多项工程。九年里,他在山沟里没回京过一个春节。
他和同事共同研制的“八七型”铁路应急抢修钢梁,是目前我国跨度最大、国际上铺设速度最快的一种应急钢桥,主要指标已居国际先进水平,因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不但在八七型桥的攻关中一连做出五项创造性贡献,还夺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桥贵神速”。这是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黄耀怡永远追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