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弼成的个人简介
胡弼成教授,1964年4月出生,汉族,长沙县人,教育学博士,现任湖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大学教育科学》(CSSCI期刊)常务副主编。
生平
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研究生教育学术组)副组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先后在长沙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习或工作过,于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访学。
研究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含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教育经济等。
教育科研
长期从事教学与教育研究,曾任《现代大学教育》(CSSCI期刊)常务副主编,在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讲授过《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管理专题》、《教育管理学》、《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多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主持全国、省部教育科学和教改项目4项,参研全国及省部级教育课题1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2项。著作《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2007)、《治学的误区》(1998),主编《高等教育学》(2005)、《中国传统教育》(1999)等。论文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及学报上发表150余篇,其中20余篇由《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相关文摘刊物转载、复印和摘登。已指导十届毕业生34名,均获教育学或管理学硕士学位,在读硕士生13名。毕业生在哲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专业进一步深造,已获博士学位和在学攻读博士学位者12人。荣获校级“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所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近年较有影响的著论包括:“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高等教育质量评议及提升路向”、“人文精神:高科技人才必识的大智慧”、“人性的规定性与教育的本性”、“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论”、“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趋近个体: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症结”、“教育投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而不同――大学文化培育论”、“秉承书院优良传统 重塑中国大学精神”等。
近5年较有影响的著论包括:
u203b 秉承书院优良传统 重塑中国大学精神,《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8期主要观点摘登(题目:继承书院传统重塑大学精神)。
u203b 作为第一防线:美国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及其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5期
u203b 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u203b 和而不同――大学文化培育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u203b 湖湘文化与书院传统下的湖南高等教育之发展,《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
u203b 论教育形态的变革,《高教探索》,2008年第5期
u203b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7(3)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2)全文复印;人大资料《教育学文摘卡片》论文摘编
u203b 高等教育质量评议与提升路向,《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主要观点摘登
u203b 个体质量:高等教育提升质量之重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6期;人大资料《高等教育》(2009.8)题录。
u203b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高教探索》,2010年第1期
u203b趋近个体: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8-09-02(B4);《新华文摘》2008年第24期题录。
u203b 论教育投入的结构及基本特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u203b 学习的劳动观简论,《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5期
u203b 科学兴趣:研究的根本动力,《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10期
u203b 教育主体评议,《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主要观点摘登。
u203b 对话―理解: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u203b 大学课程体系演变的动力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u203b 构建“人的发展”取向的大学课程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8期
u203b 个体发展指向:大学课程体系的本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u203b 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江苏高教》,2006年第2期
u203b 中职生思维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期
u203b 愉悦教学:“游戏人”理论对大学教学的启示,《江苏高教》,2010年第4期
u203b 交往行为理论观照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及其回归,《教育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