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世清

时间:2024-03-17 10:59:55编辑:小简

洪世清的个人简介

1929年生于福建晋江安海,1947年求学于上海美专,后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著有《铜版画技法研究》、《石版画技法研究》、《版画技法谈》。

简介

洪世清[现代]一九二九年生。福建人。擅指画、篆刻、版画。浙江美术学院。

1929年生于福建晋江安海,1947年求学于上海美专,后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参予筹建板画系,著有《铜版画技法研究》、《石版画技法研究》、《版画技法谈》。他热衷于民族传统艺术,年轻时即开始钻研金石篆刻和国画,先后师承于齐白石、黄斌虹、潘天寿和刘海粟。1985年起在玉环大鹿岛和惠安崇武半岛开鉴岩雕艺术,先后14年完成200余座作品,被刘海粟评为:“不朽之大地艺术”,其中国画作品得潘天寿题辞:“画事以得墨韵神情为难,世清老弟于此独有会心,可佩,可佩。”他擅长多种绘画形式,中国画、篆刻、版画、水粉画、油画、岩雕,尤精指画,并能融会贯通,各保其纯,又敢于创新,难怪罗马尼亚专家埃鸟琴博巴教授赞其为:“不愧为潘天寿后又一位天才。”

人物生平

一九二九年生。福建晋江人。擅指画、篆刻、版画。1947年求学于上海美专,后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参予筹建板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磨漆书研究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主要事迹已载入一九九一年《中国人物年鉴》。作品有《熊猫图》、《大鹿岛岩雕》。著有《铜版画技法研究》、《石版画技法研究》、《版画技法谈》。1996年5月获鲁迅版画奖。1997年5月获第二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奖。

于2008年11月13日23时19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市逝世,享年80岁。

他热衷于民族传统艺术,年轻时即开始钻研金石篆刻和国画,先后师承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刘海粟。1985年起在玉环大鹿岛和惠安崇武半岛开鉴岩雕艺术,先后14年完成200余座作品,被刘海粟评为:“不朽之大地艺术”,其中国画作品得潘天寿题辞:“画事以得墨韵神情为难,世清老弟于此独有会心,可佩,可佩。”他擅长多种绘画形式:中国画、篆刻、版画、水粉画、油画、岩雕,尤精指画,并能融会贯通,各保其纯,又敢于创新,难怪罗马尼亚专家埃·鸟琴博巴教授赞其为:“不愧为潘天寿后又一位天才。”

荣誉

洪世清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1997年获“鲁迅文学艺术奖”,著有《铜版画技法研究》等。其铜版画作品《黄宾虹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画作品《熊猫图》被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博物馆收藏。

风格

师法传统,重笔墨情趣,画面布局平整,用笔浑厚而润,勃发愈秀。善指画,尤精熊猫图,为世所宝。

岩雕艺术

洪世清的岩雕,从浙江大鹿岛开创伊始,到崇武岛的继续扩大完善,正在逐渐引起海内外广泛的注意。洪世清是画坛公认的一位多面手,他的金石,曾得齐白石老先生的夸奖,他的中国画,潘天寿评之:“画事神情为难,世清老弟于此独有会心。”他的油画被罗马尼亚国家美协称为“第二天才”,他的指画被称为“一绝”。特别要指出的是,洪世清的熊猫画独具一格,有“南洪北吴”之誉,堪于吴作人大师并肩比美。

然而,洪世清于花甲之年,却独钟情于岩雕艺术。他不辞劳苦寻找天然岩面,夏日汗衫短裤,汗流浃背,冬日朔风凛烈,独立岩头。他常常衣冠不整,手上身上脸上沾满了石粉泥迹。在大鹿岛他留下四十多件艺术品,在崇武半岛这个更加美丽恢宏的山海间,他又留下近六十件的艺术品,他的目标是九十九件,以此数将他的岩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洪世清提倡“残缺美”,他不需要石匠的雕琢。在崇武“鱼龙窟”岩雕群中,海螃蟹以及各种鱼群,都顺其自然稍加雕塑,那几锤几钎足以使之出神入化,这才是艺术的功力。有一鱼雕太过工整,洪世清说最终还得给它两锤以求得自然美,那两锤打在哪里,至今尚未构思清楚。“残缺美”可以使人有回味的余地,给“石雕艺术”更多想像。洪世清的大地艺术观点,统而言之,是“三分之一工艺三分之一天然三分之一时空”。他手下的艺术品将经受时空的变化和大自然溶为一体。在滩头有一产卵石龟,随潮汐沙滩的变化,时而露身时而探头;在礁边有一群海鱼,时在水底时在水面;在海埭上有一螃蟹,被大浪推动,不断转向移位。这就是时空和天然的魄力.非工艺可以完成,又非得有洪世清的艺术方可完成。

洪世清热爱自由的海,奔腾的浪,广博的大自然,他的心胸开阔,为人极为诚正,并没有什么“大师”状。他上上下下都坐班车,从不给地方添麻烦,他居住在简陋的石头屋,平时少言,却和各界人士相处融洽,大人小孩都认得他洪教授,绝无生分。对于自己的坎坷遭遇,他避而不谈。他需要的是明天,不是昨天。

艺术家

洪世清又是一个痛苦的艺术家。他至今独身。权力和金钱对他不再构成威胁。他和大海岩石共潇洒。

洪世清是典型的苦学生出身,并无家学渊源。他一生浪游,少年时身怀三块银元随水果船从安海老家出外闯世界,在上海师承刘海粟,解放后回闽南老家,后毕业于浙江美院绘画系。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曾撰写过《铜版画技法》、《石版画技巧》二书。后来,他研究中国的雕塑艺术。“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带着旧相机和饼干,独自走遍南北著名的几个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大足,麦积山,贡县汉墓,他无处不到。他到云冈四次,他崇尚秦汉和盛唐的石雕艺术,是开创岩雕艺术的初衷。洪世清认为,宋元的雕塑过于清秀,明清的雕塑过于轻巧,传统的石狮和龙柱艺术,严格说来是一种摆设和标志,很难称之为艺术品。恢复秦汉和盛唐的艺术气魄,在新一代新思维方面,大地岩雕或大海岩雕才可以突破。

洪世清并不急于整理和阐明自己的艺术观点,他希望用自己的艺术品说明这一切,给后人以评说的依据。他现存在大鹿岛和崇武半岛的百余件岩雕艺术品,将同他的名字一样不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洪世清,为开创中国的岩雕艺术,必将于万里海途上,继续他的浪游和创造。

熊猫画

洪世清教授的熊猫画,独步海内,驰誊国外,从波士顿展馆,到东京上野动物园,都将其作为珍藏品。

刘海粟亲为题词曰:“世清弟画熊猫,墨气可掬,神在个中。”

在中国画的题材中,熊猫是前无古人的,不像虎、猴、马、牛那样是前人屡画的动物,已有画诀可循。因此如何以国画的传统技法来描写熊猫,是画家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洪世清的熊猫,笔墨技法极多:熊猫额头、背脊的线条,太浓则离形,太湿则无力,世清以破淡墨渴笔,如治汉印,钝刀涩行,如虫蚀木,积点成线,因而墨虽淡而力千钧,表现出毛茸茸而又雄健的质感;四肢则浓淡破泼,纵横挥洒,墨彩腾发,指爪部分更以浓墨钩点,加强力度,浑然一体而又层次分明;眼耳则以浓墨写成,浓淡有致,而且还从焦墨中透出乌溜溜的眼珠,神光流盼,情趣可掬。整个熊猫“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神气,脱略凡格” 。

为了还熊猫于大自然,洪世清在配景上采用传统山水基础上的写实,或以水墨,或以青绿,松树则屈铁虬枝,老硬偃蹇,以“屋漏痕”、“折钗股”笔法写成;竹子则貌似枯索而实腴润,体现“山以空阔见其苍,竹以潇洒得之荒”(石涛上人语)的意境;点苔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无法而法;块面如“铁铸锈”、“古碑藓”;转折顿挫的线条和飞舞排宕的点子,融成韵律和节奏,加上苔锈陆离的乱崖和浑穆苍莽的烟雾,造成―种古寒荒茫的原始森林气象,使整个画面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古人云,凡状物者,得其形不如得其势,得其势不如得其性。洪世清笔下的熊猫,或树顶,或竹林,或山崖,或溪畔,自由自在,天真稚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的熊猫,不是玩具店里的绒布熊猫,也不是动物园里的驯化熊猫,而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深山野林中的罕世珍兽熊猫,充分表现出其独特的天性。

潘天寿说过:“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洪世清是真正践行这一名言的。他髫年负笈投师,到上海美专刘海粟门下,即矢忘从艺,靠替人刻章勤工俭学,校长怜其才,悯其贫,曾赠与皮袄御寒;后从白石老人学金石,登堂入室,

老人又赠印谱墨虾为楷模;嗣后入浙江美术学院,得黄宾虹、潘天寿亲炙,寿师题其作品曰:画事以得墨韵神情为难,世清老弟子此独有会心,可佩可佩”,勉励有加。毕业后留院任教,以其多才多艺的奇才,受学院器重,调去参与版画系的创建工作,著有铜版画技法)、石版画技法)等专著。潘天寿院长含冤辞世,洪世清这个“奇才”也被打入冷宫。人非草木,焉能无情?世清曾感到愤郁.感到不平,但是,此身早已许艺术,功利于他若浮云,室外之事不闻不问,他依然默默地耕耘砚田,孜孜地朝拜艺术圣殿,活像个西天取经路途上的苦行僧。画家年过花甲,依然童心一车。他爱动物,甚至像小孩般地认为:“动物比人好。”他爱牛,常画牛,以至坚决不吃牛肉。他爱熊猫,因为熊猫是濒临绝种的珍兽,是人人都喜欢的动物,以至于一听到熊猫面临断食的消息,

急得茶饭不香,夜不能寐。

那是在1984年,报道川中箭竹开花,熊描危急,世清百思无奈,身为画家,只有一支笔,于是他花了一个月时间,画了20幅熊猫画,装裱钉箱,交国家有关部门义卖捐款,抢救熊猫,并创作巨幅熊猫图,交世界自然基金会。其中(有一张,画着一只坐卧的熊猫,面对最后一片竹叶,画家在题跋中深情地写道:“今闻川中箭竹开花枯萎,熊猫断食,余心郁郁中写斯图,寄意巴山蜀水,遥祝其体泰安康。”把全副深情厚爱都倾入画作之中,真是性情中人! 坎坷的身世,浩劫的伤痕,苦行的生活,加上孤迥的襟怀,执著的追求,使洪世清的画作处处充斥着一种坚凝、郁勃、内敛、老辣之气,厚重而苦涩,有如浙江的山水。有人看到洪世清的熊猫,题了一绝:谡谡寒涛动古松, 啸声呜咽涧低风。 为何国宝称无价,多在深山野岭中。

上一篇:黄秀红(演员)

下一篇:黄威廉(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