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松的个人简介
纪松,1975年5月出生于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江苏省泰州市。8岁随祖父学书,初习唐楷,后转习二王行草。先后就读于泰兴师范学校,盐城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本科),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泰州学院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江苏省泰州师专书法讲师,师从徐利明教授。人物简介
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南”。古有书法评论家张怀⒔逃液ァ端按纷髡呤┠外帧疤┲菅伞贝词既苏苎Ъ彝豸蕖⑵阑白谑α赐ぁ捌迨ァ被屏俊把镏莅斯帧贝砣宋镏0迩拧⒕┚缫帐醮笫γ防挤肌⒌刂恃Ъ叶∥慕龋翘┲堇椭械慕艹龃怼
纪松8岁随祖父学书,先后就读于泰兴师范学校,盐城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本科),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作为当代书法名人,纪松汲取文化沉淀,继承古贤风格,其作品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不拘章法,笔势流畅,诚为大匠之作。
艺术之路
1975年5月,纪松生长在高港区大泗镇一个普通家庭,祖辈世代私塾,亦可谓是书香世家。祖父讳心德,十五岁即在家教授学生,且醉心翰墨,精于行楷,丹青文章誉满乡间里闾。纪松在八岁那年,祖父开始教授纪松写字,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并无古帖所临,均是由祖父书范,然后教纪松描摹。祖父教授甚是严格,每日书三十字,一日不断,每日检查,稍有懈怠,则会严加斥责。第一本临摹的字帖也是祖父在城里旧书摊上淘来的柳公权的《玄秘塔》,虽然破旧,但是纪松临摹了近8年,临摹纸张足有一人之高。祖父教授笔法必须到位,字形一定要像,方法虽相对简单,但是正体现了孙过庭所讲“察之贵精,拟之贵似”的要义。后来,纪松考上泰兴师范,遇见王建林老师,王老师对书法的见解颇深,对纪松也是喜爱有加,引导我脱离柳体,改学颜鲁公。时过三年,用笔渐活,结体开张。可以说,祖父的启蒙让纪松打下了坚实的笔法基础,并培养和树立了学习书法应该所具备的良好品质;王建林老师则帮纪松开阔了视野,打开了纪松对书法的认知之门。
2007年,纪松考取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创作方向研究生,师从博士生导师徐利明教授,徐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书法艺术家,其诗书画印论皆擅,堪为一代大家。先生教授非常严格,教风严谨,不仅在技法上给予悉心指导,同时对纪松的书法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两年的学习让纪松收获甚多,对书法的理解更是深入许多,并确定了将草书作为主要钻研的方向。
艺术观点
纪松认为,草书自萌生以来,由古朴、规范的章草到笔法精到的小草,再到盛大气象的“旭素狂草”,以至明清浪漫主义占主导的高堂大轴的草书,由于其连绵笔势,跌宕起伏的动感以及其书写过程中对意、情的侧重,历来备受书家喜爱。而大草作为草书中最能表达书家情性的书体,更是得到了众多书法家的偏爱。更重要的是在当下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当代人崇尚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恰恰草书的书体特征对应了当代书家情性抒发的需要。因此,众多的书家均喜欢以草书来表现自身的情性。但是,草书的书写并不是简单的肆意狂放,其中的法度却又是异常的严格。可以说,书法中所蕴含的各种对比,在草书中体现得非常全面。诸如:用笔的顿挫轻重,线条的迟涩盈润、用墨的浓淡枯湿、结体的疏密开合、章法的整体变化统一等等。再加上草书创作的时间性(快速奔放的一次性书写)要求,让草书的创作更加难以把握。
收藏佳作欣赏 (10张)
纪松虽然出生于传统书香门第,但是骨子里流淌着一股自由、率性的血液,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并不是我所喜欢的个性,所以,纪松一直非常喜欢草书的创作。其实每一次的草书创作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激越中富有严谨、肆意而不失法度、精细中不乏个性,必须具有较强的笔墨控制能力,方可创作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所以,纪松会在创作之前进行充分的构思和准备,在反复的实践中,寻找适合的笔墨语言和章法布局,最后,在多次的创作中留存一张相对比较满意的作品。
纪松观点:《庄子――养生篇》中讲“庖丁解牛,技近乎道”。所谓“技”乃为技术、方法,只有将技术熟练到一定的程度,就是简单的工作也能达到“道”的境界。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艺术之“道”深厚博大。但是,这样一门高深的艺术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基础――汉字。只要是正常的中国人,对于汉字的识读和书写都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很多人一直难以区分书写与书法的区别。他认为,书写有技巧、讲技法,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书写技巧,方可将字书写美观。而书法创作更加需要技法和技巧,只有熟练而正确地运用,才会创作出比较完美的书法作品。他说,草书的创作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主题情感的抒发和时代审美的要素。草书并不仅仅是肆意的狂放,而应该是在“理性草原上的感性驰骋”(张旭光语)。草书的创作中,创作主体对线条的敏感程度、整体章法的把握、草势及意境的营造,需要较强的技法作为基础,另外,主体的心境与视野应当开阔正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比较满意的草书作品。
作品获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草书组提名奖;
“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三等奖;
第二届“平复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优秀奖;
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节百佳奖(最高奖);
“华鹏飞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
第二届中国(宁夏吴忠)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组获奖(最高奖);
“江南文化节”u2022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
作品入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展览)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千人千作展、全国名家系统工程"500人书法精品展"、首届全国行书大展、首届全国草书大展、第二届扇面展、第二届全国册页展、第六届全国楹联展、第五届新人新作展、第四届正书展、"小榄杯"全国书法展、 "冼夫人"全国书法展、 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 第二届“杏化村杯”CCTV电视大赛 、 纪念老子诞辰1478年全国书法展、全国首届临帖展、全国首届“西狭颂”杯书法展、全国首届张芝书法奖、“齐白石书法奖”全国展。
《书法》、《青少年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韩国《墨家》等报刊专题报道。
评论文章
激情燃烧的书法家――纪松作者: 卢新元―上海市徐汇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俯瞰整个江苏书法,可以说是一片生机,繁华似锦,各地方名家辈出。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刚刚闭幕的奥运会,江苏金牌获得数量在全国高居第一位,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个大的方面,其一是经济实力雄厚,其二是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三是百姓的热情拥护。在书法方面也是如此,虽然近年来江苏没有组织大规模的国展,但是江苏的企业家、政府每年在书法活动中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江苏书法的繁荣。然而江苏书法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曾戏称江苏书法综合实力呈葫芦型分布,即苏南地区的全国霸主地位,苏北地区的奋力崛起实力,苏中地区的落后薄弱现状。
苏南地区,以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为主体的四个地区,集中了江苏书法的核心力量,拥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不下500人,其中名家辈出,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良好的梯队发展态势,书法活动频繁,气氛活跃。
苏北地区是以淮安、徐州、盐城、连云港等为主体的五个地区(宿迁原属于淮阴地区),近几年中青年书法的发展态势良好,也形成了自己的书家军团,在历次国家级展览中成绩显著。同时,地方书法活动频繁,整体提高很快。
被我称为葫芦腰的地区是苏中地区,即南通、泰州、扬州地区,这些地区书法底蕴丰厚,书法人数众多,但是近年来书法发展态势令人遗憾,书法活动无论是政府性质的还是民间性质的,都非常少,而且活动范围小,社会影响不大,层次不高,涌现出有实力的书家稀少,印像中能说出来的是南通的罗荣、泰州的纪松、扬州的涂君、殷旭明。我这样讲似乎会令很多朋友心中不快,但是这却是一个不挣的事实,自己没有能走出去,外面先进是书法理念也没有请进来,活动稀少,学习机会缺乏,抱残守缺,是目前苏中地区书法的客观现状。
纪松是就是苏中地区的一位知名中青年书法家。
纪松对书法是十分热爱且虔诚的。他自幼学习书法,并无良师,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楷书、行书、草书。在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大展中获奖提名。这其中对纪松来讲最大的苦恼就是艺术的孤独感。他早年在泰州的泰兴地区,后来到泰州工作,得遇戴琪等老师,书法交流才有了突破。2007年暑假期间,张旭光先生到南通讲学,他因工作繁忙不能全程学习,带着自己的作品打车数百里,赶到活动地点,请张先生指点。这一点到过泰州的各位同道都有感受,纪松作为一个获奖作者在书法同道面前是非常谦虚的,这个谦虚一方面来自他的人品,另一方面是他迫切的希望和同道交流。
2007年到2009年纪松终于如愿,他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攻读书法硕士,师从徐利明老师。在这期间我经常接收到他的信息,他在南京期间刻苦学习,大量临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赞扬。他也和我谈起:“我到南京学习不容易,这样的机会我以前的不敢想的,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必须抓住每一秒”。这一年来,纪松在书法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我对比他去南京前后的作品,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毫不为过,这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纪松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纪松是一位激情型的书家,他喜欢草书,在草书的天地里他用自己的笔墨展现着自己的烂漫和豪情。我看纪松书写,下笔迅疾,墨汁淋漓,笔在纸上如游龙过江,吞云吐雾,俄倾,一纸已成,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每次我都像提醒他,是否把书写速度降下来,但是欲言又止,我没有必要和他说,他有自己的追求,而且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他自己清楚自己的状态,那就让他浪漫的书写吧。
纪松的毕业论文大概题目是《论当代草书书写激情的缺失》,这个题目应该是他自己内心的想法。
诚然,纪松自己认为,和当代一些中青年书家相比,如李双阳、陈海良、徐世平、赵彦国等,书写实力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欣喜的听到纪松本人这样的言论。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我们苏中地区有了这样一位书法家,有了这样一位激情燃烧的书法家。
我们祝愿纪松的书法艺术激情之火越来越红,并希望这把激情的火焰能在江苏的苏中地区照亮一片!
对纪松作品本体的评价我就不多言论,各位专家见字说话!
梦在远方作者:范荫荣(泰州学院教授)
纪松近年来在书法界声名显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市、省、国家各级书法大赛中频获大奖,报纸、电视也常见其名,常见其形,常闻其声。我慕名参观过他的书法作品展,去年我六十诞辰,请他书《六十述怀》,我虽然也曾多年练字,但只能算个门外汉。我惊异于纪松书法境界的精进,也引起我研究“纪松现象”的兴趣。纪松是泰兴师范1993届的毕业生,在师范读书时,我没有机会任教他们的课,但是我对纪松并不陌生。一是我表侄女孟小进与他同班同学,常在我耳边叙说班上的奇闻趣事,有时说到纪松刻苦练字的情景;二是他祖姑母纪智勤是我师范同学,曾托人让我关照纪松;三是当时师范特重视学生“三字一话”训练,常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大赛,获奖公示栏里常常见到纪松的名字。师范毕业后,学校推荐纪松考入盐城师范读美术大专。其后不久我女儿范敏也进入该校美术大专学习。我到盐师看望女儿,在与该校老师交谈中,他们每每提及纪松,盛赞他书法练习十分勤苦,书法水平不断攀升。纪松大专毕业后,回泰兴师范任教书法,从此踏上专业发展之路。昔日学生,今日同事,虽偶尔看到他的书法作品,但由于我潜心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纪松多年来并无多少交集。2007年我入住泰州东城河边桃园小区,每天早上都到城河边桃园风景区漫步。一次在梅亭里欣赏碑刻,发现四幅作品中竟有两幅是我校校友所书,其中我最看好的恰是纪松作品。2011年,我出版拙著《蓦然回首》,请纪松题签书名,放在扉页。我送书给时任泰州民宗局局长的万永良惠存,他看到纪松的题签,立马从书橱里,拿出一本书画集送我,并告诉我其中一幅纪松的作品堪称佳作。我打开一看,“道法自然”四字赫赫在目,笔力遒劲,境界开阔,确非凡品。不久,我退居二线,有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优秀校友的个案研究上,纪松是众多杰出校友中佼佼者。我与他促膝交谈,走访熟悉他的人,欣赏他的作品,阅读关于他的报道。随着采访的深入,纪松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跋涉的身影逐渐清晰………
汪洋恣肆、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其源头也只能是涓涓细流。纪松学书亦是如此。他出身于原泰县大泗(现属高港)乡下一普通农家,其祖父心德公建国前曾任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字,行楷尤佳。纪松六七岁时,祖父便让他练字,先是祖父书范让他描摹。后祖父从旧书摊上淘的得柳公权《玄秘塔》。从此,纪松便临摹该帖达八年之久。祖父按照孙过庭《书谱》“察之贵精,拟之贵似”之要义,要求纪松临摹必须做到观察细致,笔法到位,先达形似,再求神似。中国人八年抗战,打跑了日本鬼子;纪松八年练字,也能初窥书法堂奥。十二岁那年,纪松参加在上海市主办的“中华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获优秀奖。这对一个乡下孩子来说,简直是石破天惊。祖父欣喜若狂,曾书他“人生十大快事”,其中之一则是“书香门第,后继有人”。而这次获奖则激发起纪松书道行走的莫大兴趣和信心。
1990年,少年纪松考入泰兴师范。上师范,将来做老师,写一手好字是必备基本功。纪松入学后不久便崭露头角,引起了书法教师王建林的重视。王先生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水平在泰兴地区名列前茅,尤擅楷书、行草。他见纪松多年临习柳体,笔法、结体已具基础,为使他开阔视野,扩张格局,建议他改学颜鲁公。纪松遵从师教,学颜体三年,用笔渐活,结体开张,在书法之路上更进一步。
纪松天性率真,思维灵动,时至今日言谈举止乃至声音,仍如孩童般天真活泼,煞是可爱。自入盐师攻读大专以后,在练习楷书的同时,他投入较多精力练习草书。草书自萌生以来,由古拙、规范的章草到笔法精到的小草,再到气象盛大的“旭素狂草”,以至明清浪漫主义主导的高堂大轴的草书,由于其笔势连绵、跌宕起伏以及其书写过程中对情性的侧重,历来备受书家喜爱。纪松骨子里流淌着自由、率性的血液,在具备了相当扎实的楷书功力的基础上。他自然选择了研习草书,他挑选自己喜欢的草书范帖,或书刊杂志上的优秀草书作品,自行揣摩练习,摸索前进。虽未得名家当面指点,但好在他悟性奇高,几年下来亦窥门径,草书水平竟然大幅提升。
此时纪松的书道行走,已如长江行至三峡,黄河进入壶口,蓄势已劲,只要有一股强大的外力,便可破关而出,接下来当是滔滔不绝,奔腾入海。就在这关键时刻,机会来了。2004年,纪松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在陕西西安考评现场,获得草书组“提名奖”。这是纪松第一次参加这种高水准的全国专业展览并获奖,也是泰州市成立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者。一时轰动泰州书坛。在西安考评现场,纪松遇到了南京艺术学院博导徐利明先生的研究生赵彦国。两人一见如故。赵先生建议纪松报考徐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以得到大师指导,更上层楼。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纪松于2007年通过研究生考试成了徐利明教授的得意门生。徐利明先生在书法创作、书法史研究、篆刻、国画、古诗词研究诸多领域都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堪称一代大家。徐老师特喜爱纪松,对他的指导更是量身定制。他让纪松研读书法理论著作,中国书法史,潜心研习魏晋二王尺牍,尤其在小草上下功夫,同时练习隶书、魏碑,而且常常让纪松进入他的工作室,观摩其创作过程。徐老师对纪松用心良苦,要求极为严格。每周都要点评纪松的作业,常常耳提面命。南艺拜师学艺,尽管时间只有两年,但是由于得到名师指点,加之他自身的刻苦练习,纪松书艺日精,甚至可以说突飞猛进,脱胎换骨。他不再是暗夜中的摸索前进,而是在明灯的指引下阔步前行。他逐渐领悟到草书艺术的真谛,在草书艺术殿堂自由飞翔。
杜甫《酒中八仙歌》称张旭“挥毫落纸如云烟”,苏焕称怀素作书是“兴来走笔如旋风”。但是,草书绝不是脱离理性的感性放纵,决不是脱缰的野马、无线的风筝,决不是率性的涂抹、肆意的狂放,而应该是在“理性草原上的感性驰骋”。真正的草书创作,离不开创作主体的理性观照,离不开作者开阔正大的心境与视野,离不开主体对整体章法、草势和意境的精心营造。正如林散之所言“一艺之成,良工心苦”,也如庄子《养生主》所说的“庖丁解牛,技近乎道”。书法固然是“技”,但是脱离了“道”,必然进入乖辟,走上邪路。为书家者,岂可不慎乎!
南艺学成归来,纪松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个性书风。他比较喜爱宋四家中黄山谷的草书。他认为黄山谷在怀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线条连绵和点线组合。他觉得这更加适合自己的书写习惯。他想熔铸百家,自成一家。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尽管近年来他的作品频获大奖,多次参展,登门求书者日见其多,声名也远播宇内。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书法水准的不断攀升,越来越感到“内存”不足,“高原反应”越来越强烈。他挣扎,他想突破,他在寻求“破茧而出”、“华丽转身”的法门。从去年以来,他练习古琴弹奏,他想以此为突破口,陶冶情操,怡养性格,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进而带动书法艺术的突破。他不敢说这一定是成功之路,但他会尽力尝试。他坚信,苍天不负有心人。“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只有行走才能行走;只要行走,终有出路!
纪松的名字是有祖父取的,名松,字寒友,意为从松竹梅岁寒三友之品也。纪松领悟祖父深意,不忘祖父教诲,将其书斋命名为“三友居”,恩师徐利明先生亲自题书以赠。书家朋友赠松竹梅盆景以凑其趣。纪松置身其中,心无旁骛,读书习字,自得其乐。如今,纪松是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法副教授。从政,教学,科研,读书,习字,精研书艺,又有美妻爱女,其乐融融。拥有这样多彩而又和谐的人生,岂是当初农家少年所敢期望的!细细一想,天道酬勤,这又是纪松份所该有的。
“在路上”,曾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个时髦命题,东方华人世界也出现过“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的潮流。纪松也是“在路上”的人。他有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在远方。为了追梦,他一路跋涉。作为他的长辈和同事,我没有能力对他的跋涉给予推动,我只能默默的为他祈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祖父的期盼,时代的呼唤,自身的努力,会催使纪松的书法艺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相信,凭着纪松的天赋与勤奋,他一定会修成正果。纪松,加油!我会为你鼓劲、喝彩!